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知微为其命名:“两面树”。
他在树下立碑,刻下新训:
>**勿忘黑暗,但不必沉溺;
>追求光明,但不可盲目。
>自由之路,始于承认:
>我们皆在途中。**
这一年秋,皇帝病重。临终前召见林知微,握其手曰:“朕以半生之力,行此新政,不知百年之后,世人如何评说?”
林知微答:“或誉或谤,皆属正常。重要的是,百姓已有权说出他们的评价。”
皇帝微笑闭目,留下最后一道旨意:废除帝谥制,今后君主不加美号,只称“某世”,由史官如实记载功过,交由言谏台公议三年,方可入陵庙。
新帝即位,年号“启明”。
登基大典上,没有万民跪拜,而是邀请百名平民代表登阶共饮。其中一位,正是当年在荒村背诵《四不灭约》的小女孩,如今已成为言坛讲师。
她敬酒时说:“陛下,谢谢您让我们还能大声说话。”
新帝举杯回应:“不,是我们该谢谢你们??因为你们愿意说,我们才敢听。”
五年光阴流转,天下渐安。
某日清晨,林知微独自漫步至江畔。雾气弥漫,远处渔舟唱晚,歌声悠扬。他驻足聆听,却发现那并非寻常小调,而是将《四不灭约》谱成了曲,渔民一边撒网一边哼唱:
>“你说的话,不怕得罪人,
>因为法律护着你,像春天护着根。
>即使我错了,也能抬起头,
>因为悔改的权利,比完美更珍贵。”
他站在岸边,久久未动。
忽然,身后传来脚步声。回头一看,竟是多年未见的韩毅,肩扛包裹,风尘仆仆。
“我去了一趟西域。”韩毅笑道,“找到了那个立于沙丘的青袍男子。”
林知微一震:“他是谁?”
“他说他叫莫问。曾是龙渊剑主,也是裴寂最早的学生之一。但他从未执行过一次秘密逮捕,而是暗中记录每一次冤案,藏于敦煌石窟。”
他打开包裹,取出一卷竹简,封面写着四个字:
**《沉默史》**。
“他还说,如果有一天中原真的实现了言论自由,就请把这本书交给你们。”
林知微双手接过,指尖微颤。
他知道,这不只是历史的补遗,更是一份庄严的见证??证明人类可以走出恐惧,哪怕步伐缓慢,哪怕屡经跌倒。
夕阳西下,江面泛起金光。渔歌未歇,风送来远方孩童的读书声: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悔者有权,改者受敬。
>此约不因王命而立,
>而因亿万民心而成。”
林知微仰望苍穹,轻声回应:
“我们还在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