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此,知李翱南行自身由扬州渡江至润州,而约韦词由和州渡江至宣州,盖二涂皆经埇桥,即李吉甫白居易及秦妇吟所谓汴路,亦即端己吊侯补阙诗句注(浣花集肆。)所谓汴宋路也。端己有道当涂县五律一首。(浣花集肆。)夏承焘君韦端己年谱(词学季刊第壹卷第肆号。)列之中和三年南游作中,曲滢生君韦庄年谱则疑此诗为光启二年西游所作。又谓此诗或有为初次东来时作之可能。然皆未详言其故。鄙见此诗若果为端己中和三年春间之作,则是由汴路南行,复取和滁路渡江也。但此诗语意太泛,不易证明。故由何处渡江一点可不必多作揣测之论。至汴路则秦妇吟中虽言其艰阻,而端己之南投周宝,或仍由此路。盖白乐天长庆二年赴杭州刺史任,所取之襄汉路迂回太甚。又浣花集中未能确切发见其中和三年春襄汉之行踪也。姑存此疑,以俟考定。(浣花集叁新正日商南道中作寄李明府一首,夏君韦端己年谱列于中和二年。寅恪案,端己中和二年二月后始离长安,是年新正日何缘在商南道中?疑是中和三年之作。果尔,则端己于中和三年新正日经过商南,岂取襄汉路赴润州耶?但诗语无明确之表示,故不敢遽断也。)
汴路之界说既已确定,彭门之地望因之可以推知,而野色之校改亦得佐证矣。翟理斯公子秦妇吟之考证与校释(原文载通报第贰肆卷第肆第伍合期。兹所据者为燕京学报第壹卷第壹期张荫麟君译本。)云:
四川彭县有彭门山,诗中之彭门不知是指此否?
寅恪案,中和二年冬蜀中阡能之乱蔓延及于双流新津,(见通鉴贰伍伍中和二年十一月阡能党愈炽侵**入蜀州条及崔致远桂苑笔耕集壹贺处斩草贼阡能表等。)则彭门指彭州导江县之天彭阙或天彭门,(见元和郡县图志叁壹彭州导江县灌口山西岭有天彭阙条。)似亦可能,但诗言东奔,而彭州在洛阳之西南,既与地望不合。诗又云「自相杀」,以官军平阡能,而谓之「自相杀」,复于措词为失体。故知彭门非指天彭门也。
考旧唐书壹捌贰时溥传云:
时溥彭城人,徐之牙将。黄巢据长安,诏征天下兵进讨。中和二年(寅恪案,二年应作元年,岑氏校勘记失校。)武宁军节度使支详遣溥与副将陈璠率师五千赴难。行至河阴,军乱,剽河阴县回。溥招合抚谕,其众复集。惧罪,屯于境上。详遣人迎犒,悉恕之。溥乃移军向徐州。既入,军人大呼,推溥为留后,送详于大彭馆。溥大出资装,遣陈璠援详归京。详宿七里亭,其夜为璠所杀,举家屠害。溥以璠为宿州刺史。竟以违命杀详,溥诛璠。(参考旧唐书壹玖下僖宗纪广明元年九月条,新唐书玖僖宗纪,中和元年八月条。壹捌捌时溥传及通鉴贰伍肆中和元年八月条等。)
崔致远桂苑笔耕集代高骈所作书牒,关于汴路区域徐州时溥泗州于涛之兵争及运道阻塞之纪载甚多,俱两唐书及通鉴等所未详,实为最佳史料。兹择录于下,亦足征当日徐淮之间军事交通之情势也。
桂苑笔耕集捌致泗州于涛常侍别纸略云:
况属彭门叛乱,仍当汴路艰难,独守危城,终摧敌垒。
同书玖致泗州于涛尚书别纸略云:
蠢彼徐戎,聚兹余烬,敢侵贵境,再逞奸谋。
同书壹壹告报诸道征促纲运书略云:
既装运舡,将扣飞檝,言遵汴道,径指圃田,必值徐戎,来侵淮口,扼断河路,攻围郡城。时溥罔遵诏旨,尚搆奸谋。去年曾犯淮山,今夏又侵泗水。乃作黄巢外应,久妨诸道进军。先须刬当道之豺狼,后[方]可殄坏堤之蝼蚁。冀使隋皇新路,杨柳含春,汉祖旧乡,荆榛扑地。
