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转轮王即将四兵,随其后行。金轮宝前,有四神导。轮所住处,王即止驾。尔时东方诸小国王见大王至,以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来诣王所,拜首白言:“善哉大王,今此东方,土地丰乐,多诸珍宝,人民炽盛,志性仁和,慈孝忠顺。唯愿圣王,于此治政,我等当给使左右承受所。”当时转轮王语小王言:“止止诸贤,汝等则为供养我已,但当以正法治化,勿使偏枉,无令国内有非法行。身不杀生,教人不杀生、偷盗、邪**、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之人。此即名曰‘我之所治’。”……其诸国王各献国土,亦如东方诸小王……
这些小国为什么会依附于大国?是战争的结果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如果是战争的结果,为什么不是直接灭亡了这些小国,而是让它们相对独立,形成一种依附关系?有的小国之所以依附于大国,还可能是由于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使然,某些小国为了在非常激烈的大国争霸中自保而去寻求大国的保护,从而依附于大国。究竟什么原因,没有资料说明,只能是推测。
图3。1转轮圣王像(公元前1世纪)
弱国可能还要给强国送人质,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十四:“尔时北方有一国王,送二童子与胜光王,以为国信。一名驮索迦,一名波洛迦。其驮索迦能作饮食,波洛迦解敷床坐。”
五、边城建设
由于列国时代战争很多,所以,大概所有国家都很重视边城(即边疆的要塞城市)的建设。这在佛经中也有反映。据佛经资料,边城建设应当包括七个方面,即造立楼橹、筑地,使坚不可毁;掘凿池堑,极使深广,修备可依;周匝通道,开除平博;集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和步军);预备军器,弓矢鉾(按:即矛,有时“鉾”与“矛”互用)戟;立守门大将,明略智辩,勇毅奇谋,善则听入,不善则禁;筑立高墙,令极牢固,泥涂垩洒等。
据《中阿含经》卷第一《七品法》第一《城喻经》第三说: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王边城,七事具足,四食丰饶,易不难得,是故王城不为外敌破,唯除内自坏。云何王城,七事具足?谓王边城,造立楼橹,筑地使坚,不可毁坏,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一事具足。复次如王边城,掘凿池堑,极使深广,修备可依,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二事具足。复次如王边城,周匝通道,开除平博,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三事具足。复次如王边城,集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四事具足。复次如王边城,豫备军器,弓矢鉾戟,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五事具足。复次如王边城,立守门大将,明略智辩,勇毅奇谋,善则听入,不善则禁,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六事具足。复次如王边城,筑立高墙,令极牢固,泥涂垩洒,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七事具足也。云何王城四食丰饶,易不难得?谓王边城,水草樵木,资有豫备,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一食丰饶,易不难得。复次如王边城,多收稻谷,及储畜麦,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二食丰饶,易不难得。复次如王边城,多积秥豆,及大小豆,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三食丰饶,易不难得。复次如王边城,畜酥油蜜,及甘蔗糖,鱼盐脯肉,一切具足,为内安稳,制外怨敌,是谓王城,四食丰饶,易不难得。如是王城,七事具足,四食丰饶,易不难得,不为外敌破,唯除内自坏。
