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笔下小说>录音室的窗户>并非神龛

《牛津歌剧词典》(TheOxfordDiaryofOpera)“克纳佩茨布什”词条中是这样叙述克纳和他指挥的《帕西法尔》的:“其指挥艺术源自深厚的德国传统,并成为这一传统的典范。其指挥的布鲁克纳和瓦格纳代表了他最高的艺术成就:庄严,结构宏大,感人至深。没有一位指挥在表现《帕西法尔》的精神性上,能比克纳佩茨布什更为直觉、敏锐。”

克纳佩茨布什的指挥,总体上可用简洁宏大、内涵丰富而深刻来形容。他所运用的叙述和表达的方式,完整和完美地从整体上把握住了这部作品。其演绎的内在逻辑性和智慧,毋庸置疑地自始至终对听者产生强烈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表现《帕西法尔》音乐的庄严肃穆、神圣崇高,表现其音乐气氛的纯净等诸方面,很难有出其右者。有论者说,听克纳佩茨布什指挥的《帕西法尔》,从序曲开始,就犹如走进了莽莽不见天日的森林,偶尔的青草黄花,也是那么不假辞色的冷峻。克纳佩茨布什所营造出的音乐氛围,没有些许的温馨,丝毫不想讨人欢喜,但也因此更客观地表现了这个存在着的世界,因而也更具震撼心灵的力量。

与其他指挥家相比,克纳所用的乐速比较缓慢,瓦格纳为《帕西法尔》谱写的绵长的乐句,被克纳一斧一凿,刻划得线条分明、棱角毕现。在克纳的指挥棒下,《帕西法尔》整体的音乐性,始终高于其戏剧性。换句话说,克纳并不刻意强调和突出这部乐剧中的戏剧性因素,而是使戏剧性服从于音乐性。在这里,人声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起码不那么突出了。音乐统领着一切。

聆听克纳佩茨布什在拜罗伊特的《帕西法尔》演出实况录音,给我最强烈的体验,是这些演绎所传达的令人信服的真实感,与录音室版本中那些“不真实的”完美(但确是绝对的美!)所形成的鲜明对照。逐一评论克纳这十多个录音非我能力之所及,我能写的只是一些自己的聆听感受。

正如英国乐评人阿诺德·维特尔所说,克纳佩茨布什非凡的《帕西法尔》演绎“年复一年、始终如一,但绝非一成不变”。仅就全剧演绎的乐速而言,也是有变化的。比如,两个最出名的录音,1951年和1962年(PHILIPS416390-2)这两个版本,演绎的速度就有近半小时的“时差”。1962年的演绎,在整体上更为流畅,用时也较1951年的版本为短。而1951年的演绎,有些乐句竟让我“怀疑”是否乐队与歌手之间不够默契。抑或是克纳故意不去作刻意的“控制”?因为克纳指挥的“主观、自由、即兴”也是出了名的。时常我会觉得,他是一个隐藏在音乐背后的“操纵者”,把歌手和乐队缓缓引向前去——引向音乐的深处;引向剧情的深处。

我的感觉是,1952年(ARCHIPELARPCD0112-4)、1954年(ARCHIPELARPCD0283-4)、1958年(WALHALL0256)和1960年(MYTO00279)这几个录音,听上去演绎的整体感更胜一筹;乐队与歌唱更为协调。1962年的录音转制成CD后,现场感被削弱了不少,但听上去更为平衡、流畅。由于是现场演出,音乐(乐队)与歌唱(歌手)和指挥的即时互动,会使每个演绎因其独特的个性、气氛和细节而互相区别。在这里,歌手的个性——声音的特质、理解与表达的特性——是很重要的因素。据此,有两个“组合”是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帕西法尔》全剧演绎的特性的:帕西法尔—昆德丽;安福塔斯—古内曼兹—提图莱尔—克林索尔。前者是男高音—女中音组合,后者是男中音—男低音—男低音—男中音组合。在12个克纳指挥的《帕西法尔》演绎中,演唱帕西法尔的分别是:温德加森(4次)、贝勒(3次)、维内和托马斯(各2次)、维卡斯(1次);演唱昆德丽的分别是:莫德尔(6次)、达丽丝(3次)、克里斯宾(2次)、埃里克松(1次)。

