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月17日“沙漠风暴”发起前,西方媒体高强度宣传美军的“军事机密”:美军将在科威特沿海登陆。萨达姆闻讯急忙将多数重兵集团及导弹部队集中于近海沿线并纵火点燃了油井,向海湾倾倒了大量石油。总攻开始后,美军经沙特阿拉伯边境,向科威特纵深穿插,使伊军的防御变得毫无意义。美军借助传媒,得以避实就虚,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第三,战争中不仅交战双方当局有自己大众传播的诉求,交战双方中下层官兵出于邀功请赏等目的,有时也会给媒体设置信息陷阱。例如,伊拉克战争初期一度被美英媒体热炒的伊51师师长率部投降的消息,最后被证实实际是伊军一低级军官投降时为自抬身价而发布的假信息。
正是由于各利益群体在战争中都有其利益诉求,媒体和记者在获取信息时就应该保持一种警觉,仔细分析所获取信息与发布者的利害关系,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不能偏听偏信和盲听盲信,否则就很容易落入信息源设置的陷阱之中。
(二)提高报道者拓展信息源的能力和识别信息源陷阱的能力
识别战争信息源陷阱是一项高强度、高压力和高智力的脑力劳动,要求报道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包括军事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新闻职业道德素质、认识世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针对具体的战争,还要做专门的信息、智力和军事知识的储备。
媒体、新闻编辑、记者卓越的社交能力和良好的外部人际关系,也是帮助规避信息源陷阱的重要因素。在战争报道的历史上,很多媒介都不乏通过私交获得有价值的独家信息的例子。更为重要的是,人脉资源有助于报道者开辟、获得多种信息源。
(三)实现媒体信息来源的多元化,提高信息源陷阱识别的组织性能力
多种来源的报道稿件,除了保证有足够的信息量,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信息源的相互印证和补充。规避战争报道的信息源陷阱要通过一定的制度和管理来实现。
对媒体而言,首先要树立使用多种来源的报道稿件的意识和机制,对自采、购买、与其他媒体合作或交换、报料、作者来稿等不同渠道过来的稿件或线索都要高度重视。美英媒体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之初“吃亏”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过于依赖美英政府和军方的发言人,而对于其他信息源,如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及其媒体的声音却未加以充分的重视。其次,要使用好战地记者,正确对待他们发回的稿件。优秀的战地记者是媒体规避信息源陷阱的第一个环节。媒体派出的战地记者应该经过仔细遴选。记者被派出后媒体也不能只问其稿而不作调控。
从规避信息源陷阱角度看,这种调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有效防止记者利用信息不对称可能发出的哗众取宠邀功请赏的报道;另一方面媒体要成为记者的信息后盾,经常和前方记者沟通,将媒体从多种渠道获取的战局、战场信息和其他重要信息告知记者。对战地记者发回的稿件,不能掉以轻心而要以审视的目光来做判断。这是因为记者身处战局之中,容易判断失误、发出失真报道。最后,通过优化采编流程管理来规避信息源陷阱。媒体要强化采编流程原有各环节的“把关”功能,可以成立“战时”审稿碰头会,由值班领导、部主任和各版编辑参加,甚至请有关专家参加,集思广益,共同“抗敌”。
(四)交代信息源、平衡报道
媒体不可能做到事事准确,但是可以做到为其所传播的信息标明出处;媒体可能会遭遇信息源陷阱,但应让受众明白是什么人设置了陷阱。因此,在报道战争新闻,尤其是敏感信息时,媒体要注意交代信息源。这既是报道客观性的表现,也是媒体必要的自我保护。
平衡报道是媒体做到客观公正的重要手段。例如,CCTV在伊拉克战争的画面采用上,就尽量满足平衡性原则,如果用五分钟的美军进攻的直播画面,接下来会播放半岛电视台五分钟伊拉克平民伤亡的直播画面。
四、高度重视现场报道、特写通讯
