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
第一节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和内容
信息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时代特征和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正在深刻改变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格局,新型人类文明形态正在加快形成。“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逐步到来,有别于以往工业革命的新型人类文明形态正在形成过程中。”[1]
一、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一)概念
信息化(institutionalization),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2]这个过程包括了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生活信息化。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是指在人类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及日常生活等在内的社会环境中,广泛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各种信息网络,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拓展生活时空,促进文化交流和知识共享,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发展过程。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
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互联网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电子政务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信息化使现代战争形态发生重大变化,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内容。全球数字鸿沟呈现扩大趋势,发展失衡现象日趋严重。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正在出现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趋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力争跟上时代潮流。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二)特点
1。中国
1956年3月14日,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开始制定1956-1967年全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十二年长期规划,其中将电子数据作为规划的重点,标志着中国信息化进程的开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已经成功试制出来五种型号的晶体管计算机并且小批量地生产,标志着中国计算机工业进入第二个阶段。“**”十年我们与国外的差距加大。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信息技术和信息革命非常重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大量进入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和应用都有了飞速发展。1994年4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成为全球互联网的正式成员国之一。[3]
20世纪90年代,我国相继启动了以金关、金卡和金税为代表的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1997年,召开了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六大进一步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一次强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1)加强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电话用户、网络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用户和宽带接入用户均位居世界第二,广播电视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国的行政村。根据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两项指标均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的增速趋缓之势。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4]
(2)加强信息产业发展。我国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稳步上升。201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万亿元大关,达到11万亿元,增幅超过15%;手机、计算机、彩电、集成电路等主要产品产量分别达到11。8亿部、3。5亿台、1。3亿台和823。1亿块,手机、计算机和彩电产量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均超过50%,稳固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5]
(3)强化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效果。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6]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电子政务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政务公开的有效手段。各级政务部门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信息公开,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政务协同,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了公共服务,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4)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我国信息化法制建设持续推进,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逐步加强,信息化培训工作得到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从业人员规模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001万人,比上年增长6。5%,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员比重达到2。8%。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82。6部百人,3G网络用户净增10438万户,年净增量首次突破1亿户。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其中手机上网用户占到网民总数的74。5%,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彩电、计算机拥有率超过136台百户和80台百户。[7]
2。世界
根据联合国下属的国际电信联盟(ITU)对全球154个国家的信息化综合指数统计,首先,经济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机遇指数(ICT-OI)水平较高,其中,高水平的国家和地区有29个,包括17个欧洲国家,亚洲的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澳门、韩国以及日本,北美的加拿大、美国,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色列等也在此列;其次,欠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机遇指数(ICT-OI)高速增长,信息化机遇指数值较低的国家都是欠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亚洲;最后,各国信息化机遇指数(ICT-OI)水平在宽带指标上差距最大,通过对国际互联网带宽(kbps人)指标的分析,多数国家在宽带使用方面的表现欠佳,尤其是信息化水平较高与较低的国家差距更为明显。因此,对政策制定者而言,有必要加大投入整合宽带建设和制定相关促进策略。[8]
美国是信息社会建设的倡导者和先行者。进入21世纪以来,先后于2002年和2003年两次制定电子政务战略。通过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设立政府部门首席信息官、建立首席信息官委员会的协调机制等一系列制度措施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出台《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提出了5大优先发展领域和47项行动建议,将信息网络安全置于国家战略高度。2007年,美国科技政策界最为重要的战略咨询机构——总统科技咨询委员会向总统提交了《领导于挑战中:世界竞争中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报告,指出保持在网络和信息技术方面的领导地位对于美国经济繁荣、安全和生活质量都是不可缺少的。
欧盟以建设欧盟信息社会2006-2010年5年战略计划《i2010——建立充满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欧洲信息社会》(简称《i2010战略》)为标志,各成员国在欧盟委员会的倡导下,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向各个领域纵深发展。重点包括:建设单一的欧洲个人信息空间,把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创建丰富的内容和众多的信息渠道,支持企业创建和获取网上内容,确保构建一个安全的高速网络;在信息化领域鼓励更多的研究和创新;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就业环境,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多的网上公共服务,如电子政务、电子卫生、电子学习等。
日本国家信息化战略从2006年开始进入第三阶段,标志着日本正式进入建设“无处不在”网络社会的新阶段。韩国政府出台了《韩国下一代电子政务总体规划》(2008-2012),将高新技术和信息化作为“21世纪从创造价值的产业社会向以创造附加价值的信息与知识为源泉的知识经济社会转化”的动力,借助信息化建设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印度政府出台了《国家电子政务计划(2003-2007)》,旨在为印度电子政务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动力,整个计划涉及500个部门、20万个地区。[9]
二、信息技术的特点
信息技术通常是指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检索等项技术,[10]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信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类的活动突破了对传统交通、通信手段的依赖,拓展了发展空间和交往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劳动者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在空间上的灵活安排及有机结合,优化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网上购物、远程医疗、视频点播、可视电话、电子邮件等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扩大了社会交往和信息交流的空间,增加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广泛使用,不仅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结构与经济效率,而且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核心
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运算能力、性能价格比继续按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支持信息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软件技术已经从以计算机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转变。三网融合和宽带化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大方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是指他们都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在网络技术上走向一致,在业务内容上相互覆盖。电话网和电视网在技术上都要向互联网技术看齐,其基本特征是采用IP协议和分组交换技术;在业务要从现在的话音为主或单向传输发展成交互的多媒体数据业务为主。三网融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三个网合成一个网,但它的确打破了原有的行业界限,将引起产业的重组和政策的调整。随着互联网上的数据流量的迅猛增加,特别是多媒体信息的增加,对网络带宽的要求日益提高。增大带宽,是相当长时期内网络技术发展的主题。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和建立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之上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向信息个人化的目标前进。[11]
(二)信息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