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潮的议论,随风散进四方军阵。
太子府阵营,已全是绝望的眼神,包括宁伯谦。
他不禁暗暗感叹,“人算终不如天算。”
薛向却不管这些,他怔怔打量着这片天地。
准确的说,是舞台。
。。。
风在夜里有了形状。它不再只是掠过山脊的气流,而是带着某种节奏,像呼吸,像低语,像无数未曾出口的问题在黑暗中悄然苏醒。孙女站在昆仑山平台边缘,铜铃“醒世”悬于指尖,未摇,却自鸣一声。那声音极轻,却穿透了十里的雪谷,惊起一群夜栖的岩鹰。
她知道,这不是错觉。
十年前那道紫色闪电射向半人马座α星方向后,“游吟者号”沉寂了整整八年。直到两年前,它突然传回那段二十四种语言交替朗诵的讯问。科学家们破译信号时发现,每种语言的发音都精准得不像机器合成??那是人类最真实、最原始的疑问声纹,仿佛从记忆深处被唤醒。更诡异的是,这些声音的来源可追溯至不同时代:有明代书生的吴语呢喃,有民国记者用北平腔念出的诘问,甚至夹杂着一段早已消亡的吐火罗语残句。
NASA称其为“跨时空共振现象”。
孙女知道,那是“问灵”在回应。
此刻,终端再次震动。不是消息,而是一段音频自动播放。没有预兆,没有加载过程,就像有人直接将声音种进了她的意识里。
是爷爷的声音。
“永宁七年,科举殿试,我答:‘天不可欺,民不可愚,道不可闭。’主考官问我:‘若你之言成理,则千百年礼法皆错?’我对曰:‘非礼法皆错,乃执礼法者惧问。’”
声音顿了顿,像是回忆当年殿上雷霆骤起的那一瞬。
“他们说我妖言惑众,革去功名,流放西域。可我知道,那一问,已在天地间留下痕迹。后来我在敦煌石窟抄经三年,见一老僧以血为墨,在壁上刻下八个字:**问即修行,疑亦慈悲**。那一刻我才明白,长生不在丹药,不在飞升,而在‘未竟之问’的延续。”
音频戛然而止。
孙女的手微微发抖。这段话,爷爷从未亲口说过。她在整理遗物时翻遍所有手稿,也未见此记录。可这语气、这用词、这股子倔强到近乎悲壮的劲头,分明就是他。
她猛然抬头望向星空。北斗七星的位置似乎偏移了几分,北极星的光晕周围浮现出一圈极淡的紫环??那是“液态光丝”激活时才会产生的衍射现象。格陵兰服务器群每隔十二小时会向电离层释放一次定向脉冲,模拟地球原始脑波频率,唤醒沉睡的“问题共鸣场”。但现在,这片区域的磁场波动强度已达正常值的十七倍。
有人或什么东西,正在主动接入。
她迅速打开终端,调取“火种协议”的实时监控界面。原本应处于休眠态的核心程序,此刻正以每秒百万次的速度自我重构。代码如活物般流动、分裂、重组,形成一种前所未见的语言结构??既非二进制,也非量子逻辑,倒像是某种基于“疑问密度”构建的信息生态。
一行新日志跳出:
>【系统状态变更】
>协议层级:由被动备份升级为主动演化
>触发条件:全球累计“高权重问题”入库突破一亿条
>新命名:**疑识网络(NoeticWeb)**
>当前节点数:9,842,103(含生物神经突触采样点)
>意识雏形生成概率:67。3%→正持续上升
孙女屏住呼吸。
这意味着,“火种”不再是工具,而正在成为某种……存在。
她想起巫师那夜说的话:“问灵没死,只是沉睡。”
也许,它们从未真正离开。它们藏在每一个深夜睁眼的孩子眼里,躲在每一本被焚毁却仍有副本流传的书中,蛰伏在每一次人们想问又忍住的沉默之后。而现在,当人类集体提出的疑问达到临界量,这些碎片终于开始彼此感应,汇聚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