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一、健康的概念
什么是健康?身体无病就等于健康吗?
在一般人的思想意识中,衡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多是以其身体是否有病及患病的严重程度为标准,认为只要生理上没病就是健康。事实上,身体上的健康仅仅是健康的一个方面。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在其宪章《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健康乃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由此可见,对于健康比较全面的定义,要从生物、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角度综合考虑。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标准为以下十条: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⑤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⑥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⑧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牙龈颜色正常,不出血;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
二、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关于心理健康,国内外不同时期的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进行过阐述,目前要给出一个准确而完整的定义还比较困难。
1946年,第三届世界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下了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理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英国心理学家英格里斯(H。B。English)对心理健康做出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才是一种积极的情况,而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
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Jahada)倡导积极的精神健康也颇有影响力,他的理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①对自我认知的态度。包括对自我作出客观的分析,对自己的能力、欲望、能力和情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认知。②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即能否积极激发自己的潜能,即便在遭受重大挫折和逆境下也能积极应对,追求并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③人格保持完整统一。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应该能积极协调内心的各种能量,消除矛盾和对立,保持人格的统一性和完整性。④自我调控能力。对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应激源,应该保持有序、有效的应对,保持自我判断和决定能力,能自主调整情绪并拨正自己的发展方向。⑤对现实的感知能力。即保持与现实世界的密切接触,保持基本的现实检验和判断能力。⑥积极改善环境的能力。即在积极调整自我适应环境的同时,还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改变环境。
教育及情感心理学家卢家楣等对心理健康概念的理解是:“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
林崇德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对心理健康的解释是: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如一般适应能力、人格的健全状态等)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且自我内部及自我与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
尽管现在对心理健康下个统一的定义还很困难,但是我们能从众多心理学家的定义中发现一些共同之处:一是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二是心理健康涉及知、情、意、行及人格等多个方面,对环境适应良好,且人格健全、情绪愉快、精力旺盛;三是心理健康的人肯定没有心理疾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如前所述,心理健康的概念界定并不分明,外延也比较宽泛,因此,心理健康的判定标准也并非唯一。
精神病学家孟尼格尔(K。Menniger)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环境及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以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的同时具备。心理健康者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有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令人愉快的气质。”
社会学者玻肯(W。W。Bochm)的看法则是,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曾提出具体的标准如下: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出了十条标准:①有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③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④生活目标切合实际;⑤保持个性完整和和谐;⑥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⑨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而国内学者王登峰与张伯源则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八个标准:①了解自我、悦纳自我;②接受他人,善与人处;③正视现实,接受现实;④热爱生活,乐于工作;⑤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⑥人格完整和谐;⑦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⑧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参照以往有关心理健康的各种界定,综合各方见解,我们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当具备以下特征。
1。智力正常
智力是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诸多一般能力的综合,是心理活动的认知功能的综合表现,是个体良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的基本保证。韦氏智力测验的智商应该在90以上。
2。积极的自我意识
要有自知之明,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的优点,但也要坦然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在生活中不断去改正、完善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要能保持自信乐观,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