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隆冬,天寒地冻。
李兆廷穿着厚厚的雪狸披风,骑着糖葫芦,用最快速度赶到大理。
原始天魔苏醒了!
在他苏醒的刹那之间,李兆廷便感受到了魔气,那是神而明之的感觉,超越时间空间,唯有纯。。。
春风三月,海棠初绽。
砚亭书院的晨钟刚响过两轮,院中已有学子捧书疾行,脚步轻却坚定。
那株种在小院墙角的海棠树,今年开得格外早,也格外盛,粉白花瓣层层叠叠,如云似雾,仿佛将整个春天都压在了枝头。
小女孩名叫阿芜,是书院厨娘的女儿,年方七岁,生性顽皮,却极爱听先生讲“状元娘子”
的故事。
每到夜里,她总缠着母亲问:“娘子真的会化成风吗?她会不会来看我们?”
母亲只是笑着摸她的头,说:“只要你心里记得她,她就在。”
这一日清晨,阿芜照例偷偷溜进后院,想摘一朵海棠插在发间。
她踮起脚尖,手指刚触到花瓣,忽然听见一声低语:“慢些,别吓着树。”
声音极轻,像风吹叶隙,又像有人在耳边呼吸。
她猛地缩手,回头四顾,空无一人。
可就在这刹那,一朵花自行飘落,不偏不倚,落入她掌心。
花瓣舒展,竟显出一行细小墨痕:**谢谢你还记得我。
**
她怔住,心跳如鼓。
再抬头时,阳光正斜照在墙上那四个大字??“天地为公”
。
光影流转间,她似乎看见两个身影并肩而立,一男一女,男子执剑含笑,女子执笔凝眸,皆未言语,却让她心头一暖。
她跑回教室,把花夹进作业本里,一笔一划写下今日所见。
老师姓陈,是李兆廷晚年亲授弟子之一,如今已是书院山长。
他巡视诸生功课,走到阿芜桌前,见那本子上稚嫩字迹写着:“昨夜梦见娘子来了,今早花自己落下,还写字。”
旁边画了个笑脸。
陈山长久久驻足,眼中微润。
他提笔,在页脚批道:“有些事,不信者视之为幻,信者知其为真。”
放下笔,他望向窗外。
春风拂过海棠枝头,花瓣纷飞如雪,其中一片轻轻落在院中石凳上,恰好覆住一道旧刻痕??那是三十年前,苏砚宁亲手所题的一句诗:“愿以我心灯,照尔万里程。”
此时距李兆廷雪峰赴死已九年。
天下太平,女子科举制度早已推行至边陲,昭宁义塾遍布十三州,更有无数农家女执书入学,诵读《女诫》批注本,习算学、医术、律法。
朝廷虽曾欲追封李兆廷为“文正公”
,却被其门人婉拒。
只有一句话传入宫中:“先生一生不愿居庙堂,唯愿做扫叶人。”
于是宫中不再提谥号,只令史官将他的事迹载入《八星纪》,与苏砚卿并列第八星。
民间则流传更广,百姓称他“持火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