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笔下小说>活着余华>魏四海 泡沫里的信仰

魏四海 泡沫里的信仰(第1页)

一·黄土上的金子

在兰河以西二百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县城,靠山临河,旧称“金口镇”。这地方名字听着富贵,其实一百年里没出过几个有钱人。魏四海就是那里的孩子。若非九十年代末那场“基建浪潮”,他这辈子可能也只是个在镇上修电线、刮腻子的普通小工。可时代的浪花翻滚得快,能把最不显眼的沙粒一夜间卷到浪尖。

魏四海1959年生,比改革早二十年。他的命赶上了国家重建的脚步。八十年代初,他在县建筑公司当小工,每天抹灰、搬砖,干得腰酸腿痛。那时的工资是每天八块,能买十五斤面粉。可他不甘心,常说:“人不能光吃饱,还得吃好。”同车间的老工人笑他心高,他回一句:“天再高,也得有梯子。”那年冬天,他攒了三百块钱,买了辆旧三轮,跑起了建材。那是他第一次脱离体制——也是第一次尝到风险的甜味。

九十年代初,县里要修县委大楼。魏四海的二哥魏志国在省审计厅任副厅长,一句话把他塞进承包队。他第一次做包工头,带着十几个老乡干土建。那年水泥紧缺,工期紧、利润高,他四处借钱,昼夜不眠地干。等项目结算时,净赚了十二万。十二万在1993年,是个天文数字。魏四海站在县政府门口,看着工地上飘扬的红旗,心里只剩两个字——发财。

他回到金口镇,买了第一辆尼桑卡车,在老家盖了两层砖楼。乡亲们见了都说:“四海发了。”那时候,他开始穿皮鞋、抽中华,讲话爱引用时髦词,“市场经济”“信息差”“资源整合”,连他自己都不太明白什么意思,只觉得说这些比“干活挣钱”更有派头。他还常对村里的年轻人讲:“穷不是命,是脑袋的问题。”这些话像咒语,一代代年轻人听了就出去打工,去兰河、去银州、再到沿海。魏四海成了他们眼中的“走出来的人”。

1998年,兰河提出“西部大开发试点建设”,魏四海嗅到了机会。他把公司搬到兰河,注册了“海山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名头比人还大。最早承包的是民族地区的公路和水库项目,那些地方偏远、施工难,但工程款到得快。背后有魏志国在财政厅的扶持,他的标总能顺利中。那几年,他几乎不回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三百天在工地。睡的是活动板房,吃的是桶面,可他觉得自己像个“创造时代”的人。他常说:“国家搞基建,咱是国家的手。”

2003年,公路竣工,他赚了人生第一个千万。那天晚上,他请全公司的人吃饭,喝得脸通红。有人问他以后打算干啥,他说:“干更大的。修房子、修城。”这句话,成了他往后十年命运的伏笔。

钱像水,一旦开闸,就难再拦。2005年以后,兰河的旧城改造风起云涌,魏四海嗅到了“房地产”的味道。他拿出全部积蓄,加上贷款,联合几个商人搞起了“兰北花园”项目。那片地原是老粮库,离市区远,没人看好。他却说:“地是死的,人是活的。”果然,两年后新区修通公路,房价翻了一倍。魏四海的名字第一次上了《兰河日报》,被称作“西垂地产新势力”。他那张略显粗糙的脸,被修成了油亮亮的成功人士模样。

钱来了,圈子也变了。他不再喝二锅头,改喝红酒;不再住宾馆,买了兰河最高楼的顶层公寓。曾经工地上的兄弟有事找他,他也帮,但开始有了距离。“兄弟是兄弟,项目是项目。”他学会了这句话——听起来像规矩,其实是冷漠的边界。他的妻子李玉兰常劝:“少折腾,钱够用了。”他笑着回:“人要趁热干活,等凉了啥都没了。”她不懂他这“趁热”指的是什么,只觉得他整天在追一个看不见的影子。

2008年金融危机那年,他依旧赚得盆满钵满。兰河的地价涨得离谱,他甚至在酒桌上放话:“中国人穷怕了,宁可欠银行也得买房。”那时,他已不再是包工头,而是地产商。车换成了路虎,出门有人前呼后拥。他的名片上印着金色浮雕的“董事长”三个字,像是镶在命里的信仰。

可他心里仍惦记着黄土。每逢清明,他都要回金口镇,站在老家的二层楼前,看着远处的山。他对侄子说:“你看那山,全是钱。”侄子笑他迷信,他却摇头:“那不是迷信,是天意。你不信,总有人信。”他开始信风水、拜财神、供佛,每年请喇嘛念经,求财运亨通。他在工地上立过一尊铜佛,说是“镇煞保工”。没人知道,那尊佛像的底座里,他藏着一罐从老家黄土地上带来的泥。

