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北京市文化局,《政策法规》,参见http:h。gov。。
四、公共文化服务全面实现免费开放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是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的基本要求。2008年,财政部与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同启动实施了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截至2010年,中央财政三年累计补助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资金60亿元。2011年年初,财政部、文化部发布《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推动全国各级的“三馆一站”免费开放。中央财政按照地级馆每馆50万元、县级馆每馆20万元、乡镇综合文化站每馆5万元的基本服务经费补贴标准,西部地区补助80%,中部地区补助50%,东部地区以奖代补,当年共支付补助经费18。22亿元。2011年,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有2115座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全国2952个公共图书馆、3285个文化馆、3413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此外,文化部还会同财政部、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等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科技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免费开放工作。
《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下发以后,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公共文化机构迅速行动,加快推进免费开放工作:一是制定免费开放时间表。陕西省5家美术馆、112家公共图书馆、120家文化馆、1611家乡镇文化站从2011年7月1日起全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广东省于2011年7月1日前实现省级和副省级市的“三馆一站”免费开放,10月1日前扩大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年底前推广到全省其他地区。二是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江苏省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实行免费开放后,各级图书馆、文化馆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应不少于10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应不少于6项。重庆市分级分类提出免费开放的设施场地要求和免费提供的服务项目及数量。三是加强免费开放的组织和经费保障。安徽省明确省级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所需经费全部由省级财政负担;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市级财政分别承担50%;县级(含县改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所需经费,在中央财政按标准负担50%的基础上,省、县级财政分别负担25%。湖南、山东、福建、内蒙古等地明确要求限期收回出租或挪作他用的公共文化设施场地。[7]
延伸阅读10-5
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节选[8]
1。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主要包括:一般阅览室、少年儿童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报告厅(培训室、综合活动室)、自修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开放;文献资源借阅、检索与咨询、公益性讲座和展览、基层辅导、流动服务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为保障基本职能实现的一些辅助性服务如办证、验证及存包等全部免费。
2。文化馆免费开放主要包括:多功能厅、展览厅(陈列厅)、宣传廊、辅导培训教室、计算机与网络教室、舞蹈(综合)排练室、独立学习室(音乐、书法、美术、曲艺等)、娱乐活动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的免费开放;普及性的文化艺术辅导培训、时政法制科普教育、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公益性展览展示、培训基层队伍和业余文艺骨干、指导群众文艺作品创作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为保障基本职能实现的一些辅助性服务如办证、存包等全部免费。
3。文化站免费开放主要包括:多功能厅、展览厅(陈列厅)、辅导培训教室、计算机与网络教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的免费开放;书报刊借阅、时政法制科普教育、群众文艺演出活动、数字文化信息服务、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和流动服务、体育健身、青少年校外活动等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为保障基本职能实现的一些辅助性服务如办证、存包等全部免费。
资料来源:http:。mcpr。
五、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实施成果显著
重大文化工程主要是指国家有关部委牵头,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的关乎民生的重大文化项目,包括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全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推动共享数字文化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满足基层公共文化需求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解决农民看书报难的“农家书屋”、主要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还有适应科技发展需要的国家数字文化工程。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从1998年启动,2005年结束第一轮工程,2006年起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目标是“十一五”时期基本实现所有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解决大约4200万人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截至2008年全国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5。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9%,无线电视综合覆盖率91。5%,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163979442户。[9]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02年启动。2007-2010年间,中央财政计划投入24。76亿元,并对列入规划的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截至2011年年底,已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40个县级支中心、28595个乡镇基层服务点、60。2万个村基层服务点。北京、天津、上海、宁夏完成100%县级支中心建设任务;浙江、宁夏完成乡镇基层服务点100%建设任务;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贵州完成100%村基层服务点的建设任务。
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从2007年开始加快建设。2007年,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共同制定《“十一五”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要求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截至2009年,国家共安排了11亿元中央投资,支持了中西部地区665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10]
从2007年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牵头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国已建成农家书屋9。2万余个,2011年年底前将建成24万~30万个,覆盖全国40%~50%的行政村。[11]
六、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形成
