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笔下小说>录音室的窗户>卡拉扬的意义

卡拉扬的意义(第2页)

第三部分从时间上说是他在最后十年间,就是20世纪80年代录制的音乐。在这段时间里他录制的某些唱片中的某些音乐,常会让我感到有一些“失控”。是年老体衰、力不从心?还是晚年境界更上层楼?比如伴随着他整个音乐及录音生涯的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卡拉扬传》上说他录了六个。我听过的有五个(还有两个录像)。时间跨度38年:从1947年到1985年。喜欢最后那个(DG431651-2),感觉达到老年人温良醇厚的境界。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也是喜欢最后那个录制于80年代的(DG002894779761,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小双张)。还有一张录制于1987年萨尔茨堡音乐节的唱片(DG423613-2),里面第一首曲子《唐豪塞》序曲中的那些铜管,让我觉得是开始西下的暖阳。虽然热力依旧,灿烂依旧,但确是走向落寞的日头。光还在,热还在,生机却无法比拟朝阳,少了份喷薄的感觉。而最后那段《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终曲“爱之死”,让我感动不已。特别是看到卡拉扬指挥这段音乐时的身形、手势、神情,真觉得爱是生命的永恒主题。

我常常会把卡拉扬指挥录制的音乐,与和他同时代的另外两位指挥大师索尔蒂(GeSolti,1012—1997)和伯恩斯坦(Leoein,1918—1990)指挥录制的音乐,做某种比较。

喜欢索尔蒂,缘于喜欢他指挥录制的瓦格纳“指环”。读索尔蒂自传里回忆他和父亲的离别,会让我联想起朱自清的《背影》——只不过他描述的不是父亲的背影,而是面对面。索尔蒂出生于匈牙利的一个犹太家庭。1939年的匈牙利,已经开始排挤犹太人。索尔蒂在匈牙利国家歌剧院的助理指挥职位被取消,于是他打算去瑞士苏黎世,“拜见”正在那儿的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想请大师在美国为他推荐一个指挥职位。父亲送他到布达佩斯火车站。看着索尔蒂即将登上火车,父亲不知为何突然泪流满面。年轻气盛的索尔蒂面露不快,觉得父亲在大庭广众之下流泪,让他好没面子,就对父亲说,哭什么!我几天后就回来的。可父亲的直觉竟是那么的准,车站一别竟成永别!

索尔蒂在瑞士见到了大师,大师也答应为他推荐工作。可就在那短短一周里,时局急转直下。他接到母亲的电报,让他别回来了。他的祖国匈牙利政府追随纳粹希特勒,开始大肆迫害犹太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索尔蒂的家人全被关进了集中营。自此他再也没能见到父亲。他的父亲死于集中营。

索尔蒂指挥的音乐,给我的突出印象,是大气势、大起伏,还有呼吸感(大喘气?)。这在演绎瓦格纳、施特劳斯、马勒等作曲家的作品时,有一种“先天的”优势;在演绎贝多芬、勃拉姆斯、舒伯特、柴科夫斯基等作曲家的作品时,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索尔蒂在慕尼黑、法兰克福和伦敦,指挥了二十多年的歌剧,也正是凭着这份资本,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索尔蒂成为能与卡拉扬“分庭抗礼”的伟大指挥家——索尔蒂+芝加哥交响乐团VS卡拉扬+柏林爱乐乐团。当然,能“分庭抗礼”在很大程度上还因为唱片工业的繁荣发展。索尔蒂一生录制唱片无数(一说两百五十多张),但就数量而言,无法与卡拉扬比肩。据统计,卡拉扬一生录制唱片逾八百张。不过索尔蒂是DECCA唱片公司“当家”的大指挥家,而且所录的唱片,得过很多的大奖。

我听过的索尔蒂指挥的音乐,明显少于卡拉扬。他的贝多芬交响曲,只听过第二、第三(两个录音)、第五、第七、第九(两个录音);他的勃拉姆斯,只听过一个第四;他的马勒,只听过第二(两个录音)、第三、第六、第八;他的布鲁克纳,只听过第八和第九。

