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星经纪——演艺公司
电影明星是电影生产中重要的一环。在很早的时候王中军就意识到了明星对影视作品的重要性。如果一部影视作品没有名演员的加盟,电影的号召力将会大打折扣。而王中军对于演员经纪进行投入可谓步步为营。
明星需要包装,更需要推广。华谊兄弟在明星艺人的包装上推行影视经纪人制度。经纪人制度意味着对明星艺人的全面责任,如果本公司的员工明星要接其他公司的戏,公司会主动为其寻找适合他的角色,甚至为他量身订造角色。华谊兄弟的艺人经纪公司从中收取一部分提成,但提成的比例却并不像日本、韩国的明星经纪公司那样多,这带给艺人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明星经营是华谊兄弟在最开始就铺垫的一手妙棋。在产业化语境下,明星是品牌的最佳保证,也是受众的购买和消费所指向的终极目标。在明星的配备上,华谊兄弟的艺人储备从最初的几个人、几十人发展到上百人,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明星是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华谊兄弟是国内签约艺人最多的民营影视公司之一,其中一线明星占据半壁江山。华谊兄弟旗下拥有冯绍峰、张涵予、姚晨、段奕宏等众多明星。对于明星的依赖,使得许多影视投资与制作公司在聘请演员时,不得不与华谊兄弟进行合作。
演员对华谊兄弟也有所依赖。对于国内的影视制作环境来说,新人的走红具有不稳定因素,而华谊兄弟提供给这些新人一个广阔的平台。华谊兄弟堪称中国的造星工厂,公司总会为新人谋求机会。很多情况下电影与电视剧部门会为演员订制故事。比如《李米的猜想》在当时就是为周迅、邓超、张涵予、王宝强打造的。此外,周迅、李冰冰等人也在华谊兄弟公司的宣传下被培养成走向国际的明星,李冰冰还曾凭借《风声》获取金马奖影后。因此,这就变成了演员和电影的双赢:一方面,演员为电影造势,为影片营销加大宣传力度和号召力度,为票房收益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电影的成功盘活了演员的势头,使得演员获得未来持久的发展。这种做法已趋近于好莱坞式的工业化生产。在华谊兄弟经纪公司的运作下,2006年徐若瑄等港台艺人也竞相加盟华谊兄弟公司。“华谊”二字成为明星可靠的代言。
与此同时,华谊兄弟在资本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着意收购小型演艺公司,抢占更多的明星资源,确保自己在娱乐产业上的优势。这些明星不断给华谊兄弟公司带来影视作品、音乐以及广告业务上的收益。2005年,金牌经纪人王京花带领一些艺人跳槽橙天娱乐,令华谊兄弟经纪公司实力有所损伤。但在其后,华谊兄弟并购了中乾龙德公司,将其旗下的陆毅、孟广美等艺人招入麾下,恢复了较为雄厚的实力。
2。并购发行公司
早些年,博纳公司在内地发行港产片的成功经验带给王中军启示。王中军看清局势,认为如果一个公司没有发行部门,无论电影以及文化创意产品再好,也会在产品的推广中遭遇瓶颈。求人不如求自己,华谊兄弟一定要自己成立发行公司。
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并不准许民营公司进入发行业。当时,中影是国内唯一的发行公司。1996年,国家政策出台,放宽民营电影公司的发行准入门槛,提出“进一步培育电影市场,将国产故事片由中影公司统一发行改为由各制片单位直接与地方发行单位见面(进口影片仍统一由中影公司向各省、市、自治区公司发行)”。之前由中影公司统购统销的大格局被打破,民营资本进入电影发行界有了可能。正在这时,西影厂进行股份制改革,王中军当机立断参与重组,取得西影股份发行公司超过40%的股份,拿到了经营权。在这之后,华谊兄弟不仅提高了西影的发行业绩,更是积累了丰富的发行经验。
2003年,国家出台了《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全面鼓励非国有资本参与到制片、发行和放映经营等重要环节。这便意味着,民营影视企业可掌握的职能权限有了极大提高。在这项政策法规出台后,王中军又增持西影股份,达到绝对控股,从而取得了对该公司的全部经营权,并将其更名为陕西西影华谊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西影华谊)。
发行业为华谊兄弟完善产业链提供了重要支持,成为促进国有公司与民营公司积极对话与互补的合作之举,这在中国电影改革浪潮中具有探索价值。
3。音乐
华谊兄弟在电影、电视剧圈和演员经纪等方面如鱼得水时,却不忘继续拓展娱乐行业的其他领域。
2004年11月1日,华谊兄弟出资3000万元收购拥有羽·泉、黄征和高旗的战国音乐,宣告其正式入主音乐界,成立华谊兄弟音乐有限公司。公司签约艺人有黄征、羽·泉组合以及“高旗&超载乐队”等。战国音乐公司的丰富经验加上华谊兄弟的丰厚资金与其他方面的优势,双方优势互补,实现了音乐和影视的联姻。
在这个基础上,由于湖南卫视超女的火爆,华谊兄弟音乐有限公司还陆续签下张靓颖、尚雯婕等新艺人,并为其推出专辑和单曲。这在音乐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可以说有些另类。这些唱片口碑颇佳,可华谊兄弟公司并没有指望纯粹依靠唱片获利,公司不失时机地投入音乐演出,维持了市场上的收支平衡。
其实,华谊兄弟是看中了音乐市场未来的潜力。对于音乐唱片行业的不景气,王中军相信前景乐观。他认为,在新媒体的迅速普及后,对于版权的保护,必将使中国的音乐产业得到复苏。到那时,华谊兄弟音乐公司就有可能在音乐上实现全面赢利,使音乐成为与其电影电视剧产业形成对接和互补的文化创意产业。
4。电影院
