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舞台评级结果公布,零毫无悬念地被分到了最差的F班。
F班的训练室条件简陋,练习生水平参差不齐,气氛低迷。而他的四位室友,陈司宇和赵天翔进入了实力象征的A班,孙皓和周慕轩也凭借背景和颜值进入了B班。班级的区隔,仿佛一道无形的墙,将零与那四个光鲜的室友彻底隔开。
节目组深谙剪辑之道。零初舞台上那些“卫星绕行”、“观察任务”的言论,被精心剪辑成一个“奇葩选手集锦”的先导片,在网络上提前引爆。“机器人林零”迅速成为一个梗,登上了社交平台的热搜榜末尾。嘲讽、玩梗、看热闹的声音占据了绝大多数。
“小冰块”粉丝群在汹涌的舆论中,如同暴风雪中的一点微光,艰难地维系着。群成员缓慢地增长到了几百人,他们自发地剪辑零面无表情说“名言”的片段,配上“人类迷惑行为大赏”的标签,用一种自嘲和守护的心态,对抗着外界的恶意。
要说多少真心?只奉献一个线上舞台的零也倒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更多是出于搞笑,以及对大众偏好的一种对抗。
零对这些外界舆论毫无波澜。他的核心任务是观察和学习。F班的训练,对他而言是一个绝佳的数据采集环境。
主题曲《闪耀象限》的练习开始了。这是一首节奏明快、舞蹈动作复杂的歌曲,对零的载体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右膝的旧伤在重复的跳跃和旋转动作中,会传来清晰的刺痛信号。他的肢体僵硬问题暴露无遗,动作衔接卡顿,如同生锈的机械。
F班的舞蹈老师教得心急火燎,对着零更是无奈:“林零!你的动作是标准的,但毫无美感!跳舞不是做广播体操!要有律动!有感情!想象你在发光!”
零冷静地提问:“老师,‘律动’的具体物理参数是什么?振幅和频率的最佳区间是多少?‘发光’是一种视觉隐喻,如何通过肢体动作进行等效转换?”
舞蹈老师:“……你!你就不能凭感觉吗?!”
零:“感觉是模糊的神经信号,我需要可量化的标准进行学习。”
老师几乎崩溃,周围的F班练习生也发出低低的哄笑,觉得零是个无可救药的怪胎。
然而,零并非故意捣乱。他是真的在尝试理解和学习。回到节目组安排的宿舍(由于班级不同,训练时间错开,他们很少碰面),当舍友们累得倒头就睡或忙着护肤、补充后采时,零却靠在床头,眼中微光闪烁——他正在内部回放白天记录下的所有舞蹈教学影像。
【动作分解开始……】
【节点1:手臂摆动轨迹,角度偏差修正±1。5度。】
【节点2:腰部扭转幅度,核心肌群发力模式模拟。】
【节点3:跳跃落地缓冲,右膝受力优化方案计算中,规避旧伤痛点……】
【整体连贯性模拟:尝试注入“律动”变量,定义为非匀速周期性运动,加入随机微扰动以模拟人类肌肉记忆的不完美……】
他像一台超级计算机,反复解析、优化每一个动作。没有情感,就用绝对的精准和逻辑来弥补。第二天训练,当其他F班学员还在为记不住动作而苦恼时,零已经能一丝不差地复刻出所有动作,虽然依旧僵硬,但那种精确到毫厘的“标准”,反而呈现出一种奇特的、近乎未来科技的机械美感。
声乐练习同样如此。声乐老师强调“气息”、“情感”。零的提问依旧是:“老师,您所说的‘气息下沉’,横膈膜的具体运动轨迹和气压变化值是多少?‘诉说感’是否对应特定的泛音列强度分布?”
声乐老师差点吐血,但也不得不承认,零的音准和气息控制,在纯技术层面,已经达到了专业级别,只是……不像人在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