林见鹿取出笛子,站在脑电监测仪前,深吸一口气,吹出一段极低频率的长音。那是他在敦煌听到的唐代雅乐残章的第一个音符,也是“回音网”的启动密钥。
刹那间,仪器警报响起。
老人的脑波图剧烈波动,α波与θ波同步率达到91。3%,远超正常清醒状态。更惊人的是,录音设备自动开启,录下了一段清晰对话:
>**老者(年轻声线):“妈,我考上音乐学院了!”**
>**母亲(温柔):“我就知道你能行。你爸要是还在,一定比我还高兴。”**
>**老者:“可我没告诉他……他走得太快了。”**
>**母亲:“他听见了。每个孩子第一次成功的那一刻,父母的灵魂都会回头看一眼。”**
林见鹿浑身颤抖。这不是模拟,不是幻觉??这是真实发生过的对话,被时间封存,又被“回音网”从意识深处打捞而出。
“我们错了。”他喃喃道,“我们以为是在帮别人听见逝者……其实,是逝者一直在等我们愿意倾听。”
当晚,林见鹿独自坐在湖边,将这段录音上传至“无墙之声”,命名为《听见》。不到两小时,全球用户自发上传了超过十万条类似故事:
-一名战地记者播放录音笔里阵亡搭档的最后一句话:“替我看看樱花开了没。”
-一位癌症康复者在山顶用喇叭喊出对主治医生的感谢,第二天收到对方女儿回复:“我爸去年走了,但他日记里写着,最骄傲的事就是救了你。”
-北极科考站传来一段破冰船声呐捕捉到的鲸歌,经AI解析后,竟是一串摩斯密码:“勿忘归途”。
林见鹿看着数据流,忽然意识到:“‘声之门’不是单向通道。它让生者听见逝者,也让逝者的执念得以释放。这才是真正的闭环??不是复活,而是解脱。”
第二天清晨,他召集安娜和小雨,宣布下一个目标:**南极毛德皇后地废弃科考站**。
“那里有三名科学家死于暴风雪,遗体从未找到。但他们最后录制的语音日志显示,其中一人直到最后一刻仍在哼唱家乡民谣。如果我们能激活那个声场,就等于完成了‘孤独’维度的补全。”
小雨皱眉:“南极现在是极夜,气温零下八十度,没有任何民用航班可达。而且那片区域属于国际争议地带,擅自进入可能引发外交危机。”
“我知道一个人。”林见鹿说,“他欠我一首歌。”
他拨通了一个多年未联系的号码。
电话响了七声,终于接通。沙哑男声传来:“林见鹿?你他妈还没死啊?”
“陈野?”林见鹿笑了,“你才是,听说你开着破船在南太平洋走私唱片,被澳大利亚海军追了三天三夜。”
“那叫文化传播!”陈野大笑,“说吧,找我啥事?”
“借你的‘雪鲸号’,去南极。”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你疯了?那边连鸟都不活。”
“但我听说,你在2015年去过毛德皇后地,为了给死去的女友放一首她最爱的歌。”
陈野声音骤然低沉:“……你怎么知道?”
“因为我记得那首歌。”林见鹿轻声吹出一段旋律??正是当年胡同声场中反复出现的挪威民谣《AuldLangSyne》变调版。
陈野呼吸一滞:“你到底是谁?”
“一个也想完成告别的男人。”
七天后,一艘涂满涂鸦的黑色科考船悄然驶离新西兰布拉夫港。甲板上,陈野叼着雪茄,指着林见鹿:“你最好别让我后悔。这船上有十二支高功率声波发射器,够炸平一座冰山。”
“我不需要炸山。”林见鹿站在船头,望着前方无尽冰原,“我只想让风,把一句话送到该听的人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