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
陈玉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程晓玲,鲁丽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戴巍。大学生挫折心理成因及其自我调适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110-111。
戴维·迈尔斯著。心理学(第7版)[M]。黄希庭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邓志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董妍,俞国良。青少年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0,33(4):934~945。
樊富珉。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4):855~859。
菲利普·津巴多著。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M]。邓羽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谷金枝,卢庆生。大学生的学习策略、成就动机与英语成绩的相关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2,3:24~25。
郭金山,车文博。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J]。心理科学,2004,5:1266~1267。
郝伟。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何娇,陈旭。浅议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5。
胡玉明。当代大学生健康教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黄加海。高校应关注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黄希庭。心理学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黄学规,金瑾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黄占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用课程[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贾晓波。论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发展现状与就业能力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3,68~73。
贾云晞,周俊全,周振明。应用心理学词典[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江光荣。中学生考试焦虑及其辅导[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2:47~50。
金正昆。人际交往中的3A法则[J]。学习月刊,2008,4:50~51。
来源于中国新课标教育网:http:。xinkebiao。。third。asp?id=156
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李素敏,杨曙民,赵鹏燕。大学生学业倦怠、核心自我评价对隐性辍学表现率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199~4201。
李艳,何畏。大学生学习动机调查[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2:62~64。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上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刘新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调适[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刘玉新,张建卫,金盛华。社会支持与人格对大学生压力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5,37(1):92~99。
鲁龙光。心理疏导疗法[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骆风。“和谐社会”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的提高——来自广东高校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5,6:47~50。
马利军,黎建斌。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学业倦怠对厌学现象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3:101~106。
马伟娜。父母养育方式、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3):216~217。
苗丹民,游旭群。军校大学生应付策略有效性与身心状态。心理科学,1995,12(2):112~124。
莫税英,旷文建。大学生抗挫折现状及干预后效果评价调查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1):53~57。
潘海红。心理健康自助[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