20世纪名震亚洲的邵氏电影公司,在东南亚与中国港台地区都拥有自己的电影院和院线。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嘉禾也有自己的电影院和院线。电影院提供了影片的放映场所。影院的收入是票房收入的50%,其最大的优势就是稳定。投资摄制影片,投资与回报的时间需要一年以上,而影院却可以在一年的365天中每天都有稳定收入。
华谊兄弟认识到电影院的重要性,并在几年内花巨资筹建电影院。华谊兄弟在北京朝阳区的望京地区建立了新影联华谊兄弟影院,又在重庆建立了两家电影院,武汉建立一家电影院。2013年,华谊兄弟收购江苏耀莱的举措,可谓加强影院业务的一步好棋。独立投资建设影院的成本压力大,收益慢,最快也要五年左右才能实现赢利。此外电影院的选址不当也容易承受风险。而收购现有影院可以降低风险,获得成熟地段的一切周边配套设备。耀莱在全国有12家现代化影院,多在一二线城市。如北京五棵松的“耀莱成龙国际影城”。这个影城连续在2011年、2012年获得全国影院票房冠军,是备受影迷喜爱的电影院。华谊兄弟原本有影院15家左右,在收购江苏耀莱后,华谊兄弟参股和控股的影院达到27家。
为了进一步巩固国内电影市场,华谊兄弟未来计划在全国建立50家电影院。
5。互动娱乐时代的虚拟媒介共赢——华谊兄弟联姻网游公司
2010年12月,华谊兄弟公司通过收购巨人网络公司51%的股权,正式进军网游。这宣告着华谊兄弟新一轮的产业链布局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游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一环。游戏产业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近年来,国际上游戏与电影互相改编的经典案例层出不穷,外国的经典案例便是由著名的游戏《最终幻想》改编的同名电影。这部全puterGraphics,计算机图形动画)的电影早在21世纪之初便在国际市场上好评如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国内的案例则有《仙剑奇侠传》等影视剧,早年游戏的火爆带动了其同名影视剧的热映。
在游戏领域中,网游属于赢利能力最强、潜力最大的游戏形式。丰富多元的游戏功能和操作感,令它的经济效益远远超过其他单机游戏。华谊兄弟公司看中了网络游戏的潜力和网游在未来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地位,毫不犹豫地进军游戏业,抢占网游资源。
对巨人公司的股权转让与增值完成后,华谊巨人的注册资金达到5000万元,华谊兄弟持有华谊巨人股权比例的51%,上海巨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持有华谊巨人的股权比例为34%,剩下的15%由上海巨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持有。近年来,网游产业与电影产业的互动虽然刚刚兴起,但却势不可当。这从以《剑雨》为名的电影与同名网游的互动营销中可见一斑。此外,非常完美网游公司投资拍摄的影片《非常完美》,不仅收获了票房,更是成功地植入了公司旗下的游戏《热舞派对》广告。许多网游公司也把目光瞄准了影视产业,形成了游戏宣传与电影票房的双赢。
目前,产业化进入了互动娱乐时代,电影和网游的合作共赢不难实现。游戏中的虚拟人物与角色扮演,与同为媒介的电影颇为相似,两者相辅相成,相当于互相植入广告。华谊兄弟正是看中了网游与电影产业极为相近的特性,此举可谓完善产业链的又一步好棋。
6。旅游文化产业
华谊兄弟利用自身品牌的优势屡次起意建立影视文化城。2011年2月,华谊兄弟与上海嘉定工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他投资方决定合资成立公司,打造华谊兄弟文化城。2013年,媒体又报道,华谊兄弟文化城在深圳市坪山新区选址,计划建设总建筑面积达125万平方米,总投资达130亿元。此举意在达成“中国的好莱坞”的愿景,借打造配套完善的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形成影视文化旅游新景观。这意味着华谊兄弟进军文化旅游市场已进入实施阶段。以往拍古装戏只能局限在横店等几个基地,华谊兄弟此举意味着其将拥有具备自主产权的影视基地。此外,华谊兄弟还在海南观澜湖启动了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项目。
在国外大片的竞争压力下,新的影视拍摄基地和设备将给华谊兄弟的传统强项——电影制作——增加更加完善的环境优势与技术竞争力,华谊兄弟将能够更加自由地制作高水准的商业大片。由于华谊兄弟已经在电影、电视剧以及艺人经纪等领域保持了较高水准的品牌效益,在文化旅游上的投入必将打通其上下游,使其成为类似东方迪士尼的新业态。华谊兄弟文化城的创办将与横店等影视基地展开竞争,吸引更多的剧组前来拍摄。这对于华谊兄弟的公司形象传播也有着很好的宣传作用。
7。进军手游市场,抢占移动互联网
智能手机是人们不可或缺的娱乐工具,手游更是消磨时间的好伴侣。近几年,由于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推广,手机游戏的热度和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PC游戏。于是,布局手游市场成为整合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在最近这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路移动运营商与传媒集团纷纷介入手机游戏这个领域,掀起一股抢占客户的热潮。腾讯微信在移动终端的普及和开放游戏平台的举措,更是让手游达到了一个热潮。
2010年,华谊兄弟以收购股权的方式获得掌趣科技的股权,希望借此整合游戏业务与影视业务,寻找其间的契合点,产生商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