我很喜欢索尔蒂指挥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DECCA414396-2),气势大,充满生命的张力;喜欢他指挥的两个贝多芬《庄严弥撒》,前者是指挥他的“亲兵”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录音室版本(DECCA444444-2),后者则是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出实况(DECCA444444-2);喜欢他指挥威尔第的《安魂曲》(DECCA4757735)。说到他的威尔第《安魂曲》,必然就要联系到他指挥的那些威尔第的歌剧。他在DECCA录制的《阿依达》(DECCA460765-2)和《奥赛罗》(DECCA460756-2),是我喜欢的这两部歌剧的版本之一。和卡拉扬的版本相比,索尔蒂的录音听起来更为朴实,情感热烈真挚。而卡拉扬的版本,无论音乐的起伏有多大,从不会让我感觉有失控的危险,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索尔蒂还有很多优秀的歌剧录音:莫扎特、普契尼、威尔第等,不过我听过的不多。索尔蒂肯定是指挥瓦格纳乐剧和理查·施特劳斯歌剧的大师。不过他指挥的瓦格纳,除了那套“里程碑式”的“指环”外,只有《唐豪塞》(DECCA414581-2)和指挥维也纳爱乐的那个《纽伦堡的工匠歌手》(DECCA417497-2)是我很喜欢的。他的《罗恩格林》因其有多明戈(唱罗恩格林)和诺尔曼(唱爱尔莎)而成为名版,但恰恰是因为歌手的原因,这个版本不是我喜欢的演绎。

索尔蒂指挥录制的施特劳斯的几部歌剧里,《艾拉克特拉》(DECCA417345-2)我很喜欢,其实主要是听尼尔森演唱的艾拉克特拉。《阿拉贝拉》(DECCA4781400)我也很喜欢,主要是听丽莎·德拉-卡萨唱阿拉贝拉。其他几部,如《玫瑰骑士》、《无影妇人》等,不是我喜欢的版本。

索尔蒂曾得到施特劳斯的亲自“点拨”。根据他自己的回忆叙述,施特劳斯85岁生日时,索尔蒂登门祝寿,并“借机”向大师讨教演绎好《玫瑰骑士》的诀窍。大师告诉索尔蒂,只需要按正确的语速,朗读霍夫曼斯塔尔写的《玫瑰骑士》剧本就成。不久施特劳斯病逝,遵照大师生前的嘱咐,前来参加葬礼的女歌唱家们,演唱了《玫瑰骑士》终场的三重唱,以寄托哀思。索尔蒂是参加伴奏的音乐家之一。

我很喜欢看索尔蒂指挥的影像制品。喜欢他斩钉截铁的权威感,喜欢他看似拍点不清的手势,喜欢他身体巨幅的晃动,喜欢他时而冷峻时而诙谐的面部表情。即使是他晚年八十高龄时,指挥起音乐来依然让我觉得他体力精力充沛,生命力强劲。就如台湾有篇介绍他的文章的标题“八旬未识老滋味”,绝对是真实的写照。

晚年时他说自己的指挥风格,是在从托斯卡尼尼“转向”富特文格勒。看他指挥音乐的录像,觉得大师还真是颇具几分富特文格勒的神韵。我看过他晚年两个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一个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奏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录像。听到自己非常喜欢而熟悉的贝多芬的音符,在他巨幅摇晃的身体和神经质挥舞的手臂间流淌,让我抑制不住地对老大师心生崇敬之感。

伯恩斯坦是一位“全能”的音乐家:既是大指挥家,又是大作曲家,还是大音乐教育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和卡拉扬、索尔蒂并称“三大”指挥家,威望和声誉极高。

伯恩斯坦的指挥,最大的特点是感情充沛,热力四射。因此“看”他的指挥更过瘾,也更受感动。他是完全把自己置身于音乐之中,又竭尽全力把自己的感动表现出来,感染听众的指挥家。也因此,他早年在担任纽约爱乐乐团首席指挥时录制的有些音乐,被乐评人论为“滥情”,尤其是他指挥的马勒。他早年指挥的贝多芬、勃拉姆斯,也被人论为因为太过用情,而“损害”了音乐的结构。

我很喜欢他指挥音乐时全然忘我的情感迸发,喜欢他的“夸张”,尽管有时会觉得他的确“改变”了某部作品的某些结构。但这无损于音乐。相比起他担任纽约爱乐指挥时录制的那些贝多芬、勃拉姆斯和马勒,我更喜欢他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离开纽约后,指挥维也纳爱乐、柏林爱乐、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等乐队录制的音乐。

在他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录制的贝多芬交响曲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三“英雄”和第七交响曲。在他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和阿姆斯特丹音乐堂管弦乐团录制的马勒交响曲中,我最喜欢第二“复活”和第三交响曲。我喜欢他指挥音乐时的真情流露和热情迸发。他指挥的音乐让我真切感受到了音乐内在的**,让我更了解了音乐在“诉说”什么?如何诉说?

