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上述4种直接观察的方式在记者观察采访活动中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需要指出,采取秘密观察方式应该慎重一些,注意职业范围内的界限。有些不成熟的记者喜欢采访涉及个人生活的新闻,不小心侵犯人权;西方新闻界曾有记者跟踪观察或秘密躲藏某处窥探个人生活情景,这种做法是不道德的,也是侵犯人权的,我们应引以为戒。

(3)观察与判断

观察采访最有效的方法是边观察边判断。作为电视记者到现场观察采访,必须随时判断怎样将你观察到的东西变成文字和画面。

记者在现场观察迅速判断的能力往往体现着记者成熟的程度。记者必须判断哪些东西能够构成画面,哪些画面在新闻中最重要,怎样用文字描述在画面上无法表现的东西。

那么,记者在现场如何观察?如何判断?我们知道,电视新闻非常简短,不可能将记者用眼睛观察到的所有东西都容纳进去,为此必须删掉某些事实和细节,保留主要事实和有意义的细节。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较高要求——细心观察、判断准确。

记者在观察和采访中,抓取什么样的事实是同表现的报道主题密不可分的。因而,在观察前不妨先自问一下对将要观察的事件怎样表现,你期望能怎样表现。因为每个人对事物的观察都有自己的方法,角度不同,感受往往不一样。记者的判断应力求客观、准确,因而只有把握事物的全部意义,才能抓取到有特色的事例。1979年全国好新闻作品之一《周末一条街夜市受欢迎》的作者安源生较好地把握了事物的意义,因而抓取了有特色的事例来表现主题。

11日晚上,骤雨初歇,凉风习习。南京山西路各商店职工精心组织的周末一条街夜市里,商品琳琅满目,人群熙熙攘攘,顾客们在选购商品。一位老教师在买到一张波浪式折叠椅后,又走进茶香飘逸的茶座,高兴地对人说:“这样的夜市布局合理,我们可以挑挑拣拣买件合意的商品,真是便民有方,生财有道啊!”

观察与判断在采访中是相互促动的一对因素。老练的记者在现场采访一着眼便能入木三分,所谓一着眼便入木三分就是对观察与判断能力极强的形容。

在日常采访中,记者应该有意识地训练观察与判断力。

首先,可以问问自己想要观察什么?

其次,再问问自己期望看到什么?

最后,将观察的感受与判断自我叙述一番。

人们往往喜欢观看自己想看的东西,这是人们的正常举动。然而,作为记者必须克制这种倾向。同一事件的目击者可能对观察的事物作截然不同的叙述,这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没有的情形。然而,作为记者必须作出同客观事实相一致的判断。

2。怎样进行观察采访

优秀的记者应该同优秀的作家一样成为一个优秀的观察家。新华社社长穆青认为,一个人身上最灵敏的器官是眼睛,有些记者却偏偏不会使用眼睛采访。如果讲“十八般武器”的话,眼睛就是最锐利的武器。可是,有的记者却不用它。下面我们着重来阐述怎样观察,即怎样在现场抓取有价值的事实。

(1)抓取最有特色表现主题的典型事例

有些现场观察采访场面很大,内容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记者在观察中要能够看出名堂来,要能够抓取最有特色的情境,判断什么是有特色的事实材料用以说明烘托报道主题。

举例来说,1980年1月13日,北京北海公园举行化装溜冰表演。当时北海公园刚刚开放不久,游客很多,在冬季里搞化装溜冰表演还是比较新鲜的活动。美联社驻北京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消息的导语是:今天是星期日,北京的龙穿上了冰鞋。接下来在消息的主体里突出地报道了冰上耍龙灯这个节目。记者为什么抓取这样一个典型事例呢?因为这个节目在记者眼里最有特色。龙是中国的象征,不仅有特点,而且表现了主题。

上海电视台在报道全国简化字总表发布的消息中,集中采拍了南京路等地段马路两旁商店的不规则简化字招牌,非常形象、生动,对表现主题起到了烘托作用。

(2)抓取具有新闻价值的生动细节

在记者的观察采访中,能否抓取有新闻价值的细节,是对记者观察能力是否敏锐的检验。现场场景往往复杂多变、稍纵即逝,缺少经验的记者往往容易被表面的现象吸引住,忽略了细节的观察。怎样观察抓取细节?我们先来分析两个例子。

1980年3月《人民日报》连载我国著名作家、曾作为《大公报》记者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记者萧乾所写的《美国点滴》,文中有一段描写定向爆破一幢大楼的情景,完全是通过眼睛观察得来的。下面截取几段细节描写部分——

