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在基层·两会推动力》系列报道案例分析
“两会”报道是中国时政报道构成中最典型的报道领域,“两会”报道的流变在很多层面反映着时政报道的变革。
“两会”是中国国计、民生的晴雨表。“两会”发出的声音不仅仅为全国所关注,而且为世界所倾听。正是由于中国的国计民生同“两会”的密不可分,“两会”的国策对世界的影响日益扩大,因此“两会”的重要性决定了新闻传播的独特性。
“两会”报道在国内呈现出全媒体参与的传播现象;在国外呈现出世界主流媒体特别关注的传播现象;“上两会”成为中外记者新闻生涯中的重大采访活动;“上媒体”成为两会程序的组成部分。
对于媒体来说,每年的“两会”报道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总动员。在2007年的两会报道中,有很多创新的尝试和突破。其中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在基层·两会推动力”系列报道可圈可点。
1。编排方式对报道长度的要求
“在基层·两会推动力”的突出特点:把已经产生广泛社会效应的“在基层”的冠名和报道模式植入“两会”报道之中,在海量的“两会”新闻报道中给观众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使其成为“两会”报道的创新电视节目形态,对于中国时政报道形态具有开拓意义。
“在基层·两会推动力”作为中央电视台推出的重点报道,采取的播出方式非常灵活有效。
“在基层·两会推动力”在2月25日到3月13日期间播出,每个选题的报道长度大约在3~6分钟。
CCTV把“在基层·两会推动力”安排在具有较高的收视率时段的《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30分》节目中灵活插入播出,没有单独另辟播出时段,避免了“两会”重头报道的小栏目被一些大的长度报道所淹没。
值得特别提及的是:节目可以根据需要对“在基层·两会推动力”的系列报道选题进行选择;节目可以对报道的长度进行处理,在编排上可以灵活连接会内会外的信息和背景。
《朝闻天下》的“在基层·两会推动力”系列报道相对《新闻联播》更详细,事件也相对更长,每条报道时长都在4分钟以上。
《朝闻天下》节目长度2个小时,时间容量比较大,播出了全部选题。
《新闻联播》中的“在基层·两会推动力”报道长度在2~4分钟,有些《朝闻天下》节目中播出的选题没有在《新闻联播》中出现。《新闻联播》选择的报道更注重基层的“三农”、养老院、基层医疗等选题,在编排上采用连接相关的宏观数据和背景,体现了报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此外,报道的标题也有不同,例如2月25日《新闻联播》的标题是:“当家堰的新变迁”;《朝闻天下》的标题是:“农村水利建设让‘当家堰’再当家”。
与过去“两会”报道相比较,“在基层·两会推动力”系列报道的播出窗口、编排方式更为灵活有效。
2。报道形态对写作的要求
所谓形态,是指事物的形状或表现。电视节目的形态是指节目的外部形式,内部的构造及其变化和表现。
“在基层·两会推动力”系列报道丰富了电视媒介对两会报道的形态,其突出特征是:
在报道形式上,借鉴“在基层”报道的采访路径,记者和“两会”代表一起深入基层,以“两会”提案为依托,到现实社会生活之中把握“两会”的脉搏;
在报道选题上,以代表提案为选题取向,呈现与国计民生、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报道结构上,在典型的现场环境中,以记者和“两会”代表在基层的活动为主线,追踪探寻提案的起点和落点;
在表现手法上,运用新闻叙事的手法,以表现人物的活动为主体,捕捉现场细节、**画面,达到新闻故事化的效果;
在编排环节上,采用模板提示、简单动画、图表对比、背景链接等表现手段,丰富报道的信息量,增强了报道的可视性。
以《朝闻天下》2月25日播出的“在基层·两会推动力”开篇报道“农村水利建设让‘当家堰’再当家”为例,报道的开头先用模板提示性地打出字幕:人大代表姓名及提案建议的内容,提示性告诉观众建议由谁提出、内容是什么;新闻短片中插入简单动画,帮助观众理解“五级提水”的含义;“推动力链接”报告五年来人大接到的有关水利建设提案数量等情况,拓展了新闻的信息量。
以同一选题的报道相比对,《新闻联播》节目则是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3。精选报道文本的取样
每年的“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都会提交大量的建议,过去几年间,这些建议落实的如何?百姓的生活又会因此发生怎样的变化?本台《新闻联播》栏目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在基层·两会推动力”,今天播出:“当家堰”的新变迁。
在湖北农村,每个村庄都有几口堰塘,全村百姓吃水、浇地、防洪、排涝全靠它,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当家堰”。但是由于年久失修无法蓄水,很多“当家堰”当不了家,成了村民家门口的老大难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周家贵在建议中提出:钟祥市很多村子的堰塘、渠系损坏严重,当家堰都成了“盘子”堰,蓄水量大大降低,近水不能解近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