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笔下小说>国际新闻实务方向>第三 怎样采访和写作国际经济新闻稿件

第三 怎样采访和写作国际经济新闻稿件(第1页)

第三节怎样采访和写作国际经济新闻稿件

国际经济新闻报道体裁多种多样,因此不能用任何一种简单的类型来界定。例如,许多国际经济新闻采用报道会议、演讲、专访和介绍书籍的方法,有些则借用侦查案件、报道战争的手法……如果要将它们划分或者归类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将它们分为消息、通讯、评述三个系列。有人分为消息、特写及专栏、社论、广告四大类,也有人主张分十几类。一般而言,经济报道通常分为动态消息、通讯和特写、评论三大类。

一、对经济记者的几条忠告

就采访与写作而言,国际经济新闻与其他题材的采访与写作没有太大的区别。但由于经济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敏感性较强,记者需要具备经济学、经济史、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等方面理论基础,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

第一,经济记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否则不仅不能报道好经济新闻,甚至会闹出笑话。例如,“国民待遇”(natio)指外国公司在所投资的国家可以享受与该国企业同等待遇。有人把它按字面翻译为“国家处理”,让人不知所云。如果报道中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那么读者对报道的可信度就会产生疑问。

此外,如果记者尽说外行话或对采访的问题似懂非懂,会使采访对象认为你无知而不愿意接受采访。曾经担任过美国总统经济顾问的加德纳·阿克莱说过,他希望看到采访经济新闻的记者具备两个条件:学过一门经济学,而且,这门学科要考试及格。这种说法可能有些绝对,但说明做经济报道的记者的确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但现实是,过去中国新闻机构派往国外的记者中有专门经济方面知识背景的经济记者不多,而且专修国际经济的可谓凤毛麟角。当然,这种状况这几年正在逐渐改变。面对快速变化的经济,即使有经济知识背景,也不能怡然自得地坐吃老本,还要不断更新知识,否则便无法把握复杂多变的经济现象及其本质。

第二,记者必须具备多重视野。经济学虽然有宏观、微观之分,但报道经济新闻的记者必须具备多重视野。因为实际中的经济报道很少只涉及一个层面。例如,美国的“次贷风暴”造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国际社会为此召开了G20峰会。这种有全球影响的宏观层面经济新闻,被许多国家的媒体以大篇幅报道;而当记者报道经济危机中失业人士的生活状况以及政府与社会的救助措施时,新闻又从微观层面进入宏观层面。

第三,记者要保持头脑清醒,与采访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让私人关系影响记者对问题的思考和判断。尤其在采访企业和企业界人士时,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在多数情况下,企业和企业家总是不愿意媒体报道对他们不利的新闻,有时甚至会利用媒体去传播一些为其特定利益服务的“新闻”。安然公司的财务问题被揭露出来之前,曾被媒体称为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因此,经济记者在采访中更需要多想几个为什么,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多请教专家和业内人士,而不是偏听一面之词。

第四,经济报道需要更多的积累和调研。一般来说,经济新闻中很少有突发性的新闻,就是股市暴跌也会有些前兆。这就要求记者平时要格外细心,从一些经济现象的蛛丝马迹中发现问题。

与其他新闻的准备不同,经济新闻的积累和调研不能“临时抱佛脚”,要日积月累。采访人物新闻时,记者可以突击找一些关于此人及其职业的材料来看。采写经济稿件时,这样的准备工作需要做,但更多的是平时积累的知识和材料。

1997年亚洲经济金融风暴乍起,泰国货币泰铢连连贬值。一开始人们并没有十分重视。但有的记者敏锐地意识到它将酿成一场金融危机,其影响将波及全球,并对此及时作了报道。事实证明,这场金融风暴不仅打击了亚洲经济,而且波及欧美和拉美国家,其影响持续了好几年。记者的这种“先见之明”并非信手拈来,而是建立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绝非一日之功。西方通讯社和大报,都有研究专门问题的经济记者,他们通常对经济的某一领域有非常深入的研究,称得上或者就是这一行的专家。《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就曾担任过记者。

第五,经济报道经常需要运用数字,但数字一定要准确,运用时需要多一分严谨和慎重。数字使用不当或不准确,会产生歧义或不良后果。曾有记者在一篇报道世界石油市场的消息中提到,美国的石油库存增加到了630万桶。这个数字使人产生疑问:美国已经发生了严重的石油危机?因为美国每天消费的石油就在1800万桶以上,如果库存只有600万桶,美国这个“车轮上的国家”早就已经瘫痪了。

二、努力培养消息来源

相比之下,记者采掘经济信息的难度要比挖掘一般新闻大得多。各国类似《阳光法案》这样强制信息公开的法律,使政治事务、公共事务的透明度相对较高。然而,经济事务,尤其是商业范围内的大部分活动,普遍是私人的、秘密的,了解内情的人很少,并且受到《商业秘密法》等法律保护。上市公司按《证券法》等法律的规定,必须披露公众需要了解的信息,但这些信息的专业性却在真相与公众之间造起了一堵高墙;没有上市的公司并非铁板一块,他们要向政府各部门递交许多报告,这些报告是公众了解这些“独立王国”的极好来源。《华尔街日报》记者诺曼·米勒于1964年获得普利策奖的报道,就是在官方对美国最大的以色拉油出口商——联合植物油公司的破产进行调查时,从文件中挖出的线索。

【本报新泽西州贝荣讯记者诺曼·米勒】题:大宗沙拉油诈骗案

正在这里的大型储油库调查“沙拉油失踪案”的执法机构认为它们碰到了一起大骗局,这起大骗局会使比利·埃斯特斯的骗局相形见绌。

两周前,全国最大的植物油出口商——联合植物油公司提出了破产的申请。这个公司曾赊购了大量豆油和棉籽油。但是,当纽约产品交易市场上这类产品价格下降,芝加哥商会和联合公司的股票经纪人根据合同要求赔偿1900万美元的损失时,联合公司却拿不出钱来。