不断的战争带来的后果必然是人民的灾难。
六、列国时代各国的内政
虽然印度的自然条件不错,但列国时代的战争很多,再加上自然灾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以及统治者的荒**无道,也导致时有饥荒发生,甚至佛教徒连乞食都得不到。如律藏《弥沙塞和醯五分律》卷第一中说到佛与徒弟在一处山林中安居:
时世饥馑,乞求难得,入里分卫,都无所获。有贩马师……愍念比丘,乞求无获,便作是言:“正有马麦,若能食者,当减半分,一升相与,足以支身,可以行道。”诸比丘言:“佛未听我,食于马分。”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种种赞叹,少欲知足。告诸比丘:“自今已后,听食马分。”
就是说,佛教徒乞食难得,所以佛陀允许佛教徒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吃马食。连佛教徒乞食都难得,其他人的生活之艰难就更可想而知了。因而当时盗贼四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十三提到列国时代的国内状况时说:
乃往古昔,于般遮萝国,有二王,一在北界,一在南界。其北界王名曰财,城名龙阁,其王以法化世,人民炽盛,丰乐安稳,无诸诈伪、贼盗、疾疫,牛羊稻蔗,在处充满。其王以法治国……其南界王,性行险恶凶粗,非法治国,常以枷禁,打棒百姓。天不降雨,人并惊忙,舍投北界龙阁城,以求活命。其南界王出城游猎,乃见村舍空闲,神庙破坏,闻群臣曰:“村中人物,今并何之?”诸臣答曰:“比为饥俭,人皆饥急,投北界王。大王施我无畏,即具说因缘。”王言:“恣汝无畏。”臣等答言:“北界有王,名曰财。以法持国,以法化世,人民炽盛,安稳丰乐,无诸诈伪、贼盗、疫疾,牛羊稻蔗,在处充满。常好布施于沙门婆罗门,饮食资具,受用丰足。大王性行粗恶,枷禁打棒,百姓惶怖,走投北界龙阁城中。”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十四说,有个国王,由于婆罗门的挑拨离间,与王子发生矛盾,后来国王悔悟,与太子和解。国王“即与金银、真珠等种种杂宝,而为资遣。是时善财(即王子),以紧那罗力,速疾还诣那布罗城。当入城时,由紧那罗作种种香气,遍满城内。父王闻善财来,敕令作诸鼓乐,扫洒城邑,除瓦石沙砾,皆令鲜洁,作诸音乐,悬缯幡盖,烧众名香,散诸妙花。善财共诸百千眷属围绕,入那布罗城……”
据《榕鹿本生》,波罗奈的国王梵授王热衷打猎,他每餐都要吃肉。为此,他停止国内一切行业,召集城乡全体居民,天天出外捕鹿,以供给国王鹿肉。因而耽误了人们的工作。[31]
《欲望本生》说,古时候,波罗奈的梵授王有两个儿子。他立长子为副王,次子为将军。不久,梵授王去世,大臣们立长子为王,但长子不仅不愿为王,而且也不愿为副王。他离开了波罗奈,去边境地区住到一个商人家里,靠自己的双手干活为生。后来,人们知道了他是一个王子。一次,朝廷的官员到这个村子来丈量土地,以便征税。于是商人让王子给他的弟弟写信,求他免去商人的税。王子这么做了,商人的税被免了。村子里的其他人也来求王子写信,希望免去自己的税,王子也这么做了。人们把免去的税交给了这个王子。这样一来,王子的收入和声誉日增,他的贪欲也日增。他不仅要求所有乡村的税收,而且还要求副王的地位。他的弟弟都给了他。但他还不满足,而是要求整个王国,并率领乡民到波罗奈去逼迫其弟交出王位。他的弟弟交出了王位,他当上了国王,其弟当了副王。但他的贪欲并未到此为止,他不满足于统治一个国家,而是想要统治两个、三个国家。[32]
