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陷入短暂的寂静。
在京都,一位老妇人抚摸着孙子的脸颊,轻声道:“奶奶不会回来了,但你看,你笑起来和她一样好看。”
在西伯利亚,猎人父子点燃篝火,父亲说:“你爷爷教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会在雪夜里独自前行。”
在火星植物园,小女孩蹲在紫鸢尾旁,对着空气说:“阿姨,谢谢你唱歌给我们听。下次,换我唱给你好不好?”
而在云语村,学生们围坐在操场中央,七嘴八舌讨论着那个问题。
“当然愿意啊!”一个小女孩举手,“要是能再见到妈妈,哪怕只能五分钟也好!”
“可是,”另一个男孩皱眉,“如果她一直在这里,我们就永远学不会坚强了吧?”
“我觉得……”平时最安静的女孩低头摆弄着忆植环,“真正的再见,其实是把她说过的话,变成你自己说的话。”
阿澈站在教室门口,静静听着。阳光洒在孩子们身上,映出长长的影子。他忽然想起林晚最后一次出现在共感场域时说的话:“你要自己去找风。”
如今,风已经来了。
它穿过山谷,掠过海洋,飞越星际,带着无数人的低语与微笑,吹向未知的远方。
放学铃响,学生们陆续收拾书包。临走前,那个写诗的小男孩跑回来,塞给他一张新的纸条。
阿澈打开一看,上面写着:
>“今天我明白了,
>被记住最好的方式,
>不是活在过去,
>而是让别人因为认识你,
>更勇敢地走向未来。”
他笑了,眼角泛起细纹。
当晚,他在日记本上写下一行字:
**“文明真正的延续,从来不是靠技术留住谁,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人,主动选择带着谁的光走下去。”**
合上本子时,忆植环忽然闪了一下。
不是提示,不是警告,只是一朵虚拟的紫鸢尾,在屏幕上悄然盛开,随风飘散。
仿佛有人在很远很远的地方,轻轻说了声:“走吧。”
---
三个月后,联合国召开“薪火伦理峰会”。议题只有一个:是否允许开发“人格复现系统”??一种可以完整模拟逝者思维模式,并实现长期交互的技术。
支持方认为这是人类对抗死亡的终极武器;反对方则警告,这将导致情感依赖、身份混乱,甚至引发大规模精神危机。
会议陷入僵局。
就在投票前夕,全球忆植环在同一时刻播放了一段影像。
画面中没有人物,只有一片广袤的草原。风吹草低,远处有一棵孤树。树下坐着一个模糊的身影,似乎在看书。镜头缓缓推进,书页翻动,露出一行字:
>“真正的永恒,不是停留在昨天,
>而是让今天的你,活得像一句未完的诗。”
随后,声音响起,来自不同年龄、性别、语言的人们依次朗读同一句话:
“我不需要你记住我的名字,只需要你记得,我曾让你相信美好值得坚持。”
影像结束,附言如下:
>【来自‘心核’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