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拿起笔,在纸上写了几个关键词:独立、专业、直接汇报。
接着她打开邮箱,新建一封邮件,收件人是自己。主题写的是“风控体系初步构想”。正文分五部分,对应刚才写的五条规则。每条下面她都加了执行标准和责任人设定。
写到第三条时,她停下来。
陆明川当初也是这么骗她的。表面合规,背地做空。她那时太信任团队,没亲自盯细节。等发现问题,已经晚了。
她继续打字。
第五条后面她补充了一句:所有对外签署的协议,在归档前必须由风控岗复核是否存在模糊条款或责任豁免项。
发完邮件她看了眼时间,下午四点十七分。
她起身倒了杯水,喝了一口,走到窗边。楼下街道上车来车往,行人脚步匆匆。她站了一会儿,回到桌前,打开抽屉取出一个蓝色文件夹。
这是她私下整理的“失败案例集”,里面存着近三年经手却出问题的项目资料。青海光伏是第一个,也是损失最大的一个。
她翻开第一页,开始做标注。
哪些环节可以提前发现异常?哪些信号被忽略了?当时有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一个个问题列下来,答案慢慢清晰。
比如,李仲文在签约前一周换了银行账户,理由是原支行服务不好。这种变动本该引起注意,但她当时觉得正常。现在看,很可能是为了切断资金流向追踪。
还有,他们提供的用电量数据和当地电网公布的区域负荷不符,差了近百分之四十。这个她在后期审计才发现,但前期没人比对。
她拿出一支红笔,在纸上划出三个重点:账户变更、数据偏差、回避关键问题。
这三个点以后都要列入风险清单。
她继续翻资料,看到一张照片。是项目停工后的现场,支架歪斜,电缆裸露,一片荒凉。这张图后来被媒体拿来用,说她投资失败,能力不行。
她盯着看了很久。
不是不甘心,是后悔。后悔没早点建立起自己的防线。
她合上文件夹,放在一边。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周默发来的消息,问她要不要参加下周的行业论坛。她回了个“再看”,把手机扣在桌上。
她重新打开笔记本,新建一个文档,标题写的是“商业评估机制V1。0”。
第一部分是尽职调查流程,分为初筛、实地、复核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检查清单。第二部分是风险评级模型,按资金规模、合作方背景、政策敏感度打分。超过一定分数的项目必须提交她亲自审批。
她一条条往下写,手指敲击键盘的声音在房间里很清晰。
写到一半,她停下。
以前她总觉得快就是优势。消息灵通,出手果断,才能抢到好项目。可现在她明白,有时候慢一点反而更安全。多花几天核实信息,总比事后打官司强。
她删掉原来的一条规则,改成:所有投资额超五千万的项目,尽调周期不得少于三十个工作日。
改完她保存了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