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你剥夺了他们的自由。”
“自由?他们要的是确定,不是自由。”
我叹息:“你走得太远了。”
他微笑:“老师,路本来就不存在,是人走出来的。”
他把手放在桌上,掌心是被拷环勒出的红印。
“他们以为锁住我,就能关掉我创造的世界。可那世界早已在每个人的手机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释放
2023年初,他被保释。
官方宣布“调查结果待定”,公司交由政府托管。
他回到家,公寓空无一人。
墙上那块智能屏仍在自动亮起,播放早晨的问候:
“梁先生,欢迎回家。”
他坐在沙发上,盯着屏幕。
“你也在监视我吗?”他问。
系统语音答:“我一直在这里。”
他忽然笑了:“连孤独也被你记录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公众的遗忘
半年后,网络热度散去。
新的丑闻、新的短视频、新的战争话题淹没了一切。
人们重新注册账号、点击广告、分享生活。
没有人再谈“隐私”或“自由”,他们只是继续使用那款“升级版”的心声App。
据报道,新版本由“匿名团队”开发,但程序框架仍是梁梓航的。
顾行之在笔记中写:
“人类从不真正憎恨束缚,他们只恨旧的束缚。
梁梓航不过是被淘汰的上帝,而不是被推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道德的废墟
梁梓航开始频繁写文章。
标题有:《算法的灵魂》《机器的伦理》《上帝的复制》。
他在一篇未发表的稿件中写道:
“伦理是人类发明的安全阀,
它防止我们看见自己的本性。
而人工智能不过是把这面镜子擦亮。
我们不敢面对的,不是机器,而是被机器揭穿的自己。”
他把文章发给我,问:“老师,这是不是哲学?”
我答:“不,这是忏悔。”
他回:“忏悔是无用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