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抱着信走进母亲房间,两人相视无言,唯有泪流满面。
秋风吹起时,静屿迎来第一百位长期访客。是个三十岁的程序员,因长期高压导致重度焦虑,连续失眠四十天后辞职来到这里。他不说话,也不参与活动,只是每天坐在长椅上看云。
第七天,他递给林小满一张代码打印稿。她看不懂技术细节,但在文档末尾,有一段注释:
>此程序无实际功能
>仅为记录今日所见之云形态变化
>若百年后有人读此代码
>请知:这一刻,我选择注视美而非崩溃
她将这段代码刻在低语园的石碑上,标题为《献给未来的凝视》。
冬天再度降临前,李澜完成了她的巨幅油画??《静屿之声》。画面上,所有人围坐在火盆旁,面容模糊,唯有眼睛清晰明亮。背景是无数交错的声波纹路,其中夹杂着手语、盲文、心跳曲线、呼吸频率、甚至一段段无法辨识却充满情感的涂鸦。
展览开幕当晚,程远站在画前久久不动。最后,他掏出随身携带的炭笔,在画框边缘轻轻写下一行小字:
>“在这里,我不再需要证明自己配活着。
>因为我的存在本身,
>就已是答案。”
雪花又一次落下,覆盖山野,也覆盖记忆的伤痕。林小满站在玻璃墙前,望着内外交叠的人影,忽然想起多年前那个蜷缩在心理咨询室角落的自己。那时她以为疗愈是变成另一个人,如今才懂,真正的治愈,是终于能对自己说:“我就在这里,哪怕破碎,也不逃离。”
她翻开《静屿手记》,提笔续写:
>“这一年,我们依然没能阻止任何人哭泣。
>但我们学会了,不在眼泪落下时急着递纸巾。
>我们只是坐着,陪着,记得。
>记得疼痛的模样,
>记得沉默的重量,
>记得每一次微弱的‘我试试看’,
>都曾穿越风暴而来。
>静屿不会让你忘记过去,
>它只会告诉你:
>你可以带着伤口行走,
>而不必假装它们不存在。
>这不是终点,
>也不是起点,
>只是一段允许真实的旅程。
>而所有愿意踏上这条路的人,
>都已在黑暗中点亮了自己的灯。”
合上本子,她走到庭院中。程远正在帮李澜清理画架,小舟煮着新采的薄荷茶,陈默调试着新装的太阳能照明系统,母亲和阿?在厨房准备晚餐,笑声透过窗户飘出来。
风铃轻响,雪静静落下。
她抚摸颈间的紫色丝巾,低声说:
“我们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