德国男高音歌唱家沃尔夫冈·温德加森因其嗓音清俊而深得维兰·瓦格纳的赏识。这也使得他在战后的拜罗伊特,几乎唱遍了所有的瓦格纳男高音角色——唐豪塞(《唐豪塞》)、罗恩格林(《罗恩格林》)、齐格弗里德(《尼伯龙根的指环》)、瓦尔特(《纽伦堡的工匠歌手》)、特里斯坦(《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帕西法尔(《帕西法尔》)。毫无疑问,他是一位伟大的瓦格纳男高音。但就帕西法尔这个角色而言,我觉得他的演唱稍显知性有余而率真不足,更缺乏一点点张力和一点点“蛮力”。

智利男高音歌唱家拉蒙·维内演唱的帕西法尔,朴实、粗犷,凝聚了人类的高贵情操。这里转述刘书专先生对维内演唱帕西法尔的感受:“他的歌声与其说在歌唱,不如说在呼唤我们祖先在血缘里留下的讯号,所谓血浓于水,就是这种不容回避的感染力吧!听维内的演唱真是彻底的艺术享受。他那大情大性——无需计算的宣泄,在克纳设计的原始森林的声音世界中激起太多太多的感觉的浪花。当受难节的音乐在层层叠叠的音响转换后出现,不是那种安详的、抒情的,也不美妙——因为已经超越了美妙。那是一种无形的奇迹,一种春风一样的生命的讯息,也同样有一种观察过星空和宇宙的虔诚。这种虔诚是瓦格纳的还是克纳的,真是未能断言。因为莱文指挥这段音乐并无‘虔诚’出现,精确的布列兹也没有,卡拉扬更没有,索尔蒂就更不必说了。”

我想补充一点的是,维内1953年(ARCHIPELARPCD0171-4)在克劳斯棒下演唱的帕西法尔更为狂野和暴躁。也或许是因为克劳斯对乐速的处理,使得维内更为充分地展示了其嗓音的戏剧性张力和丰富乐感。

汉斯·贝勒演唱的帕西法尔,突出之点是孔武刚健,但除此之外我没有其他很深的印象。美国男高音歌唱家杰西·托马斯演唱的帕西法尔,富于青春、热血的英雄气概,尤其在刻画帕西法尔的青春烂漫、潮气蓬勃到高贵、威严等诸方面,更为全面。

另一位我很喜欢的瓦格纳男高音琼·维卡斯演唱的帕西法尔,光芒四射,**充沛,直率与戏剧性兼备,虽然在表现青年帕西法尔受情欲**以及困顿、迷茫等方面不甚准确,但是很好表达了帕西法尔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与帕西法尔这个男高音角色相对应的是女中音角色昆德丽。我一直觉得,在瓦格纳塑造的女高音、女中音角色中,对演唱昆德丽的歌手的嗓音要求极为独特:既需要女高音的轻柔、明亮,以及在情感场景需要时的爆发力、冲击力和穿透力,又需要女性的温润、母性的淳厚,声音的表现力丰富多样。而且在很多场合下,依据剧情所要求的人物情感、情绪的突变,需要歌手的嗓音“急速转变”。

玛尔塔·莫德尔,德国女歌唱家,我心中最伟大的伊索尔德的演绎者,亦是最伟大的昆德丽的演绎者。在20世纪50年代,她是毫无疑问、当之无愧的首席昆德丽的演唱者。甚至可以说,纵观60年来昆德丽的演唱者,直至迈耶尔出现之前,无人能与莫德尔相提,更无法并论。

莫德尔的嗓音极具魔幻色彩,在角色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情感的表现等方面,其嗓音的色彩和力度的转换,完全能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对我来说,听她的演唱,会完全被她的歌声引领而进入情境,进而达到振颤心灵的地步。

