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笔下小说>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一 自我意识概述

第一 自我意识概述(第1页)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形式之一,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态度,亦即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意识。自我意识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1]。比如,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样的内心或情绪体验,我对自己的期望是什么,我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我喜欢自己的外表、能力、性格、家庭背景吗,我满意自己的成绩和努力吗,我的人际关系如何,别人对我的评价如何,我怎样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这些问题都属于自我意识的范畴。

人最好的朋友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认识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一个人能够认识自己并接纳自己,对自己有合理的期望,善于改进、完善自己,他的一生就会快乐、充实和有意义。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其心理成熟的水平。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和结构

自我意识是一个完整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方面构成,三者有机统一。其中自我认知与自我体验决定自我调控,而自我调控又会强化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三者协调一致、积极互动正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动力所在。

(一)自我认知

属于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主要涉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分析、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批评等。其中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是自我认知中最主要的方面,集中反映了个体自我认识乃至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前提。自我概念指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二)自我体验

属于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它以情绪体验的形式表现出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主要涉及“我是否接受自己”“我是否满意自己”“我是否悦纳自己”等。它主要是一种自我的感受,以自尊、自爱、自信、自卑、自怜、自弃、自恃、自傲、责任感、义务感、优越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形式表现出来。

在自我体验中,自尊和自信是最重要的成分。自尊和自信的程度也会影响个体自我调控的方向和力度。人的自尊程度直接取决于他的自我评价状况,通常同自我评价成正比关系。如果个体自我评价越积极、越肯定,他就越能接受自己、尊重自己,从而促使个体自我积极进取、不断提高。

(三)自我调控

属于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它监督、调节人的行为活动,调节控制自己对自己的态度和对他人的态度,它涉及“我怎样节制自己”“我如何改变自己”“我如何成为理想的那种人”,表现为自主、自立、自强、自制、自律、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等。其中,自我监控和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中最主要的方面。一般认为,自我调控是个体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主动积极的心理行为的重要功能表现。

图2-1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调控包含了两方面:其一,自己对自己的设计,即“我应该做什么,我不应该做什么”;其二,自己对自己的指导,即“我可以怎样做”。生活中常说的“自制力”就是自我调控的能力,它的强弱、高低可直接由我们的情绪、行为表现出来。自制力强的人,不易感情用事,常常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做事有计划性,自我发展方向明确,给人理智、冷静的印象。极端者则犹如“冷血动物”,过于刻板,不近人情。自制力弱的人,常常会不顾场合宣泄一番,高兴时手舞足蹈,生气时乱发脾气,表情变化快,行为好像长不大的孩子,心理学上称之为“过度情绪化”。

总之,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与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中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成为塑造一个人人格的基础。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出现障碍,认知就会出现偏差,行为就可能失控。

从发展阶段来看,可以将自我意识划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1。生理自我(出生至3岁)

这一时期的幼儿,其行为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来认识和投射外部世界。因此,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被认为是生理自我时期,也有人称之为“自我中心期”,它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2。社会自我(3岁至青春期)

这一时期是角色学习的重要时期。儿童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接受正规教育,通过在游戏、学习、劳动等活动中不断地练习、模仿和认同,逐渐习得社会规范,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同伴角色、学校中的角色等,并能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动,道德心在发展。青春期少年主要是以别人的观点去评价事物、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服从于权威或同伴的评价。这段时期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刻的时期,也称为“客观化时期”。

3。心理自我(青春期至成年)

从青春期到青年后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此时人开始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关注自己的内在体验。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和观点去认识和评价外部世界,开始有明确的价值探索和追求,强烈要求独立,产生了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紧迫感和实现自我目标的驱力,也称为“主观化时期”。

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心理自我成熟的标志。大学生正处在心理自我阶段,渴望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

另外,从观念结构上,也可以将自我意识划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

(1)现实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目前实际状况的认识和评价。

(2)投射自我:是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认知。是个体从他人的言谈举止中去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也称为镜像自我。比如,“大伙都说我开朗乐观”。

(3)理想自我:是个体在理想中要达到的形象,这是指向未来的自我。比如,“我要当一名教师”。理想自我是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现实的自我并不完全一致,但它会对个体的行为形成动力和参照。

专栏

弗洛伊德的自我意识理论

图2-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自我”是临床医学上的一个核心概念,精神分析学派鼻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23年《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提出了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感觉、记忆、判断或思考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观,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于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超我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即根据父母的价值观,儿童的某些行为因受到奖赏而得到促进,而另一些行为却因被惩罚而受到阻止,这些带来奖赏和惩罚的经验逐渐被儿童内化。超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书友推荐:小欢喜之群芳乱欲我的道家仙子美母韵母攻略被我催眠的一家人(无绿修改版)端庄美艳教师妈妈的沉沦无绿修改版交易沦陷全家桶悖论可怜的社畜人间政道娱乐圈的不正常系统(修正版)人生如局母上攻略续(白虎版)催眠系统让我把高冷老师变成性奴肉便器亮剑:开局拿下鬼子据点租赁系统:我被女神们哄抢!房客(糙汉H)影视大世界之美女如云在言情文里撩直男男主【快穿/np】美母的诱惑
书友收藏:影视之推女系统掌中的美母重生少年猎美熟女记我的人渣指导系统(加料版)父债子偿我的道家仙子美母高冷的丝袜女总裁妈妈被混混同学屈辱玩弄恶魔大导演绿意复仇——我的总裁美母重生之娱乐圈大导演叶辰风流(幻辰风流)韵母攻略人妻调教系统租赁系统:我被女神们哄抢!四合院之啪啪成首富逆子难防(母上攻略同人)仙子的修行妈妈又生气了豪乳老师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