据《增一阿含经》卷第八《安般品》第十七,当时,有一个王子名叫婆罗留支,他受一个名叫提婆达兜的恶人的教唆,把自己的父王锁至铁牢中并杀死,而自立为王: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五百人俱,尔时提婆达兜恶人便往至婆罗留支王子所,告王子言:“昔者民氓,寿命极长。如今人寿,不过百年。王子当知,人命无常,备不登位,中命终者,不亦痛哉?王子时可断父王命,统领国人。我今当杀沙门瞿昙,作无上至真等正觉,于摩竭国界新王新佛,不亦快哉?如日贯云,靡所不照。如月云消,众星中明。”尔时婆罗留支王子即收父王,著铁牢中,更立臣佐,统领人民。
《佛本生故事》中常常说到由于国王残暴、荒**无道等原因,而发生推翻国王统治的事。如《箴言本生》说梵授王的儿子,名叫“恶少”。一次,由于洪水的缘故,使得一条蛇、一只老鼠、一只鹦鹉和这个恶少一起被洪水卷走,菩萨发现了他们,于是将他们一一救起。但在救起他们时,菩萨先救起了蛇、老鼠、鹦鹉,然后才救起了这个恶少。于是恶少心想,你不先救我,而是先救那些动物,将来我一定要整治你。后来,他继承了王位,真的整治菩萨了。菩萨向人们讲述了事情的经过,人们无不义愤填膺,说道:“这个无情无义的国王,对自己的救命恩人居然毫不感恩。这样的国王怎能为我们造福呢?去把他抓起来!”于是,他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上,用弓箭、梭镖、石块、棍棒等武器,杀死坐在国象上的国王,倒拖他的双脚,把他扔进沟壑。然后,他们为菩萨灌顶,立他为王。[33]
《佛本生故事》说,迦尸国王梵授王,可能是干的恶事太多,所以,一天他在王宫看到来觐见的人很多,就怀疑:“这些人是来杀我,夺取王位的。”于是,连忙让他的七个儿子和儿媳妇赶快逃命去。[34]
《佛本生故事》说,梵授王因为贪恋女色,便设计要杀害一个已婚妇女的丈夫,但却阴差阳错杀错了人,把国王自己给杀了。众神之王帝释天为菩萨灌顶,立菩萨为王:“众位大臣、婆罗门、长者……满心欢喜,说道:‘无道昏君死了,现在,我们得到帝释天赐给我们的圣明法王。’”[35]
《戏弄本生》说到梵施王在波罗奈治理国家时,容不得衰老之物,不论是象、马、牛,还是别的什么,只要一看到,他就追逐戏弄。看到老妪,他就下令召来,抽打肚子,推倒拽起,威胁恫吓;看到老翁,他就勒令其像杂技演员那样,趴在地上翻筋斗,逗笑取乐。即使没有看到,而只是听说谁家有老人,他也要派人找来,戏弄一番。国王的随从也戏弄老人。[36]
由于种种原因,列国时代各国社会很不安宁,时有盗贼扰乱。如《长阿含经》卷第六第二分《转轮圣王修行经》第二说到一个名叫转轮圣王的国王自动退位,出家修行,其子即位以后,不像以前的几代国王那样以正法治国,而是:
自用治国,不承旧法,其政不平,天下怨诉,国土损减,人民凋落。时有一婆罗门大臣,往白王言:“大王当知,今者国土损减,人民凋落,转不如常。王今国内,多有知识,聪慧博达,明于古今,备知先王治政之法,何不命集,问其所知,彼自当答。”时王即召集群臣,问其先王治政之道。时诸智臣,具以事答。王闻其言,即行旧政,以法护世,而由不能拯济孤老,施及下穷。时国人民,转至贫困,遂相侵夺,盗贼滋甚。伺察所得,将诣王所,白言:“此人为贼,愿王治之。”王即问言:“汝实为贼耶?”答曰:“实尔。我贫穷饥饿,不能自存,故为贼耳。”时王即出库物,以供给之。而告之曰:“汝以此物,供养父母,并恤亲族,自今已后,勿复为贼。”余人转闻:“有作贼者,王给财宝。”于是复行,劫盗他物。复为伺察所得,将诣王所,白言:“此人为贼,愿王治之。”时王复问言:“汝实为贼耶?”答曰:“实尔。我贫穷饥饿,不能自存,故为贼尔。”王复出库财,以供给之。复告之曰:“汝以此物,供养父母,并恤亲族,自今以后,勿复为贼。”复有人闻有作贼者,王给财宝,于是复行劫盗他物……
国王一看,这样不行,于是便把贼抓起来杀头。老百姓一看这样下去不行了,便“为自防护,遂造兵杖、刀剑、弓矢,迭相残害,攻劫掠夺”。
《佛本生故事》中常常说到强盗,说明那时社会秩序很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