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笔下小说>收听歌曲窗外>数理的物理的哲理的

数理的物理的哲理的(第1页)

数理的?物理的?哲理的?

常常在听音乐时冒出这样的念头:音乐似乎并不完全“属于”艺术。或者说,任何东西,边界有时清楚,有时却又模糊。清楚,是因为人为的界定;模糊,是因为物的本质。那音乐还可以算作什么?数理?物理?哲理?

当然,我这样的音乐爱好者,“论证”不出音乐与数理、物理、哲理等方面的关系,更“论证”不出音乐与哲学、哲思、思辨的关系。只是感觉有一个现象似乎隐约证明了音乐与哲学之间某种隐秘的关联:日耳曼,这个在人类文明史上产生了众多哲学家、科学家的民族,也产生了众多的音乐家。所以我常常会这么想,一个学习、研究西方尤其是德国哲学的人,应该多听古典音乐,应该喜欢古典音乐。至少是德奥古典音乐。

如果说那些伟大的德国哲学先贤的著作,是人的哲思、人类精神世界的宏伟殿堂,那么德奥古典音乐是一扇可以深入窥视哲学殿堂的窗。说是窗还有点“见外”。我甚至觉得,音乐与哲思完全有着深层的内在关联。由此武断地认为,一个学哲学的人,如果不能熟悉德奥古典音乐,那他所学习、研究的哲学思想和理论,古典的乃至现当代的,就很难完整全面。甚至可以说,会缺了某一部分的视角,因而有可能无法窥见其某些部分的魂(精髓)。

巴赫写的音乐,浩如烟海。这说的是数量。巴赫的音乐,如浩瀚大海,亦如涓涓小溪。这说的是我的听感。

三十多年前,还在上大学时,在电视中看过一部从民主德国(那时德国还分为东、西两半)引进的电影,名字简单明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那时我还没听过多少巴赫的音乐,因此影片中引用了哪些巴赫的音乐,引用了多少,全都记不得了。但记住了一些画面:古旧的城堡、高耸的教堂、参天的大树、青石板的小径。还有影片中巴赫的形象:身材魁梧,身着一袭黑色长袍。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听了不少巴赫的音乐,但是远没有把巴赫的音乐听全,而且此生想要听全巴赫的音乐作品是不可能的。巴赫一生写了太多的音乐,光是有作品编号的就一千好几百部。曾有人说,巴赫一生,不断地生孩子(他的儿女有十好几个),也不断地写音乐。此话确实。

常常在不听巴赫、却想着巴赫的时候,会联想起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那句——“她(指萨宾娜)想着巴赫的时代。那时的音乐就像玫瑰盛开在雪原般的无边无际的寂静之上。”继而会想象:在无边无际的皑皑雪原上,红色的玫瑰静静地盛开。

对我来说,只要听巴赫单件乐器的作品,这个场景是非常吻合的。我说的是心境。

我喜欢,而且常听的巴赫的音乐,基本是两种类型(如果可以用“类型”来区分巴赫的音乐作品的话):一类是单件乐器的作品。如为键盘乐器所写的两卷平均律、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帕蒂塔(又称德国组曲)、戈德堡变奏曲、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等,以及一些管风琴作品。另一类是大型声乐作品。如康塔塔、弥撒曲、受难曲等。

在我听来,巴赫写的那些单件乐器的音乐作品,都是内心独白,所以不适合在音乐会上演奏。说得准确一点是不适合表演。因此我非常敬佩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GlenGould,1932—1982)放弃在音乐会上演奏巴赫,而专事在录音室录制巴赫的音乐——内心独白是无法表演的。

有个说法,即把巴赫的两卷平均律比作浩瀚的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旧约圣经”(而把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比作钢琴音乐中的“新约圣经”),我想,把巴赫的所有音乐都比作音乐中的“旧约圣经”,也是可以的。也因此,太多的音乐家把演奏巴赫的音乐,作为每日的功课,作为毕生的功课。把巴赫的音乐与自己的生命融合,亦把巴赫的音乐视作生命必需的水和食粮。

绝大多数的音乐在聆听时必须专注,但是巴赫那些键盘乐器的音乐,我聆听时,可以专注,也可以不太专注。甚至有过一边听平均律一边背英语单词的经历,好像脑子可以分开使用似的。这并不是我对巴赫不虔敬。

我感觉,巴赫的平均律、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帕蒂塔、戈德堡等,和数字、数理有着某种神秘的关联。我没看到过这些音乐的五线谱,但想象乐谱上那些音符(小豆芽)的排列,一定非常的美。