……多巧,宴会厅坐落在这奇景的正前方,相当于电影院中央的前七八排。

……紧跟着一股蘑菇云就遮天蔽日地朝半空滚滚升起,活像银幕上的世界末日。十来分钟后,尘埃落尽,躺在那里的只剩高高一堆废墟。

……那座灰楼的每块砖好像同时都裂了缝,驯顺地、有条不紊地在我们面前酥了,散了,瘫了下来。

在上述描写中,萧乾先交代了观察的位置。一般说,观察的位置不同往往观察结果有差异。因而观察中要想不漏掉细节,看清细节,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位置、理想的角度。接下来具体描述,着墨不多,但却给人极形象、逼真之感。作者下笔写了天上的蘑菇云之后,转笔便写地下的废墟,然后回过头又转述“每块砖好像都裂了缝……”作者着眼三处细节,便把定向爆破这个当时我国人民尚不了解的神奇般的技术展现出来。萧乾先生是一位大手笔,然而他的逼真描写是同他的观察入微分不开的。

细节观察是中外记者都十分注重的采访能力。美国《电子新闻写作》一书作者丹尼尔·格雷夫认为:“没有一个人会注意在他或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如果这样做,就会事倍功半。一个出色的记者,往往选择一些值得研究的目标加以观察,而放弃另外一些目标——这是他们观察的诀窍之一。出色的观察家绝不会让一个事件吸引住他的全部注意力。相反,他会用眼睛环视,用耳朵去倾听。他停下来,集中注意观察一些细节,然后再转向另一个细节。这些细节,记者事后是不可能再观察到的,因此一定要一次成功。”“抓不住有意义的细节,就成不了一位精细的观察家。”丹尼尔的话,不仅讲述了细节观察的方法,而且指出细节观察的重要性。那么,优秀记者在实际采访活动中是怎样观察、表现细节的呢?我们大家熟知的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在其《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中是这样描写“柏林巷战”的——

城内的烟尘几乎使人窒息,而且如此浓密,以致红军的突击队在白天也须使用电筒。

约翰·里德没有写坦克隆隆,大炮轰鸣,火光四射,却着重写了一个细节,即“红军突击队在白天也须使用电筒”。这个细节完全可以让人们清楚战斗激烈的程度。这样的观察,就比一般的场面观察高出一筹。

(3)注重观察人物活动和特征

现场的气氛除了场景烘托外,主要靠人物活动来表现,不能靠堆砌形容词。对行动的描写,比对其他方面的描写,更能考验记者的观察力。

《新闻记者》杂志曾刊登我国新闻界前辈彭子冈回顾采访毛主席1945年赴重庆谈判的情景,当时彭子冈是在《大公报》工作的中共秘密党员。如何处理只能有几百字的消息?如何破除国民党长期歪曲宣传毛主席的形象呢?彭子冈以为应该描述得朴实自然,让读者看了可信可亲。于是,在文章中用了一段人物动作描写——当毛主席被张治中接到他家有着讲究的广漆地板的客厅当中,由于拘束而打了一只盖碗,并加了这样一句评述:“他好像是一位来自乡野的书生。”今天看来这一笔,不但没有损害领袖的人物形象,而且自然可信。

注重观察人物动作,还要注重观察人的特征,力求把人物个性揭示出来。《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中作者对列宁的观察就做到了这点。请看下面一段描写——

……正是八点四十分,雷鸣般的欢呼声和掌声告诉人民主席团来了,伟大的列宁也在他们中间。一个矮胖的、有着大的凸出的额和宽肩膀的人物。小眼睛、大鼻子、宽而仁慈的口形和沉重的下颔,面孔修得干干净净,留着过去和将来都很有名的小胡须。穿着破旧的衣服和按身量来说稍长的裤子。他一点不像人民的偶像,而只是一个普通的受人敬爱的人。……一个非凡的人民领袖,一个纯靠理智的领袖;他不做作,不向感情让步,坚定不屈,没有一些触目的癖好,但却有一种用简单的话语来解释最深刻的思想和分析具体形势的本领。

书友推荐:小欢喜之群芳乱欲我的道家仙子美母韵母攻略被我催眠的一家人(无绿修改版)端庄美艳教师妈妈的沉沦无绿修改版交易沦陷全家桶悖论可怜的社畜人间政道娱乐圈的不正常系统(修正版)人生如局母上攻略续(白虎版)催眠系统让我把高冷老师变成性奴肉便器亮剑:开局拿下鬼子据点租赁系统:我被女神们哄抢!房客(糙汉H)影视大世界之美女如云在言情文里撩直男男主【快穿/np】美母的诱惑
书友收藏:影视之推女系统掌中的美母重生少年猎美熟女记我的人渣指导系统(加料版)父债子偿我的道家仙子美母高冷的丝袜女总裁妈妈被混混同学屈辱玩弄恶魔大导演绿意复仇——我的总裁美母重生之娱乐圈大导演叶辰风流(幻辰风流)韵母攻略人妻调教系统租赁系统:我被女神们哄抢!四合院之啪啪成首富逆子难防(母上攻略同人)仙子的修行妈妈又生气了豪乳老师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