魏四海的财富路,其实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九十年代末的“基建逻辑”:有关系、有胆子、有钱、有命。那时的兰河像一口沸腾的锅,国家投资、私人资本、民间传说、酒桌承诺,都在锅里翻滚。无数人因此致富,也无数人因此坠落。魏四海当年说过:“钱这东西,你只要追得快,就能先上岸。”可他不知道,浪头高处的风,也是最冷的风。

到了2010年,他已在兰河有了三家公司,涉足建筑、地产、物流。名下十几处房产,账上流动资金上千万。可奇怪的是,他却常在夜里失眠。他对司机说:“我梦见工地上塌方,埋了人。”司机说那是劳累。他却明白,那梦是命里的一种警告——太多东西不是他能掌控的。

一个偶然的冬夜,他站在工地临时办公室的阳台上,看着城市的灯火,心头忽然生出一句话:“我这辈子,不过是黄土里捞金子。”风从远处吹来,带着工地的尘土,像是回应。

那一年,他五十出头,身体结实,腰杆仍直。他不知道,自己的“黄金时代”,其实已经进入倒计时。

二·城市的胃口(2010–2013)

2010年的兰河,像一个突然饿醒的巨兽。新城区开工、老城区拆迁,塔吊像森林一样竖在天边,夜晚的灯光连成片,仿佛城市要吞掉黄河以西所有的星光。魏四海站在“兰北花园”的顶楼,看着眼前的工地,心里充满一种近乎宗教的亢奋。他说:“这是兰河的新皮肤,老皮脱了,血才活。”

那年,他刚五十一岁,皮肤晒得黝黑,肚子已经有些圆。手腕上戴着块劳力士,是厅长弟弟送的。别人看他风光无限,他却觉得心里始终空着一块。他总想填满这空——靠工程、靠地皮、靠更快的速度去挣钱。有人问他累不累,他笑着说:“钱是累出来的,不累的都进了监狱。”

2011年,兰河新区启动“南岸改造项目”,计划拆迁三千多户,建成“生态科技新城”。魏四海通过关系,拿下了其中一块地——原来的兰机厂宿舍区。那地方地段好,交通近,关键是老工人多,拆迁成本低。他打的算盘很精:先低价收地,再高价预售,一来一去,利润至少翻三倍。

可事情并不顺利。老工人不肯搬,说这是“国家的地”,拆不得。魏四海请来谈判代表,又请民警协调,仍有几十户死守不走。有人扔砖、有人哭闹。那天,他亲自去了现场,穿着皮鞋踩在砖瓦堆上,看着那一排灰色平房,心里说不出滋味。一个老人对他说:“小魏,当年你爸在厂里抬钢梁,你现在抬的是咱的命。”他沉默片刻,只说:“时代不同了。”

回去的路上,他在车里猛抽烟。司机问他是不是生气,他摇头:“不是生气,是想事。我们干的,到底算不算好事?”司机笑着说:“魏总,这城市得拆才能建,不拆怎么富?”魏四海点点头,却没再说话。他知道司机没错,可他心里总有个模糊的声音在问:那被拆掉的生活,去了哪?

几个月后,拆迁完成。补偿款一户十几万,工地平了,一片荒地。魏四海拿下项目命名为“海山花园”,广告口号写着:“让兰河住得更好。”他觉得那句话挺顺口,就亲自批了。楼盘开盘当天,队伍排出两百米,几乎被抢空。有人在售楼处喊:“兰河不缺钱,缺房!”他听着笑,心里像喝了烈酒。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像个能改变世界的人。

同年秋天,他遇到了顾行之。那是在兰河大学的一场论坛,主题是“现代城市的伦理风险”。魏四海本不想去,是秘书劝他:“现在讲形象,企业家得多露面。”他穿了套深蓝西装,胸口别着金笔,坐在台下,听年轻学者们谈“资本道德”“城市正义”,一时困得打盹。

直到轮到一个清瘦的青年发言。那人戴着细框眼镜,说话不急不慢:“现代城市的扩张,是一种伦理困境——我们用他人的生活去堆砌自己的繁荣。”这句话像刀一样插进魏四海耳朵,他睁开眼,看着台上那人。后来才知道,那人叫顾行之,哲学系副教授。

