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笔下小说>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内容>第三 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标准化的地方实践 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

第三 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标准化的地方实践 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第1页)

第三节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标准化的地方实践: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

一、余杭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概况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在乡镇文化站功能定位、规划指导、财政保障、资源配置、服务提供、队伍建设、绩效评估等多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针对当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通过制度设计,科学推进乡镇文化站服务标准化建设,使乡镇文化站建设走上了良好发展的轨道。余杭区目前19个镇(街道)共建有19个综合文化站,设置率达到100%。其中,有15个达到全省特级文化站标准,4个为省一级文化站标准。在编人员108人,平均每站5。7人。在2012年浙江省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中,余杭区19个乡镇文化站中有11个被评为特级站,8个被评为一级站。在规范化、体系化的推进下,余杭乡镇文化站有效发挥了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枢纽作用,使广大群众得到了实惠。

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的“余杭模式”,可以简要地表述为:以政府为主导,以改善文化民生和保障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及立足点,以区、镇两级财政保障为基础,以区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加强资源供给为依托,以居委会、村文化活动室为文化服务支撑点,以完善设施、健全机构、强化队伍、提升素质、考核评估为抓手,以面向基层群众提供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积极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承上启下、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枢纽作用,全面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科学发展水平。

二、余杭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1。规划引领,强化保障,在环境营造上“先人一步”

余杭区努力营造有利于乡镇文化站建设运行的政策环境。首先,在思想上统一,加强领导。区委、区政府把发展繁荣文化事业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美丽余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自觉行为,先后召开余杭区文化名区建设工作会议、余杭区农村文化工作会议等,部署全区文化工作,“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都是各会议中的重要内容。

2010年,余杭区出台《关于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2011年,又出台《关于深入实施“文化名区”战略的决定》《余杭区“文化名区”建设“十二五”规划》《余杭区“十二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要求全区所有镇街都拥有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机制灵活、服务优良的乡镇文化站,建设规模达到省定标准。对乡镇文化站的设施建设、人员配备、活动安排、资金保障等做出十分明确的部署和要求,为乡镇文化站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

余杭区每年安排4000多万元文体建设发展专项资金,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对乡镇文化站设施建设和活动开展的支持。2012年,镇街一级文化建设投入资金就达3600万元,平均每个镇街达189万元。区财政还对创建成功的省文化强镇、市示范乡镇文化站给予资金补助,镇街创建成为省文化强镇,补助资金累计可达45万元。

2。创新思路,整合资源,在设施建设上“因势利导”

乡镇文化站建设涉及规划、国土、财政等方方面面,是文化工作的难点。为此,余杭区鼓励各镇街因地制宜开展工作。首先,创新建设模式。如仁和街道投资1100多万元新建60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星桥、崇贤街道各投资2000万元,分别向房地产开发商回购4000平方米房产作为综合文化站站舍;闲林、五常街道将原街道办公大楼改建成综合文化站用房。通过新建、改建、回购等多种模式,各镇街都拥有了独立的综合文化站大楼。

其次,强化公益职能。根据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余杭区着力将文化站建成包括排练厅、多功能厅、阅览室、书画创作室等设施齐全的公共文化活动中心,站内图书分馆和市、区、村图书馆(室)实现四级“一证通”,人气大幅提升。

最后,有效整合资源。余杭区各文化站均整合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农民技能培训、少儿假期教育等相关部门的公共资源,每天吸引大量群众参加文化活动。

3。明确机构,落实编制,在队伍建设上“固本强基”

多年来,余杭区一直高度重视乡镇文化站建设,明确机构,配强人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首先,确保机构设立,夯实乡镇文体工作“基础”。2006年,区委在《关于推进镇乡机构改革工作的意见》中明确,在全区乡镇机构改革中,文体服务中心(即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必设机构之一,属正科级公益性事业单位,承担文体活动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等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各镇街均按人口比例配足专(兼)职文化干部,做到“机构不撤、职级不减、人员不少”,为推进基层文化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其次,加强培训,增强乡镇文体干部“本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生机制,是进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和根基。余杭区每年举办乡镇综合文化站文体干部培训班,包括理论学习,声乐、器乐、舞蹈等艺术类培训,舞台灯光、音响等技能培训,小品、故事等创作培训,文化创建工作培训等,全面提升乡镇文化站干部队伍素质。