有这种说法,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具有某种物理的特质。建筑有大有小,精美之处各异。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第二组曲中最后那段“恰空”(a),就是一座外形有限,内里乾坤无穷的精神之所。类似的还有巴赫的戈德堡变奏曲、贝多芬的迪亚贝利变奏曲。记得音乐学者保罗·亨利·朗曾经说,巴赫的戈德堡变奏曲和贝多芬的迪亚贝利变奏曲,都是“建筑在一个平庸主题上的巍峨高耸的大厦”。

我不懂音乐,对音乐主题的平庸与否无从判断。这两部作品,是我深爱的。包括主题。

常常喜欢在一个人的空间里,听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或大提琴组曲。如倾听一个灵魂,于空寂中发出的回**的声响,有时也如自己内心的低声倾诉。

巴赫是“音乐之父”。我同意。巴赫肯定是音乐的精神之父。

曾经认识一个女孩子,听古典音乐之后喜欢上了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有一次当听到第一组曲中那段萨拉班德舞曲时,她对我说,听出漫无目的、无所事事的感觉。那是罗斯特洛波维奇拉的(EMICDS555363-2)。罗斯特洛波维奇,俄罗斯大提琴家,典型的斯拉夫气质。我更喜欢西班牙大提琴家、“复活”巴赫这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卡萨尔斯的演绎(EMICHS761027-2)。亦或是法国大提琴家富尼埃尔的演绎(ARCHIV449711-2),如琴弓擦着琴弦,通过枯木般的琴身发出的呜呜鸣啾。秋风静静,一地落叶枯黄。

总觉得巴赫的音乐,是最本质的音乐,也是最朴素的音乐。听巴赫,常常是感觉不到旋律,感觉不到情绪。感觉什么都没说似的。但它说了所有。

贝多芬则不然。只要听贝多芬,感觉到的就是贝多芬。这就是听巴赫戈德堡变奏曲和听贝多芬迪亚贝利变奏曲在感觉上的不同。

贝多芬的音乐,激励了太多的人。贝多芬的音乐,讲的是人生的大道理、哲理。所以我想,只要人类存在,贝多芬的音乐就会被需要。永远。

最早听人介绍贝多芬,说他是“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大音乐艺术家。如今听他的音乐,既不会去想这音乐是否是古典主义,或是浪漫主义。他是他自己的主义。他自己就是一个时代。或许还不止是“一个”时代。

很怀疑,如果贝多芬不是在57岁那年去世,贝多芬的音乐,还会继续是贝多芬。或许会是“另一个”贝多芬。贝多芬晚年的作品,第九“合唱”交响曲(作品125号)和《庄严弥撒》(作品123号);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作品106号);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作品109、110和111号)以及《迪亚贝利变奏曲》(作品120号),我都很喜欢,而且能听得进去。但是他写的最后五首弦乐四重奏(作品127、130、131、132、135号)及大赋格(作品133),我至今陌生。感觉他的音乐语言完全在我的感受能力之外。完全是另一种语言。我懂不了。

以前会一遍一遍地听整部的贝多芬“英雄”、“命运”。尤其是在情绪黯淡的时候,听贝多芬真的能让我振作。在心情晦暗的日子里,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贝多芬。我向他寻求精神上的救助。如今很少完整地听他的一部交响曲了。常常是听一段第七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或是“英雄”的第二乐章。更多的会听他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特别是慢乐章。灵魂漫无目的地游走。听迪亚贝利变奏曲。游走在那座巍峨的大厦里。若想要精神慰藉,就去听《庄严弥撒》;若想要一点温情,会去听《庄严弥撒》里那段“赞美诗”。

书友推荐:小欢喜之群芳乱欲我的道家仙子美母韵母攻略被我催眠的一家人(无绿修改版)端庄美艳教师妈妈的沉沦无绿修改版交易沦陷全家桶悖论可怜的社畜人间政道娱乐圈的不正常系统(修正版)人生如局母上攻略续(白虎版)催眠系统让我把高冷老师变成性奴肉便器亮剑:开局拿下鬼子据点租赁系统:我被女神们哄抢!房客(糙汉H)影视大世界之美女如云在言情文里撩直男男主【快穿/np】美母的诱惑
书友收藏:影视之推女系统掌中的美母重生少年猎美熟女记我的人渣指导系统(加料版)父债子偿我的道家仙子美母高冷的丝袜女总裁妈妈被混混同学屈辱玩弄恶魔大导演绿意复仇——我的总裁美母重生之娱乐圈大导演叶辰风流(幻辰风流)韵母攻略人妻调教系统租赁系统:我被女神们哄抢!四合院之啪啪成首富逆子难防(母上攻略同人)仙子的修行妈妈又生气了豪乳老师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