论坛结束后,顾行之主动找到他,说:“您是魏总吧?我想了解一下城市改造的社会逻辑。”魏四海以为他来求项目,笑着说:“改造啊?那是趋势,咱国家就靠这个。”顾却摇头:“不是政策问题,是人的问题。您见过他们拆家那天的表情吗?”魏四海愣了几秒,说:“那表情,我这辈子不想再看第二次。”顾笑了笑,说:“那就对了,我也想研究这个‘不想看’的感觉。”

两人从那次见面开始有了交集。顾行之后来写论文《投机伦理的隐形结构》,其中有一章分析“魏某房地产开发案”。他在文中写道:“在魏的叙事中,金钱并非目标,而是一种信仰。他相信财富能净化贫穷的耻辱,却不知它同时制造新的贫穷。”那段话刊出后被广泛引用,而魏四海从未看过。他只知道,那个年轻人是个会读心的人。

2012年,魏四海的公司达到巅峰。兰河GDP突破全省前五,他的项目遍布南北岸。媒体称他为“城市建设功臣”。他买了两辆奔驰、一幢别墅,还投资了影视公司。电视里播广告:“买房找海山,幸福到万家。”妻子李玉兰笑他太高调,他却说:“怕啥?时代在我们这边。”

那一年,他的儿子从澳大利亚回国,穿着名牌衬衣,带着外国女友。他们在家吃饭,儿子说要去搞金融,不愿接班。魏四海有点失望,但嘴上仍硬:“干啥都行,咱有的是资本。”儿子笑道:“爸,资本也会老。”那句话让他沉默许久。

到了2013年,兰河房地产泡沫开始显形。资金紧、地价高、销量下滑。魏四海嗅到不对,想转型投资高科技。一次酒局上,他听人提起“无人机产业”,说是国家重点扶持项目,便一拍脑袋决定投。他成立“蓝翼智能科技”,投入两千万研发,口号喊得响亮:“从地面到天空,魏四海的新征程。”

可他忘了,时代早变。那时互联网浪潮正起,资本不再眷顾建筑人。无人机项目几乎没起步,就被供应链卡死。研发团队频频出走,厂房成了空壳。魏四海仍不信邪,每月还坚持开会,布置计划。有人劝他止损,他拍桌子:“老子当年修隧道都敢炸山,怕个亏?”

顾行之那年去采访他,见他坐在空荡荡的会议室里,桌上摆着厚厚一摞贷款合同。他语气平静,却掩不住疲惫:“顾老师,你说钱到底是什么?”顾想了想,说:“是一个能掩盖时间的幻觉。”魏四海笑了:“我懂你这意思,就是活太快的意思吧。可我慢不下来。”

会后,顾在笔记中写道:“魏四海的目光,是所有成功者的镜像——他们不相信宿命,却被时代塑成宿命。”

2013年末,“蓝翼科技”倒闭,债务高达三千万。那天,魏四海回到家,李玉兰收拾行李,说:“我跟你过不动了。”他没挽留,只说:“你走吧,房子归你。”儿子也不再回来,女儿出嫁南方,偶尔打电话问他吃没吃饭。他把那些电话都放在免提,听着那头的电流声,仿佛在听自己旧日的回响。

城市继续扩张,魏四海却被时代抛在身后。他再去兰北花园,站在那片自己曾亲手盖起的楼前,心里一阵恍惚。那是他的丰碑,也是他的坟墓。

那天夜里,他在笔记本上写下几行字——字迹歪斜,却带着一种罕见的诚实:

书友推荐:我的道家仙子美母被健身房教练秘密调教后戏里戏外(1v1)H后宫催眠日记只想当侯爷,奈何妻妾想打天下韵母攻略悖论租赁系统:我被女神们哄抢!四合院之啪啪成首富书记妈妈倪楠美母的诱惑回归之美母俏姐被我催眠的一家人(无绿修改版)母上攻略续(白虎版)债务偿还系统配种(1V1,SC)在言情文里撩直男男主【快穿/np】潮湿婚后心动:凌总追妻有点甜端庄美艳教师妈妈的沉沦无绿修改版
书友收藏:肥宅肏穿斗罗大陆豪乳老师刘艳带着美艳医母闯末世韵母攻略女神攻略调教手册美母的信念娱乐圈的不正常系统(修正版)端庄美艳教师妈妈的沉沦无绿修改版斗破之淫荡任务四合院之啪啪成首富被我催眠的一家人(无绿修改版)美母如烟,全球首富我丰乳肥臀的瑜伽教练母亲和保守的翘臀长腿女友被得到催眠APP的猥琐大叔调教成了专属肉便器斗罗大陆之极限后宫(无绿改)众香国,家族后宫影综:人生重开模拟器原来,她们才是主角(加料版)熟女记娱乐圈的无耻统治者智娶美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