最后,规范管理,促进群众文体团队“成长”。目前余杭区共有登记在册的群众文体团队930支,骨干5000余人,成员2万余人。乡镇文化站加强对群众文体团队的规范化管理,促进了队伍的健康成长,为培养艺术人才,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创造了有利条件。余杭滚灯艺术团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木兰拳艺术团赴、新加坡、奥地利等地演出,并在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节目中亮相。

4。强化考核,创新机制,在综合利用上“提质增效”

(1)强化考核。为有效发挥文化站职能,余杭区在强化考核、强化考核和创新举措和优化管理上狠下功夫,取得了实效。《关于进一步加强余杭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纳入镇乡(街道)年度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纳入新农村建设考核。……考评情况报区镇乡(街道)综合考评领导小组纳入总分统计”。区文广新局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考核作为单独一项,纳入区委、区政府对镇街年度工作的实绩考评。每年,区文广新局根据当年工作要求制定考核标准,考核得分在100分总分中占4分。考核结果跟镇街年度排名及领导干部奖金挂钩,从而起到了很好的指挥棒作用。

(2)创新服务举措。一是乡镇文化站图书室、活动室等场所在确保每周开放48小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延时开放、错时开放等举措,方便群众参加活动。二是乡镇文化站提供“菜单式服务”,根据群众具体需求,提供活动场地、培训辅导、文艺演出等。三是创新活动形式。除镇街本级开展活动外,镇街之间常联合组织开展活动,互通有无,共享资源。不少镇街还走出余杭,跨县、跨地区开展“文化走亲”活动,展示余杭文化魅力。

(3)丰富群众生活。以乡镇文化站为落脚点,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繁荣基层文艺创作。一是镇、街道“一节一会”特色活动形成品牌。余杭区所有镇、街道都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和人民运动会,超山梅花节、塘栖枇杷节、仓前羊锅节等“一镇一品”活动在全国形成了一定影响力。二是文艺创作活跃。小品《汇报咏叹调》亮相2005年央视春晚,曲艺杭摊《西湖春秋》《青凤收徒》和小品《猫鼠新传》等一批作品荣获全国“群星奖”“戏剧奖”“山花奖”等。三是每个镇、街道都有一本展示当地文化成果的高质量刊物。临平东湖、塘栖、余杭等镇街已经坚持办了20余年,《临平山》《唐栖》等在浙江省群文刊物评比中多次荣获一等奖。余杭区通过持续多年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规范化、科学化建设,推进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文化建设整体繁荣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三、余杭乡镇文化站标准的制定

余杭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本着“让文化站服务更高效,让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更丰富”的指导思想,着手在乡镇文化站中开展服务规范的实践。2014年上半年,在综合了国家、省、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要求,结合了余杭本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特色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印发〈余杭区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体服务中心)服务规范〉的通知》。至此,余杭区的文化站有了指标明晰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规范依据。

为使规范上升为标准,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的指导下,余杭区在服务规范的基础上开始编制《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规范》地方标准。余杭区委、区政府对编制工作十分重视,编制工作始终得到区委宣传部、区效能监督考评办和区质监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作为标准编制单位区文广新局专门成立了“余杭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规范》地方标准”起草编制组。编制组认真学习服务标准编写规则,同时积极吸收省市有关政策性文件,经过对文化站职能的认真梳理,逐步形成了标准编制的框架结构。在大量调研和研究的基础上,以余杭区文广新局的《余杭区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体服务中心)服务规范》为蓝本,前后历经四稿,形成余杭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公共服务规范》地方标准(见附录4-3)。2014年9月25日,由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公共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正式实施。这是浙江省内第一个正式发布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共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在国内也属领先。

