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星星:《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戏剧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美]考夫曼编著:《存在主义》,陈鼓应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俄]弗里德连杰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陆人豪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俄]弗里德连杰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世界文学》,施元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俄]罗赞诺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法官”》,张百春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日]米川正夫:《俄国文学思潮》,任钧译,台北,正中书局,1947。
[俄]米尔斯基:《俄国文学史》,上下卷,刘文飞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彭克巽:《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任光宣主编:《俄罗斯文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任光宣:《俄国文学与宗教:基辅罗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
[美]史朗宁:《俄罗斯文学史(从起源到一九一七年以前)》,张伯权译,台北,台湾枫城出版社,1977。
[美]斯坦纳:《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严忠志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臧仲伦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玛佐夫兄弟》,徐振亚、冯增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1~22卷,陈燊主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臧仲伦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上下册,曾思艺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4。
[俄]叶夫多基莫夫:《俄罗斯思想中的基督》,杨德友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朱宪生:《在诗与散文之间——屠格涅夫的创作和文体》,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著名作家茨威格的叙事诗《壮丽的瞬间》,专门写这件事对作家的影响,参见《茨威格文集》第1卷,611~620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2]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次爱情,参见[美]马克·斯洛尼姆:《灵与肉的炼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次爱情》,吴兴勇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参见[俄]罗赞诺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法官”》,张百春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6]普希金对道德问题的重视,还体现在其“南方叙事诗”尤其是《茨冈人》中,其论述及以上关于《叶甫盖尼·奥涅金》中道德问题的阐述,参见曾思艺:《文化土壤里的情感之花——中西诗歌研究》,15~29、40~67页。
[7]参见季星星:《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戏剧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有关论述详见朱宪生:《在诗与散文之间——屠格涅夫的创作和文体》,第七章第二节“独特的心理描写”,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9]参见曾思艺:《一部俄罗斯式的新长篇小说——论〈罪与罚〉》,载《邵阳学院学报》,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