《帕西法尔》第二幕是昆德丽和帕西法尔对手戏的重头。悉数手头10个由莫德尔演唱的昆德丽(其中7个为拜罗伊特演绎,其余为哥伦布歌剧院、巴黎歌剧院以及罗马电台录音各1个),因其演唱帕西法尔的歌手的不同而各有千秋。与莫德尔合作过的“帕西法尔”有温德加森、维内、贝勒、特雷普托夫、阿尔登霍夫等一干著名的瓦格纳男高音歌唱家,而时间跨度则从1949—1959年整整10年。

蕾吉娜·克里斯宾是为数不多的身为法国人却以演唱瓦格纳乐剧而著称的女高音歌唱家,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出色的瓦格纳角色演绎。虽然按拜罗伊特的标准,她演唱的昆德丽略嫌轻盈而不够“持重”,在表现昆德丽这个角色的**力和迷人等方面稍显不足,但是总的来说,她演唱的昆德丽非常出色,足以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美国次女高音歌唱家达丽丝在1961—1963年连续三年荣登拜罗伊特演唱昆德丽一角,都留下了录音资料,尤其因1962年的录音长期以来被视为克纳的《帕西法尔》之标准版本而名扬至今。

达丽丝演唱的昆德丽应在“全面”之列:在表现角色的复杂情感和情绪方面十分到位。她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在瓦格纳乐剧领域中演唱角色很少——我唯一知道的是她曾在大都会歌剧院演唱过《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布兰甘妮(唱伊索尔德的是伟大的尼尔森)——却留下了杰出的昆德丽演绎的歌手。

男中音—男低音的角色组合在《帕西法尔》中占有突出比重和显赫地位。相信喜欢男中音—男低音歌唱的音乐爱好者能在此过足瘾。

在安福塔斯—古内曼兹—提图莱尔—克林索尔这一角色组合中,安福塔斯的悲怆和绝望、古内曼兹的悲天悯人和克林索尔的邪恶与阴险,是需要着力表现的。纵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头14年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1951—1964年)里《帕西法尔》的演出,参与此组合演唱的基本由路德维格·韦伯、范-米尔、库特·伯姆、尤里·乌德、乔治·伦敦、汉斯·霍特尔、约瑟夫·格兰德尔、古斯塔夫·尼格林德、费舍尔-迪斯考等这些歌唱家轮换。这也说明了拜罗伊特的演唱水准,一直维持着时代的一流。

安福塔斯的悲剧性,决定了演唱这个角色歌手的嗓音需要足够的戏剧张力,从这个意义上说,1954年克纳的拜罗伊特版中,汉斯·霍特尔担纲演唱安福塔斯是维兰·瓦格纳很合理的选择。伟大的德国低男中音歌唱家霍特尔在拜罗伊特的《帕西法尔》演绎中,安福塔斯、古内曼兹和提图莱尔这三个角色他都演唱过:除了1954年的安福塔斯外,1956年他唱老英雄、安福塔斯的父亲提图莱尔。而从1961年到1964年,他连续四年担纲古内曼兹这个角色。霍特尔演绎的古内曼兹虽然也应属于伟大行列,但是我觉得,他演绎的安福塔斯更具悲剧性,因而更为贴切。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除了在拜罗伊特,霍特尔还在1952年大都会歌剧院版、1954年大都会歌剧院版(指挥均为斯泰德利)和1961年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版(卡拉扬指挥)中分别演唱安福塔斯、古内曼兹和提图莱尔。

加拿大低男中音歌唱家乔治·伦敦是另一位战后拜罗伊特舞台上伟大的瓦格纳男中低音歌手。他自1951年起七度在拜罗伊特登台演唱《帕西法尔》里安福塔斯一角,其中六次是在克纳佩茨布什的棒下(1951—2、1957、1961—3)。乔治·伦敦被选入拜罗伊特的传奇经历,在前文《步入瓦格纳殿堂的最佳入门》中,已有叙述。乔治·伦敦可能是声乐界中为数极少的、嗓音宛如瓦格纳大号的歌唱家。他那“乌金属般的音色、戏剧性的咆哮”令我久久难忘,深深着迷。他演唱的安福塔斯(当然还有沃旦——众神之王)堪称经典。