自从战地记者出现以来,在战争新闻中,现场目击报道逐渐在一般战争消息中占据了主体地位。英国学者约翰·里凯认为,目击报道有两大优点[3]:一是“给人以真实性”;二是“具有如实性,因为它们是急就的、主观的、不完备的,不同于‘客观’或重构的历史记载,后者虽然刻意求工,却缺乏生动性”。
(一)精彩的战斗故事
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的战斗故事,是战地记者现场报道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新华社朝鲜前线1952年12月26日电】题:志愿军侦察队雪夜伏击敌军
本社前线通讯员郑大藩报道雪夜里的一次伏击战斗说:冰雪覆盖着西方山前线。我军的一支侦察队到加七里附近去打埋伏。出发以前,侦察兵们喝了暖身子的辣汤,手上、脸上、耳朵上、脚上都搽了防冻油,并且将武器和装备仔细地检查了一遍。天黑以后,身披白色伪装布的侦察兵们踏着半尺深的雪地,按着星斗指示的方向走到预定的位置,并用冰雪筑起简单的工事,在雪地上架起蒙着白布的机关枪,在北风呼啸中等候着敌人的到来。
忽然传来一阵皮鞋踩在雪地上的声音。美国兵走一阵,再趴在地上向四面看看;没什么动静又开始往前走。离我军侦察员们只有20公尺了,侦察参谋王锡忠举起短枪“啪”“啪”两声,走在前面的两个敌人便倒下了。我军各种自动火器随后展开猛烈射击,后面的敌人立即伏在地上开枪还击。冲锋枪、机关枪顿时响成一片。
埋伏在两侧的侦察兵们看见敌人的火力已经被吸引住,便向敌人后面**过去,迅速剪断了敌人主阵地与前哨阵地之间的电线,并从后面向敌人射击。美国兵发现退路被切断,慌了手脚,四下乱窜起来。他们穿着笨重的靴子,像猪一样摇摇晃晃地跑着,脚踏在滑溜的冰雪上,嚎叫着跌倒了,于是,就在雪地上爬着、滚着,爬起来又跑,又跌倒……
手榴弹一颗颗地在敌群中爆炸,机关枪不断地向敌人扫射着,不到10分钟,勇敢的侦察兵们就把美三师十五团的八个班和一个火器排大部分消灭。他们迅速地打扫了战场、扛着缴获的胜利品——两挺重机枪、七挺轻机枪和十二支自动步枪,在炮火的掩护下回到自己的阵地来。
在阵地上,炊事员已给胜利归来的战友们准备了面汤和温水。侦察兵们一回到工事里,就脱下被深雪浸湿的鞋子,用温水洗了脚,然后端起碗来喝面汤,兴高采烈地谈论起刚才的战斗经过。这次伏击战受到了志愿军高级指挥部的表扬。
在学习这篇报道时,有同学问:新闻不是要尽量客观吗?这篇报道用了许多富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对不对呢?
是的,通常情况下记者的情绪应该隐藏在新闻事实里。直陈胸臆是不够专业的做法。不过,战争是人类所处的最不正常的环境,尤其在己方卷入其中的时候。在某些情况下用贬低负面的语句描写敌方是合适而且必需的。介入战争一方的记者一般不会用积极正面的词句报道敌方的英勇——除非是为了衬托己方的伟大,或者替己方的失败做辩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局部战争时期。国际社会提倡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对军事冲突与战争持普遍的否定态度,因此广泛传播的战斗故事很少再有以前那种英雄主义基调。解救被围困、被俘虏的同伴的故事和前线战士如何从危险的境况中逃生,成为记者竞相报道的对象。
(二)记述重大战役或战争中的重要事件
每名战地记者,都想成为重大战役的记述者,或者战争中重要事件的见证人并因此载入史册。要成为这样的记者,两个前提条件极其重要:第一,你与战争中某一方的政府或军方有特殊的关系,或者某一方的政府或军方认为你可以帮助他们达到某些宣传目的。第二,你的专业程度非常高,足以让人相信你可以胜任报道工作。劳伦斯(WilliamL。Laurence)具备了上述资质。他是《纽约时报》专职的科学记者,从1939年1月30日报道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把铀原子分裂为二开始,他就一直跟踪原子弹的研发过程。由于得到美国军方的信任,他得以独家报道原子弹试验和美军向长崎投掷原子弹的经过。
原子弹坠落长崎目击记
威廉·伦纳德·劳伦斯
我们正向日本国土飞去,即将对它进行轰炸。飞行小分队由3架经特殊设计的B-29型超级堡垒式轰炸机组成,其中两架未携炸弹。但是小分队的长机携有一颗原子弹,这是3天中投掷的第二颗,内装核物质具有相当于两万吨梯恩梯能量的爆炸力;若在条件更有利的情况下使用,其爆炸力可相当于4万吨梯恩梯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