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咱们建这个馆,到底是为了谁?”小舟忽然问。
陈默停下动作,思索片刻,在随身携带的速写本上写下:
>“最初,我以为是为了周晚。
>后来,以为是为了所有像我一样失语的人。
>现在我明白,它是为我们自己。
>每一块砖,每一道缝,都是我们在修补自己破碎的部分。”
小舟看完,久久不语。良久,他轻声道:“所以,静屿从来不是一个终点。它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如何一步步学会与痛苦共处。”
中午时分,阿?带来一位访客??一位年轻女教师,名叫苏晴。她曾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讲述自己因抑郁休学三年的经历,如今是一名心理辅导志愿者。她走进静屿,环顾四周,眼眶渐红。
“我读过《沉默手册》,”她轻声对林小满说,“去年冬天,我站在天台边缘时,是你写的那句‘你可以崩溃,但不必消失’把我拉了回来。”
林小满怔住。她从未想过,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竟真的能在某个深夜,成为某个人活下去的理由。
“我想在这里待几天,”苏晴说,“不做什么,只是存在。”
林小满点头,带她安置在靠窗的位置。下午,苏晴开始整理书架,将心理学书籍按颜色分类。傍晚,她坐在长椅上写日记,写完后撕下一页,塞进墙缝。林小满路过时瞥见那行字:
>“今天,我没有想着结束生命。
>这已经是胜利。”
第三天清晨,苏晴主动提出要帮忙清扫庭院。她拿着扫帚,一下一下扫着落叶,动作轻柔得像在抚平心事。扫到陈默常坐的那块石头时,她停下,从包里取出一本自制的小册子,递给他。
封面上写着:《听你说》。
翻开第一页,是她一笔一画写的序言:
>“献给所有未曾开口的声音。
>我不知道你能听见什么,但我愿意一直等。
>不是为了让你治愈,
>而是为了告诉你:
>你不必非得‘好起来’才值得被陪伴。”
陈默一页页翻看,手指微微颤抖。最后,他抬起头,看向苏晴,缓缓抬起右手,做了个“谢谢”的手语。
苏晴哭了。
那一刻,林小满站在门边,忽然意识到:静屿正在悄然生长。它不再只是她一个人的梦想,而成了无数人彼此照亮的场域。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那份“允许沉默”的温柔。
一周后,母亲悄悄找到林小满,递给她一个老旧的录音机。“这是我当年住院时录的,”她说,“我一直不敢听,怕自己撑不住。但现在……我想试试。”
林小满接过录音机,按下播放键。
沙沙的电流声后,传出年轻时母亲的声音,断续、颤抖:
>“今天是小满八岁生日。我没回去,托邻居买了蛋糕。希望她喜欢草莓味的……
>我梦见她叫我‘妈妈’,醒来时枕头全湿了。
>医生说我要学会面对愧疚,可我觉得,我配不上她的原谅。
>但我每天都在练习,练习做一个合格的母亲。
>将来如果能再见她,我想抱抱她,亲口告诉她:
>妈妈爱你,从来都没有停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