库特·伯姆、路德维格·韦伯、约瑟夫·格莱因德尔等人也是那个年代伟大的瓦格纳男中音—男低音歌手。在战后最初的几届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的《帕西法尔》演出中,韦伯一直是古内曼兹的首选,而格兰德尔则是“横跨”古内曼兹和提图莱尔这两个角色。至于克林索尔这个角色,演唱者似乎更为固定:乌德(3次,其中1953年是在克劳斯棒下)、布兰肯海姆(4次)和尼格林德(6次)。克林索尔这个角色对嗓音要求得有点“邪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男中音。我觉得古斯塔夫·尼格林德有先天的优势。这也是为何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是当之无愧的首席克林索尔。

有一个《帕西法尔》的版本很有意思,就是费迪南德·莱特纳1954年指挥巴黎歌剧院的演出录音(ProfilPH09009),其中演唱安福塔斯的(竟然)是尼格林德!而在同年的拜罗伊特,他首次登台,担纲的角色是克林索尔。而等到再次在拜罗伊特登台演唱克林索尔一角则是在五年后的1960年。此后五年中他“独霸”此一角色。

克纳佩茨布什1964年的《帕西法尔》以其强烈、突出的戏剧性和震撼人心的感染力,成为他全部拜罗伊特《帕西法尔》演绎中的一个“异数”。虽说维卡斯以演唱奥赛罗的方式来演绎帕西法尔,加上埃里克松演绎的昆德丽也以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克制而倾情相应,这些都是造成强烈戏剧性的原因,但是克纳一反以往的表现方式,在情绪的表现上极为紧张和强烈,使之成为最具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帕西法尔》演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60年的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演出史上,有三位非德裔、却以指挥《帕西法尔》而著称的指挥家:法国指挥家皮埃尔·布列兹;已故的意大利指挥家朱塞佩·西诺波利和美国指挥家詹姆斯·莱文。

布列兹指挥瓦格纳乐剧的录音、录像资料不算多,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有PHILIPS发行的拜罗伊特的“指环”唱片和录像资料(DVD)各一套,再有就是DG发行的1970年拜罗伊特的《帕西法尔》演出实况(DG435718-2)。GM唱片公司发行过布列兹1966年首度在拜罗伊特指挥《帕西法尔》的唱片(GOLDENMelodram1。0037),但是这个录音目前已经绝版,很难买到。布列兹在1966—1968年以及1970年四度在瓦格纳歌剧节上担任《帕西法尔》的指挥,而自时隔34年后的2004年起,他再度两次在拜罗伊特指挥《帕西法尔》。

意大利指挥家朱塞佩·西诺波利于20世纪90年代在拜罗伊特指挥《帕西法尔》多达五个年头之久,但也很可惜,除了近年发行了他在1997年音乐节上《帕西法尔》演出实况的DVD外,没有任何录音资料(包括“海盗”录音)发行。说来奇怪,这位在拜罗伊特大放异彩的意大利指挥,除了德国唱片公司发行过他指挥的《漂泊的荷兰人》和《罗恩格林》,没怎么见过他指挥的其他瓦格纳作品的唱片。

书友推荐:美母如烟,全球首富婚后心动:凌总追妻有点甜在言情文里撩直男男主【快穿/np】债务偿还系统一屋暗灯人间政道回归之美母俏姐被健身房教练秘密调教后迟音(1v1)我的教授母亲(高冷女教授)长安春亮剑:开局拿下鬼子据点全家桶书记妈妈倪楠斗罗大陆之催眠武魂配种(1V1,SC)催眠系统让我把高冷老师变成性奴肉便器小欢喜之群芳乱欲母上攻略续(白虎版)可怜的社畜
书友收藏:租赁系统:我被女神们哄抢!韵母攻略端庄美艳教师妈妈的沉沦无绿修改版神豪的后宫日常带着美艳医母闯末世赛博经纪人巨根正太和家族美熟女女神攻略调教手册恶魔大导演妈妈陪读又陪睡穿越影视万界之征服推母之道影视大世界之美女如云仙子的修行重生少年猎美智娶美母我的道家仙子美母冷艳美母是我的丝袜性奴美母的信念熟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