余杭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公共服务规范》地方标准的内容立足于三点:一是立足于文化站的基本服务职能,即文化部规定的八项公共服务职能;二是立足于余杭区文化站建设和服务工作的实际;三是立足于科学性、合理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围绕这三个立足点,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服务术语和定义。将标准中使用到的服务术语和定义,按照简练、易懂、专业、准确的原则,规范其内涵和外延。二是总体要求。为了与文化站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相匹配,从余杭区文化站现状和发展需要出发,标准对乡镇文化站组织机构、站舍建设、人员配备与素质、办公设施、经费保障等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见表4-4)。三是公共服务项目。标准强化了文化站公共服务职能,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内容涵盖了文化站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而需要履行的宣传教育、阵地服务、辅导培训、群众业余文体团队建设、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协助管理文化市场等相关服务项目(见表4-5)。同时,对每项服务项目的服务内容范围、服务方式的选择、服务要求都予以量化、细化。四是检查、监督与评估。标准把检查、监督、评估分为自我评估、定期检查、综合考评三个方面,使监督考核形成制度,使文化站日常工作置于监督管理之下,促进文化站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

四、余杭乡镇文化站标准化经验点评

余杭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公共服务规范》地方标准通过明确文化站公共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可以使文化站从业人员对自己的服务工作一目了然,能促使文化站服务职能的透明和履行,这对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外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的一个经验是:将公共服务总量化的指标和个性化的指标相结合,并以个性化指标为主。作为国内首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规范和浙江省首个公共文化服务规范的地方标准,余杭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公共服务规范》对县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具有样本意义。

首先,定位清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是一套体系,包括保障标准、服务标准、评价标准等,不同类型的标准制定主体和作用发挥是有区别的。如保障标准,这是政府对老百姓最基本的承诺,需要确定基本文化权益有哪些,现阶段保障到何种程度,政府应承担怎样的责任,这需要在国家层面作顶层设计,通过制定全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设定“底线标准”。各省按“底线标准”来实施,无法实现的省份,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保障其达到标准。可见,保障标准制定是国家、省级层面的主要任务。而服务标准,各县市区可有所作为,结合工作基础,先行先试。余杭区的地方标准就可为省级或国家出台乡镇文化站的服务标准提供范式。

其次,路径科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协调机制的运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科学路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包括文化产品生产、分配、管理和资源保障各个系统在内的整体系统设计,只有形成上下联动、左右配合、分工明确、统筹有力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才能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余杭不是靠文化部门“单兵突进”推进标准化,而是有效协调财政、发改、编办、宣传等部门,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长效发展提供人、财、物等资源要素。另外,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主动对接质监部门,借助质监部门的专业力量和“绿色通道”,有效推进地方标准的颁布。

书友推荐:可怜的社畜掌握催眠之力后的淫乱生活人生如局回归之美母俏姐美母如烟,全球首富签到十年,我成圣了被健身房教练秘密调教后妈妈的欲臀(重生之我的美艳教师妈妈)婚后心动:凌总追妻有点甜女神攻略调教手册吾弟大秦第一纨绔两小无猜端庄美艳教师妈妈的沉沦无绿修改版配种(1V1,SC)娱乐圈之风流帝王亮剑:开局拿下鬼子据点房客(糙汉H)租赁系统:我被女神们哄抢!仙子的修行·美人篇红颜政道
书友收藏:斗破苍穹之后宫黑人恶堕推母之道宗主母亲与巨根儿子的淫乱性事重生之娱乐圈大导演娱乐圈的无耻统治者豪乳老师刘艳熟女记父债子偿重生少年猎美肥宅肏穿斗罗大陆女神攻略调教手册无限之生化崛起众香国,家族后宫被我催眠的一家人(无绿修改版)蛊真人之邪淫魔尊美母如烟,全球首富巨根正太和家族美熟女我丰乳肥臀的瑜伽教练母亲和保守的翘臀长腿女友被得到催眠APP的猥琐大叔调教成了专属肉便器影综:人生重开模拟器智娶美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