农村文化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11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随后,四川、青岛(2006年),海南、浙江、杭州(2007年),云南(2009年)等20多个省市相继出台相关实施意见。在中央和各地的重视和努力下,农村文化、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农村文化投入加大。2008年全国农村文化投入66。59亿元,自1990年以来年均增长14。51%。[12]浙江省从2007年开始,省财政计划每年安排1。0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建设,并逐年增加,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13]成都市出台政策规定,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常年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从2009年起,按区(市)县常住人口每人每年6~10元的标准,纳入区(市)县财政预算,并随财政经常性收入同步增长。对远郊市县,市财政按其常住人口每人每年2元的标准转移支付,纳入市级财政一般性财力补助范围。
农村文化服务产品越来越多样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覆盖全国61。2万个行政村的99%。送书下乡工程2003-2008年累计安排资金1。2亿元,配送图书1060万册,从2005-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3亿元,为基层剧团和文化机构配置流动舞台车1000多台。[14]各省也都有专门针对农村的文化服务项目,例如广东省建立了“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网”三大流动服务体系,重点解决农村和基层的文化资源不足问题。
城乡一体化进展顺利,公共文化服务向均衡、均等方向发展。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对文化体育均等化有明确要求。[15]成都作为国务院确定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力推动城乡文化的统筹发展、一体化推进,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11年,要基本建立起与成都试验区建设相适应的基层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构建起基层文化阵地全覆盖,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同保障共发展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6]
延伸阅读10-6
霸州市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霸州在总投资23亿元的精品文化设施建设中,政府财政投入达到20。7亿元,占总投入的90%以上。按照“小题大做、无中生有”的创新理念,建设了十大文化工程,包括李少春纪念馆、中国自行车博物馆、华夏民间收藏馆、中华戏曲大观园等一批精品文化设施落户霸州,实现了“创国家级品牌、造国际性影响”的文化名城建设主旨。面向基层的文化设施建设更是百花齐放,已建成15个乡镇文化站、189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350个农村书屋。农村文化大院村村有,广播电视户户通,初步形成了文化设施遍布城乡、基础工程争相辉映的可喜局面。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出了一系列享誉全国的文化品牌:一是以“文化艺术节”为载体,打造开放兼容的霸州文化。2006年以来,围绕“戏曲之乡、翰墨之乡、辞赋之乡、温泉之乡和胜芳古镇”四乡一镇文化品牌建设,每两年举办一届主题鲜明的文化艺术节,充分展示霸州的文化魅力。二是以“月月唱大戏”、“周末小剧场”、“天天办展览”等品牌活动为载体,叫响异彩纷呈的霸州文化。
资料来源:《全国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见http:。mcpr。
七、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
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各地文化部门以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未成年人、下岗失业人员、低收入人群、残障人群等群体为对象,采取政府采购、补贴、发放文化消费券等措施,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特殊群体倾斜,提高公共文化供给能力。
为保障全国2。42亿农民工的精神文化权益,2011年,文化部联合国务院农民工办、全国总工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提出把农民工文化工作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政府在农民工文化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明确常住地政府的主体责任。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规划、经费保障和资源配置要充分考虑辖区内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切实提高面向农民工的文化服务能力,使农民工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文化单位要根据农民工文化需求的特点,为农民工提供素质教育、信息服务、文艺鉴赏等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以实施重大农民工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提高对农民工群体的覆盖程度和服务能力。继续大力推进“两看一上”(看报纸、看电视、有条件的能上网)工程,着力解决农民工基本文化需求。2011年和2012年元旦、春节期间,文化部连续两年在北京组织了慰问农民工晚会。2012年5月,文化部在浙江省东阳市组织召开了全国农民工文化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并对下一阶段农民工文化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17]
实施“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工作。2011年7月至11月,北京、河北、山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广东、重庆、青岛和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组成了13个文化志愿团,招募了800多名文化志愿者,分期分批赴内蒙古、黑龙江、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8个边疆民族省(区)开展了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深入边疆民族地区城乡基层,组织文艺演出和讲座100多场次、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文化干部200余人开展业务培训500多课时,举办文化展览20多场次,累计展出180多天。此外,还邀请西藏、宁夏、新疆的基层文化工作者300多人赴北京、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山东、青岛、重庆等地参加“大舞台”演出和“大讲堂”培训活动。
八、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要成果
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高的重要动力。各地公共文化部门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推出了大量有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体制机制改革成果和公共产品。文化部为鼓励文化创新,专门设立了国家文化创新奖鼓励公共文体机制和产品的创新,先后评选了四届文化创新奖,首届文化部创新奖13个获奖项目中与公共文化服务直接关联的包括“城市教室”上海图书馆市民讲座、农村“文化科技屋”、21世纪新型现代化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和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等,由此推动了各地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
公共图书馆管理服务模式创新,最大的成果就是总分馆模式得到推广。出现了上海中心图书馆模式、嘉兴模式、深圳模式、东莞模式等不同类型的总分馆制实践模式。尽管这些模式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建设理念:努力实现图书馆布点区域平衡,各个图书馆之间资源共享,协调管理与联合行动。除了一定区域内垂直型的总分馆制外,还出现了跨系统的“辽宁模式”和跨区域的杭(州)-嘉(兴)-宁(波)的图书馆延伸服务,将公共图书馆服务延伸到了教育、科技等领域,实现城际之间的服务对接,极大地拓展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也进一步增强了共建共享实力。
创设文化活动与文化品牌。江苏吴江的区域文化联动、浙江的“文化走亲”带动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河北邯郸的“欢乐乡村农村文化工程”、浙江萧山的“十大金色文化工程”、贵州遵义的“四在农家”活动,内容不同,形式各异,但都是具有明显体系化特征的群众文化活动形态。北京的“周末百姓舞台”、国家图书馆的“国图讲座”、深圳的“市民文化大讲堂”、“美丽星期天”等很多活动实现了“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朝着经常化、制度化方向迈出重要一步。
创新阅读公共文化服务。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一些城市纷纷设立范围广大、时间跨度长的“读书节”。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属于本地区的读书活动,约有400多个城市自发开展了读书节、读书月等活动,影响较大的有上海读书节、深圳读书月、成都全民读书活动、重庆读书月、北京青少年读书节等。深圳读书月已成功举办十三届,是全国诸多读书节中举办较早、规模大、运作规范的全民读书活动品牌。[18]
延伸阅读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