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去江南做幕僚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初秋,曹雪芹曾有过一次江南之行。世事苍茫,从十三岁那年因遭抄家之祸被遣回京城,已经三十多年过去了,江宁现在会是个什么样子,旧家安在哉?
曹雪芹南国寻梦的信息,是从敦敏的一首诗里透露的。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阳节后的一天,敦敏去访问一位叫明琳的朋友。在明琳的“养石轩”刚刚落座,忽然听到邻舍隔墙飞过清朗的笑声。只听得一人高谈阔论,声音分外熟悉。敦敏马上辨认出是曹雪芹!其他人没有如此清亮、朗润的声口。
郭敏喜出望外,急忙跑过去看,果然是老朋友曹芹圃。他俩自分手,转眼已经一年多了,今日别后重逢,不期而遇,该是多么高兴啊!敦敏一把抱住曹雪芹,恨不得抱起他来抡上几圈。两人手挽手,联袂而行,说说笑笑,重又回到明琳家的“养石轩”来,与明琳三人对坐共谈,畅叙别情。
明琳是镶黄旗贵族傅恒的侄儿,姓富察氏。富察氏和曹家两家本有些亲戚关系,所以,都是老朋友、老相识,正可无话不谈。当然,交谈的中心是曹雪芹这回南行的情况和旅途见闻。
曹雪芹原是一个极健谈的人,一些人或世事,一经他描绘渲染,便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引人入胜。明琳命家人摆上酒宴,三人在觥筹交错间谈兴倍增。
席间,敦敏乘兴题诗一首,诗题兼序:芹圃曹君别来已一载余矣。偶过明君养石轩,隔院闻高谈声,疑是曹君,急就相访,惊喜意外,因呼酒话旧事,感成长句。
其诗为七律一首:
可知野鹤在鸡群,隔院惊呼意倍殷。
雅识我惭禇太傅,高谈君是孟参军。
秦淮旧梦人犹在,燕市悲歌酒易醺。
忽漫相逢频把袂,年来聚散感浮云。
这首诗生动地记述了他与曹雪芹邂逅相遇于明琳养石轩的欣喜情状,表达了对老朋友的真挚情谊。大意是说:你有高洁的品格和出众的才华,就像野鹤昂首鸡群之中一样,引人注目、钦敬。从隔壁院落里,传来你谈笑风生的清亮声音,老朋友久别重逢,我的激动情怀真是难以表达。
惭愧的是我没有禇太傅那样的知人之能,识君恨晚;而你却像晋代的名士孟嘉,才气超人,妙语如珠。
我从你的谈吐中得知,你过去在江宁的繁华生活已如春梦般永远消逝了;幸得旧人尚在,正可相亲相慰,相依为命。如今你在京中命运不济,慷慨悲歌,因感叹人世坎坷艰辛,便不免常常借酒浇愁。
今日喜得久别重逢,来来来,让我们手拉着手,紧紧相握,一慰咱们时聚时散、飘忽如浮云的思念情怀吧!
敦敏的诗情辞恳切,可知这一年多的别离,对这两位曾多年朝夕相处、情同手足的老友来说,该是多么的不寻常!
这一年多,曹雪芹正是回江宁寻梦去了。曹雪芹迁居西山后,尽管生活条件很差,有时穷困得赊酒食粥,他还是含辛茹苦,坚持把《红楼梦》写了下去。他在《红楼梦》第一回曾做过这样的自白:
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也未有妨于我之襟怀笔墨者……大约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曹雪芹完成了将近八十回的《石头记》修订稿,便交给脂砚斋去传抄。恰在这时,江宁一位与他家有旧谊的人出面,托人带信来,请他到两江总督尹继善那里做幕僚。
曹雪芹一方面为了生计,另一方面对久违的江南早已十分怀念,而且还想趁此机会,进一步去收集一些创作的补充材料。三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便欣然应聘,决计不日买船南下。
这次动身回南方去,走的仍是水路,沿大运河南行。一路满眼秋色,田野里庄稼大部分已经收割了,现出一片片灰白色的谷田垅来。船到瓜州古渡口时,天气突变,封江停航,只好就停舟瓜州,暂时滞留下来。
瓜州地面有一沈姓大户,久仰“江宁曹家”盛名,得知当年老织造曹寅之孙曹雪芹现正滞留此处,甚为欣喜,特地主动到曹雪芹下榻的客店访问。
沈氏恳请曹雪芹搬到自己家中去住。曹雪芹委婉辞谢说:常言道:‘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曹雪芹此来囊中羞涩,还是住在小旅舍里方便些。”几番推辞不过,只得从了主命,移居沈家,受到主人热情款待。
临别时,为了答谢主人款待之殷,曹雪芹特展纸挥毫,画了天官画》和《鲤鱼图》二幅丹青相赠。据说,后来还有人在这两幅画上题咏,被视为稀世之宝,可惜今天都难觅其下落了。
曹雪芹早年曾不止一次去过扬州,但那时候实在太年幼,不能真正领略古人“烟花三月下扬州”那种倾心神往的情致。
这一回借滞留瓜州机会,他正可以故地重游,体察一下这个“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的历史名城的风韵和社会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