同书同卷答徐州时溥书略云:
忽覩来示云:泗州独阻淮河,自牢城垒,使四方多阻,诸道莫通。其于淮河久阻,道路不通,皆因贵府出兵,不是泗滨为梗。是非可辨,远近所聆。去岁夏初,早蒙侵伐,呼蚁军于涟水,拒虎旅于淮山。
同书同卷答襄阳郄将军书略云:
中和二年七月四日具衔高某谨复书于将军阁下:某自去年春知寇侵秦甸,帝幸蜀川,欲会兵于大梁,遂传檄于外镇,练成军伍,选定行期,便被武宁(寅恪案,武宁军节度使治徐州。)忽兴戎役,先侵泗境,后犯淮壖。细察徐州所为,是作黄巢外应。不然,则何以每见当军临发,即将凶党奔冲,又乃执称泗滨,阻绝汴路,且临淮(寅恪案,临淮郡即泗州。)则城孤气寡,劣保疲羸。彭门则地险兵强,恐行狂悖。以兹斟酌,可见端倪。况无诸道纲舡曾过泗州本路。今则皆因此寇,却滞诸纲。近则浙东浙西,远则容府广府,并未聆馈运,何济急难。
又吴融唐英歌诗上有七言律诗三首,其题为:
彭门用兵后经汴路。
又新唐书伍捌艺文志史部杂史类载:
郑樵彭门纪乱三卷,原注庞勋事。
据此,彭门相杀之语及彭门与汴路之关系,可得其确解矣。
又「野色徒销战士魂,河津半是寃人血。」二句造语既不晦涩,用意尤为深刻,信称佳构。据旧唐书壹贰拾郭子仪传略云:
子仪既谢恩上表,因自陈曰:[臣]东西十年,前后百战。天寒剑折,溅血沾衣。野宿魂惊,饮冰伤骨。
则「野色徒销战士魂」句与郭表所云「野宿魂惊」之义相同,似可无须校改。然细绎上下文义,「野色」二字疑是「宿野」二字之譌倒,翟君谓「野色」丙本作「野宿」。据元和郡县图志玖河南道伍宿州条略云:
其地南临汴河,有埇桥为舳舻之会。(前文已引)
又同书同卷泗州条略云:
秦为泗水郡地。汉兴,改泗水为沛郡。武帝分置临淮郡。后汉下邳太守理此。自晋迄后魏并为宿豫县。
宿迁县。
春秋时宋人迁宿之地,晋立宿豫县。宝应元年以犯代宗庙讳改为宿迁县。
新唐书叁捌地理志云:
泗州临淮郡上,本下邳郡,治宿预。开元二十三年徙治临淮。
则是「河津」为汴河之津,「宿野」为宿州或宿迁即泗州之野。故此二句俱指汴路区域,徐州时溥与泗州于涛之兵争。此乃依地理系统及历史事实以为推证,不得不然之结论。若有以说诗专主考据,以致佳诗尽成死句见责者,所不敢辞罪也。至「寃人」自当作寃死之人解,而周注谓「寃人」为黄巢同里寃句之人,则似可不必,盖「寃人」与「战士」为对文,寃字非地名也。
金陵,周注引唐书地理志江南道升州县本江宁为释。其实唐人亦称节将治所润州之丹徒为金陵,诗中之金陵即指润州之丹徒言。李卫公别集壹鼓吹赋序云:
余往岁剖符金陵。
李德裕曾任浙西观察使,而润州之丹徒为浙西观察使治所,故云剖符金陵。其余例证,可参阅杜牧樊川诗集壹杜秋诗序,冯集梧注,及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壹柒下唐书方镇表伍贞元三年分浙江东西为二道条等。兹不备举。端己中和三年在上元赋诗颇多,(见浣花集肆,及夏承焘君韦端己年谱。)因恐读者于此句中金陵之语有所误会,特附辨正于此。
(乙)从长安至洛阳之路程
北梦琐言陆以歌词自娱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