其结果之一是华尔街一家大保险公司——依拉·豪普特公司破产了,它曾代表联合公司购买了一些期货。其结果之二是,许多大商人原以为他们买得的豆油、棉籽油、鱼油和其他食油在联合公司的油库或其他有关系的公司的油库里贮存着,当他们突然开始清点货物时,发现这些商品都失踪了。

很明显,这些大批失踪的商品永远也不会找到,原因很简单:它们根本就不存在。

十多个专门与商品打交道的公司都不知不觉地上当了。为了购买这批货物,他们欠下了银行成百上千万美元的债务,不知道为之担保的竟是一些伪造的仓库提货单。

损失之大令人震惊。要求赔偿损失的金额现已达4100万美元,还有一些要求正在提出。据接近官方调查小组的人士透露,损失最后估计为一亿美元或超过这个数目。比利·埃斯特斯是用一些根本不存在的化肥作为套取借款的担保,他的案子比起此案来,所涉及的钱款数目要小得多。

保险公司并不能赔偿所有的损失。对库存商品的保险一般不赔偿诈骗引起的损失。有些储油公司,因为油库联在一起,会在持有毫无用处的提货单的商人的压力下,付出大笔款项。并非所有公司都是如此。一些商人和银行也会因购买或借钱给别人购买这些无影无踪的货物而损失巨款。

联邦调查局和其他一些机构还在进一步调查有多少美国和外国公司投下这笔冤枉钱。他们在调查了两周以后,还仍然在掩盖事实真相的迷魂阵里转来转去。

迷魂阵的核心就是联合公司,其董事长蒂诺·迪安吉利斯多年来就与保险和交易委员会、税务局以及破产申述法庭发生过瓜葛。执法当局已揭露,联合公司是在储油公司的一些雇员的协助下卖出这些根本不存在的食油的,这些雇员通过开假提货单从联合公司分得好处。这里,应该提一句,大多数储油公司没有上这些腐化的雇员的当。

要从成堆的报表、数据中嗅出某个企业或某个方面的异常气息是非常困难的,带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在行的记者偶尔能自己发现问题,但绝大多数时候还是必须依赖其他人提供的线索。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与政治记者一样,需要在各种部门或机构有自己的“**”。培养消息来源,因此成为报道经济新闻的记者最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他们希望找到并与这样一些人或机构建立长期关系:能提供内幕消息;掌握大量数据或报告;对世界、某个国家、行业、企业的经济状况与发展趋势有深入研究;能深入浅出地分析复杂的事件,把记者说不清楚的情况解释得清清楚楚。

这些人或机构,通常包括监管部门或机构、行业协会、调查咨询公司、专家、学者、竞争对手、企业内部人士和前雇员。

三、解决“三难”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人们常常说报道经济新闻有“三难”,即难写、难懂和难以留下印象。这固然与经济新闻专业性强、术语多、数字多不无关系,但症结还在理解和写作技巧上。《华尔街日报》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二流的记者能把事情向专家说清楚;一流的记者则能把事情向一个中学生说清楚。可是,现在有的经济报道则是“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单调、枯燥的问题难以解决。许多媒体的记者和编辑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方法,可以把经济新闻写得通俗些,贴近生活一些,生动一些。如可以采取“做故事、做调查、做数据、做观点”的信息处理方法。

(一)通俗化

经济新闻的专业性与写作的通俗性是一对矛盾,要想化解,需要记者在中间“穿针引线”,有人把这称之为“翻译”,也就是说要把比较专业的问题用通俗平易的话讲出来。

请看下面的报道。

第一则报道的是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

中国国内某媒体报道的导语内容如下。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今天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例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今年我国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必要的,也是可实现的。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央银行将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稳定,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以促进国民经济在结构调整中保持适度快速增长。

美联社报道的导语则简单明了。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今天说,为了战胜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将增加投资,放宽对银行的限制并整顿金融秩序。

美联社用“增加投资,放宽对银行的限制并整顿金融秩序”这样通俗的话,大多数读者都可以看懂和理解。而中国国内的报道中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适度快速增长”,使读者读起来感到费劲。

第二则为原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吴晓灵有关人民币贬值问题答记者问,中国国内某媒体的报道内容如下。

书友推荐:吾弟大秦第一纨绔被健身房教练秘密调教后只想当侯爷,奈何妻妾想打天下娱乐圈之风流帝王一屋暗灯人间政道配种(1V1,SC)租赁系统:我被女神们哄抢!戏里戏外(1v1)H全家桶两小无猜悖论四合院之啪啪成首富继女调教手册(H)在言情文里撩直男男主【快穿/np】催眠系统让我把高冷老师变成性奴肉便器娱乐圈的曹贼婚后心动:凌总追妻有点甜娱乐圈的不正常系统(修正版)仙子的修行·美人篇
书友收藏:恶魔大导演美母的诱惑影综:人生重开模拟器绿意复仇——我的总裁美母蛊真人之邪淫魔尊无限之邪恶系统韵母攻略我的冷艳教师美母和明星校花女友变成同学们的性奴竟是一个熊孩子的策划赛博经纪人美母的信念我的道家仙子美母我丰乳肥臀的瑜伽教练母亲和保守的翘臀长腿女友被得到催眠APP的猥琐大叔调教成了专属肉便器原来,她们才是主角(加料版)斗破苍穹之后宫黑人恶堕智娶美母重生少年猎美租赁系统:我被女神们哄抢!美母如烟,全球首富娱乐圈的不正常系统(修正版)带着美艳医母闯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