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高中的时候对身材管理什么的完全没概念,以为减肥就是不吃肉,反复失败后反而越来越重。
科学减重,应该是调整膳食结构,吃与动相结合。
许清圆亲身经历并成功过,又有医学知识,对此也算是小半个专家。
揣着亮晶晶的玫红色闹钟,许清圆斗志昂扬地回到了书房。
在卧室里这么转悠了一遭,脑袋也缓过劲来,愿意接收信息了。
定时35分钟,拍下闹钟的开关,许清圆立刻投入到了导数大题的思路之中。
第一问是常规的求导,诱导公式她还有些模糊的印象,但光看这一题的答案回想起来的既不全面,也不系统。
导数一般作为高中数学的最后一章来学习,她在家里找不到相关的课本和资料。
许清圆把目光瞟向一旁黑漆漆的台式电脑。
要不上网查一下?
不行。
这个想法立刻被否决,她现在正在训练专注度,绝对不能被网络干扰。
必须先顺着答案思路把这道题看完,专注满35分钟再想办法查找这部分资料。
许清圆强迫自己不去发散思索,将心神投入到第二问的研究当中。
第二问:已知函数有两个零点(即函数穿过x轴的交点),求参数(方程中非自变量的未知量)a的取值范围。
久不接触函数的许清圆一片茫然,她费劲地咬着笔帽,跟着答案的思路硬着头皮看下去。
答案一上来就进行了分类讨论,将参数a的取值划分为几个节段后,依次讨论a在该范围内函数的单调性(上升还是下降),并取出极值(最大值或最小值)从而找出零点个数。
答题的步骤和目的都很明确,但是。。。。。。
许清圆感到自己陷入了一个似曾相识的疑惑:
分类讨论,到底该怎么分类?
为什么要把a的取值划分成这样几个节段来讨论?有什么依据?还是靠的是“显然”和经验?
这道题她看懂了,记下了,然而却根本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
下次遇到相同的题型,她只能照猫画虎,全凭运气。
许清圆揉了揉脑袋,一番钻研无果后,提笔给第二问做上重重的标记,并且写下了自己的疑惑,才依依不舍地去看第三问。
她每次能保持专注的时间有限,必须把这道题看完,否则下次再看就会和前面形成脱节,还要浪费时间重新理解一遍。
第三问是证明题,求证两零点之和小于二。。。。。。
。。。。。。。。。。。。
“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箩筐~”
欢快的闹钟音乐将许清圆从晦涩的证明中拉了出来。
这次坚持了三十五分钟不走神,但她一直到最后也没有想喘口气的念头,只是和一头倔驴一般要和导数死磕到底。
这是一个好消息。
她分析了自己的状态后得出结论,只要她全身心投入进一道难题,爱走神的毛病似乎就消失掉了。
而当她进行单纯的输入(听课、自学、阅读)以及较为基础的输出(做简单题、练字),就很容易注意力涣散。
这种情况是需要刻意训练来矫正的。
看完了这两道大题,许清圆背上起了一层薄薄的汗。她深吸一口气,把答案丢到一边,顺着脑子里的思路在题目下的空白处将他们一丝不苟地完整解答了出来,并且用蓝色笔标出关键步骤和有疑虑的地方,方便以后找老师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