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使用AI模拟真人倾诉者声音。”
>“所有自动化回复必须标注‘非人工倾听’。”
>“鼓励线下共读会优先于线上互动。”
“我们要守住这条底线。”李远说,“技术应该是桥梁,不是替代。”
林小满点头:“下周的研讨会,我会邀请那位程序员来分享他的经历。”
下午三点,社区图书馆再次迎来“回声计划”第二次共读会。
这一次,场地扩大到了室外草坪。百余名参与者席地而坐,中央燃起一圈篝火。志愿者们轮流朗读新入选的章节:
第56章,《宽恕的第一步,是允许自己先悲伤》??来自那位刚失去母亲的女人;
第57章试读版,《她说她不恨世界,只是太累了》??节选自周晚手稿;
以及特别新增的一篇:《我也曾想按下删除键》??由林小满代读,讲述那位程序员的心路。
当最后一句读完,全场陷入长久的寂静。
然后,一个男人站了起来。他戴着黑框眼镜,声音不大,却清晰可闻:“我是那个程序员。我来了。”
人群自动让开一条路。
他走到圆圈中央,从口袋里掏出一部手机,按下播放键。
传出一段录音??是他自己哽咽的声音:“我一直以为我能控制一切……直到我发现,我已经忘了怎么哭。”
他关掉手机,深深吸了一口气:“从今天起,我不想再教机器如何假装爱了。我想重新学习,怎么做一个真正会听的人。”
掌声如潮水般涌来。
林小满看着他,眼中泛起泪光。
夜深人静,她独自回到“倾听小屋”,打开地板暗格,将今日收集的五封新信投入漂流瓶箱。其中包括那位程序员的手写信、孩子的卡片、还有李远签署的伦理准则复印件。
她拿出最后一个空白瓶,在内壁刻下新的句子:
**“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在唤醒另一个灵魂。”**
埋下第75个瓶子时,月亮正高悬头顶。
她站起身,拍去膝盖上的泥土,忽然听见远处传来轻微的脚步声。
回头一看,小舟站在院门口,手里提着一盏纸灯笼。
“我做了这个。”他说,“按照你的名字??林小满。‘林’是树林,‘小满’是节气,是麦穗初熟、万物将盈未盈的时候。”
他点亮灯笼,松手让它缓缓升空。
火光映照下,灯笼表面浮现一行细小的字:
>“愿所有未被听见的声音,终将成为春天的风。”
林小满望着那点微光融入夜空,心中无比宁静。
她知道,这场关于倾听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而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无数人正悄悄打开录音设备,对着空气说出第一句话。
他们不再问“有人在听吗?”
而是坚定地说:
“我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