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从内向外一层一层推出去,礼是由外向内一层一层收回来,两者一内一外,恰恰形成一个整体。
由此出发,孔子讲求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7]。认识社会,与人相处,立身行事,一切以自己的人格和真实的内在精神为准则,自己认为可以接受、愿意接受的,才施予他人;自己不愿意接受、不能接受的,决不强加给他人。他认为这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这叫作忠恕之道。
孔子还倡导中和的品德,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真正的君子不强求一律相同,而是允许保留不同的前提下达到和谐相处。
总之,这些思想与今天所奉行的道德准则是一致的,它们有一个核心,那就是认识到,大家都是人。既然都是人,便应有共性。既然有共性,所以才应讲忠恕,我的喜怒哀乐,在你那里也应该是喜怒哀乐。反过来,你的喜怒哀乐,在我这里也应该是喜怒哀乐。我不喜欢被奴役,我由此就应想到你也不会喜欢被奴役,那我们就不要有奴役。我不喜欢人有三六九等,少数人可以受教育,多数人却无权受教育,我就应该想到,任何人也不会喜欢。于是,就不应只有少数人受教育,而多数人无权受教育;于是,就应该实行“有教无类”。这是把所有的个体的人当作同类来看待。这是人类精神的觉醒。孔子创办私学教育,以他的方式立身、立功、立德、立言,都是这种觉醒的真实流露。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孔子的确发现了人!
[1](西汉)司马迁:《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
[2]《论语》卷8《季氏》。
[3](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4]《老子》第5章。
[5]《老子》第25章。
[6]《老子》第38章。
[7](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五年。
[8]《老子》第61章。
[9]《论语》卷10《尧曰》。
[10]《老子》第37章。
[11]《老子》第30章。
[12]《老子》第69章。
[13]《老子》第1章。
[14](西汉)司马迁:《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
[15](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16](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元年。
[17]《孟子》卷6《滕文公下》。
[18](春秋)左丘明:《左传》定公元年。
[19](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
[20]《论语》卷5《子罕》。
[21](西汉)司马迁:《史记》卷47《孔子世家》。
[22](西汉)司马迁:《史记》卷47《孔子世家》。
[23]《论语》卷4《述而》。
[24]《论语》卷10《子张》。
[25]《论语》卷1《学而》。
[26]《论语》卷3《雍也》。
[27]《论语》卷8《卫灵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