伯恩斯坦指挥歌剧的录音,我听过的不多。我感到庆幸的是,他留下了一个伟大而独特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演绎。

再回到卡拉扬。借助录音技术和唱片工业,向世人传播欧洲古典音乐,卡拉扬的丰功伟绩无人能及。这些年来,几大唱片公司纷纷整理再版卡拉扬录制的唱片:环球公司把卡拉扬在DG录制的唱片按年代分类,出了三套“全集”:60年代82张CD(DG4790055),70年代82张CD(DG4791577,韩国版88张CD),80年代78张CD(DG4793448);EMI公司则以声乐和器乐分类,出了声乐录音全集72张CD(EMI5119732)和器乐录音全集88张CD(EMI5120382)。在一部关于卡拉扬的纪录片“KarajayAsISeeIt”中,一位被访者在谈到卡拉扬与伯恩斯坦的“区别”时说,卡拉扬把自己一生完全献给了音乐,伯恩斯坦则很享受生活。其实就我所知,也不尽然。卡拉扬也很享受生活。他开飞机,驾驶帆船,开跑车,等等。或许只是享受的与伯恩斯坦不尽相同的生活。

但是有一点是无疑的,卡拉扬“创造”出了我们这个时代最美的音乐。至于为什么卡拉扬对音乐的美有着如此强烈的表现,《卡拉扬传》里有一段话,或许可以为我们揭开谜底:

一个人童年所处的环境,会促成他成年后衡量某种事物的标准。对一个在萨尔茨堡和格伦德尔湖边长大的人来说,要在这个世界上找出能与他内心的美的形象匹敌的东西是很困难的。奥地利的高山湖泊具有科罗拉多大瀑布的壮丽,却无奔放不羁的咆哮。它们山清水秀,草木繁茂,给人以恬静、好客的感受,而非敌意与威胁。那里的空气中带着凉意,即使是在夏天也是如此。人们在那里可以看到一幅幅色彩斑斓、层次分明的画卷:近景是一片碧绿的草地和湖水,与远方的天际呼应;中间是一道绿色的山峦;再往远看是紫色的丛林;再向上则是陡峭的高山,山峰呈V字形向天空伸去,山顶上那激动人心的积雪与清澈的蓝色天空相映成辉,宛若茫茫大海溅起的白色浪花。

面对如此壮阔的景色,再回到卡拉扬的音乐生涯,他对华丽的音响效果的强调、对每个音符间细微差别的惊人的分辨力,以及他对音乐甚至是流畅的旋律也要求有明确的间隔的音乐风格,你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卡拉扬确实是一个具有高山气质的人。他是田园般美妙的格伦德尔湖的儿子。

书友推荐:美母如烟,全球首富婚后心动:凌总追妻有点甜在言情文里撩直男男主【快穿/np】债务偿还系统一屋暗灯人间政道回归之美母俏姐被健身房教练秘密调教后迟音(1v1)我的教授母亲(高冷女教授)长安春亮剑:开局拿下鬼子据点全家桶书记妈妈倪楠斗罗大陆之催眠武魂配种(1V1,SC)催眠系统让我把高冷老师变成性奴肉便器小欢喜之群芳乱欲母上攻略续(白虎版)可怜的社畜
书友收藏:租赁系统:我被女神们哄抢!韵母攻略端庄美艳教师妈妈的沉沦无绿修改版神豪的后宫日常带着美艳医母闯末世赛博经纪人巨根正太和家族美熟女女神攻略调教手册恶魔大导演妈妈陪读又陪睡穿越影视万界之征服推母之道影视大世界之美女如云仙子的修行重生少年猎美智娶美母我的道家仙子美母冷艳美母是我的丝袜性奴美母的信念熟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