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党管文化人才工作(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领导岗位人员任免,晋升提拔)。
无疑,上述特征充分体现了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供给中的责任主体地位。
表6-2全国图书馆、群众文化服务机构、博物馆从业人员情况表
(三)我国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整体数量不足
全国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主要文化服务单位从业人员只有437750人(2009年),与数目庞大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及其日益繁多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这种状况往往导致需要临聘人员,带来其他问题。
2。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我国高素质文化人才多集中在大中城市,且年龄老化的现象严重。中西部地区人员缺乏,特别是一些农村基层文化站无专职人员(全国乡镇文化站平均只有约2名工作人员)。
3。阻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
虽然经过了多年的文化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但是,总体来看,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体制依然僵化,激励机制未能有效建立,用人机制有待创新,阻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
4。人员总体素质偏低,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支持力度不够
文化人才的素质直接影响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特别是随着公众文化需求多元化、高端化发展,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现有人才队伍总体缺乏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不够高。
此外,还存在从业人员中临时人员比例大,待遇差、流动性大,人员缺乏培训,知识和技能更新速度慢等情况,这在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更为明显。上述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
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2010年8月,文化部制定并颁布实施了《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文化人才规划》)。《文化人才规划》是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编制的文化领域人才发展规划,是全国人才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实施“人才兴文”战略、推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是文化系统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发展的统领性文件,作为文化系统第一个人才发展规划,规划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根据《文化人才规划》,我国文化人才总体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文化从业人员总量从现在的195。6万人增加到280万人,增长43%左右。文化人才总量占全社会总人口比例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占全国人才资源总量的比例预计达到2%左右。各类人才的思想素质、文化水平、业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到2020年,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达到60%,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达到60%左右。[2]
就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人才规划》还提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新形势下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能力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逐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培养长效机制。计划在文化部直属单位和东、中、西部若干省份,建立10个左右的全国性培训基地,并积极发展省、市、县各级文化队伍培训网络。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层服务人员总量将达到71万人,同时素质和能力都有较大提高。此外,《文化人才规划》还提出实施9项重大人才工程,其中,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有“文化党政干部能力建设培训工程”和“基层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前者着眼于提高文化党政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计划每年定期举办文化部机关处级干部任职培训班,文化厅(局)、地(市)文化局、县(市)文化局领导干部任职培训示范班,乡镇文化站长培训班,文化干部民族团结培训班等。后者着眼于提高基层文化人才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管理能力,在全国具备条件的地区设立区域培训基地,编纂培训教材,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专家库,计划到2020年,对县、乡、村24万专职文化工作者和391万业余文化工作者进行轮训。
2010年10月,文化部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的意见》(文社文发[2010]33号),正式启动了“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项目”,项目的主要内容是:“十二五”期间,用5年时间,对全国现有的24。27万名县乡专职文化队伍和366。85万名的业余文化队伍进行系统培训,包括县级文化馆、公共图书馆、艺术表演团体和乡镇文化站(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员,以及这些基层文化单位指导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村文化中心户、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等业余文化工作者和社区文化志愿者等。[3]此外,文化部正在抓紧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相关从业人员管理条例。
根据国家文化人才规划,各地政府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1。落实相关机构编制政策,保障公共文化服务队伍配置齐全
要积极适应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切实加强国办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工作队伍建设,落实相关机构编制政策,配齐配好县、乡镇、村和街道、社区文化工作人员,切实保障乡镇、社区等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相应待遇,动员和鼓励各方面人才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引导优秀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监管有力、符合文化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配合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步伐,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扩大和落实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强调以用为本,不断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激励保障等各项工作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科学、开放、灵活、高效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文化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新智慧,真正实现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
3。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加大人才培训力度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快,公众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基层文化队伍素质不高是当前基层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要加大文化人才引进力度,制定文化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以“名家引进”“英才培养”等方式,引进高级人才,优化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人员结构。要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一方面是重视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互动合作;另一方面,建立培训制度,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升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
4。积极引导,建立并用好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
作为志愿者服务的一部分,文化志愿者(文化义工)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多年的历史,他们在从事文化艺术辅助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化志愿者主要参与的服务范围包括协助图书馆采编室作业、图书上架、自修室秩序维持及公物维护,演艺厅表演秩序及场地清洁维护,美术馆展览看展,博物馆导览、观众咨询等,几乎涵盖了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各个领域。通过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带动和影响更多人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其一可弥补公共服务机构专职人员不足的矛盾;其二可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本土文化能人;其三还能发挥社会人士积极性,让公共文化服务的公众参与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各地可借鉴文化志愿者服务经验,积极引导,建立并用好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已有很多地方成功尝试建立文化义工、文化协管员、文化志愿者协助公共文化服务,取得良好成效。
延伸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