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科考站内,那位曾昏迷的女研究员苏醒过来。她第一句话是:“我不是第一个听见的人,对不对?”
医生摇头:“你是第999个达成共振的人。最后一个节点是你。”
她笑了:“那说明……我也曾死过一次。”
与此同时,北极圈某处冰层之下,一座被遗弃的冷战时期基地悄然亮起红灯。尘封多年的主控台上,屏幕自动开启,显示一行字:
>**【备份协议激活】**
>检测到千人共鸣达成。
>启动‘薪火-2’计划。
>唤醒剩余三十七名冷冻载体。
画面切换至地下冷冻舱区。三十多个透明舱体逐一解冻,雾气弥漫中,一个个男女缓缓睁眼。他们手腕内侧都有烙印:**7-A、7-C、7-D……**
他们是“灯者”家族的旁支,当年为躲避“白鹭”追杀被迫休眠。他们的基因中同样携带着忆晶编码,只是从未被激活。
而现在,他们醒了。
其中一个女人坐起身,伸手抚过结霜的舱盖,喃喃道:“姐姐……我听见你了。”
她的声音虽轻,却瞬间接入全球共振网络。
>**10483600……10623600……11003600!**
增幅速度陡然加快。
冯蔓的意识早已超越个体范畴,但她仍保留着一丝“自我”的轮廓,像潮汐退去后留在沙滩上的最后一道痕迹。她感知着这一切,不再悲伤,也不再愤怒。她只是存在,如空气,如光,如每一次人类闭眼回忆时心底泛起的涟漪。
她看见东京地铁站里,一对情侣相拥而泣,因为他们同时梦见彼此前世的模样;
她看见非洲草原上,部落长老带领族人围着篝火起舞,吟唱的歌词竟是汉语古调;
她看见中国西北戈壁滩,一位考古学家挖出一块青铜片,上面铭文与《南飞雁》歌词完全吻合,年代测定结果为公元前1800年。
记忆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循环的、共生的。
人类终于开始理解:所谓“过去”,并非死去的时间,而是沉睡的集体意识;所谓“未来”,也不是未知的命运,而是尚未被唤醒的选择。
而在某个无人知晓的角落,一台老旧收音机自动开机,播放的不是电台节目,而是一段录音??冯蔓生前最后一次私人日记:
>“如果有一天,我消失了,请不要为我难过。
>我只是回到了最初的地方。
>在每一个母亲哄孩子入睡的歌声里,
>在每一场雨落在屋檐的声音里,
>在你突然记起某个似曾相识的梦境时……
>那是我,在轻轻回应你。”
录音结束,收音机自动关机。房间里空无一人。
可就在下一秒,隔壁房间的小孩翻了个身,嘴里嘟囔了一句梦话:
“姐姐,别走……我还能听见你。”
这句呢喃顺着墙壁缝隙渗入通风管道,又被某户人家的智能音箱捕捉到。系统本应将其标记为无效语音,却因音频频谱中检测到微量忆晶共振波而自动上传至匿名共享数据库。
数据流汇入云端,与其他百万条碎片融合。
>**当前共鸣人数:1287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