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好人好梦
1.死佛像·活菩萨
有个故事说:一个非常虔诚的居士遭遇困难,去附近的寺院中跪求观音菩萨,希望观音能保佑他逢凶化吉,财源广进。正拜着,居士突然发现身边不知何时冒出一人,扑倒在佛像前就拜,而这个人的模样,像极了供台上的观音菩萨。
居士忍不住问道:“您怎么和上面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啊?”那人答:“我就是观音。”
居士听了,高兴极了:“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赶紧普度一下众生吧!我遇到大难题了!”
谁知观音却说:“佛门广大,只度有缘人。”
居士说:“我在这儿拜你,你又显灵了,这还不是缘分吗?”
观音又说:“是缘分又如何?你没看到我也在拜佛吗?我也有难事啊!”说罢,消失不见,留下居士一个人在那里发呆。
这个故事带有很强的寓言色彩,其内在含义,无非“求人不如求己”,这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有涉及,不是我们这节的重点。我们这一节的重点是——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崇尚观音,其程度甚至超过了佛祖释迦牟尼?
这还要从“观音”的由来说起。观音,在梵文中写作Avalokite·vara,译为中文应该是“观世音”,是“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的简称。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不叫“观世音”,而叫“观音”呢?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流行避讳帝王的名字,“观音”避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这么说来,即使是观音,遇到封建帝王,也只有被压迫的份儿。而这也从侧面说明,宗教中所传那些所谓“法力无边”之类是多么的不靠谱,要不然,直接显个形,不吓死他个皇帝老儿!
当然,这反过来也有助于我们认同,信佛也好,信观音也好,还是信仰其精神,不能迷信。
那么,“观世音”三字又作何解释呢?有人说,这就是“慈悲”的意思。这么说并无不可,不过据佛经中认为,观世音者,主要是因为观音菩萨发下了一个大愿,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个大愿是针对佛家“只度有缘人”的说法而发的,简单说来,就是佛祖及除观音之外的佛教诸神,只救度那些相信佛学理论的人,那些不接受、不想听佛法指导的人,自然就度不了了。这么说来,这种理念也没什么不好,至少没有佛祖什么责任。这就好比一个人得了重病,有人要救治他,给他找来了上等的良药,但他偏偏不肯吃,谁也没有办法。可以说,这里所谓的“缘分”主要是一种认同感。
可是观音不认同这一点,她认为,没有缘分也是一种缘分,没有缘分的人,无缘无故的人,不认同我的人,我也要爱他、度他,盼他活得快乐。这主要是针对“无缘大慈”而言。而“同体大悲”一句,就是说观音认为,我和他虽然非亲非故,但见到他苦,我自己也苦,见到他痛,我自己也痛。苦在他身,犹在我心;伤在他身,痛在我心。不管有缘无缘,我都要超度他脱离苦海。所以,这种境界已经超越了佛家的“慈悲”,是大慈悲,无上慈悲,所以人们说起观音,总是称“大慈大悲观世音”。而且,观音度人的办法非常简单:无论你身处何时何地,只要你遇到了苦难,只要专心念一句“大慈大悲观世音”,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同时予以救济,所以叫“观世音”——即菩萨随时随地都在观照着世上的每个人。
换言之,观音比佛更悲悯。这或许也正是民间很多人只拜观音不拜佛、并把那些大善人称为“活菩萨”的原因所在。为什么不直接叫“菩萨”呢?因为对于不信佛的人来说,“活菩萨”更实用。
当今社会,一方面,“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另一方面,“丛林法则”等西方观念以各种方式侵蚀全球,造成一系列的人为祸难,不管大家信不信佛,如果能以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为指引,但行好事,莫问其他,绝对称得上人类之福。下面来看一个古代版的活菩萨。
南北朝时的李士谦,家里十分富有,但他自己处处节俭,而把救济别人作为自己的义务。在家乡,如果有人办不起丧事,他总是及时赶到,尽力相助。有兄弟俩因财产分配不均,相互争吵、诉讼,李士谦知道后,便拿出自己的钱财,补给那个分得少的人,使他与分得多的人相等。兄弟俩都惭愧不已,转而相互推让,最后还都成了很有修养的人。别家的牛跑到他家的农田里吃庄稼,他不责备主人,也不驱赶牲口,只是将牛牵到阴凉处,割草饲喂,照顾之周胜过牛的主人。看到有人偷割他的庄稼,他总是默默走开,有意回避。他家的仆人曾抓住过一个偷他家粮食的人,李士谦知道后,反而安慰小偷说:“你这样做,都是因为家里太贫困,不应该受到指责。”马上叫仆人放了他。有一年,逢着天灾,李士谦将几千石粮食借给乡邻,约好了秋后还债。没想到当年秋天再次减产,借粮的人因为还不上债,就到李家道歉。李士谦见了赶紧说:“我的余粮本来就是用来接济大家的,我当初借给大家绝不是为了利息。”说完他把借粮的人都找来,当着大家的面把借据全都烧毁了。乡邻们非常感动,恰好次年赶上了丰收年,大家争先恐后地到李士谦家还债,但李士谦一份也没收,全都拒绝了。又过了几年,家乡闹饥荒,李士谦竭尽所有,开设粥厂,救活了不少百姓。灾荒度过后,李士谦又拿出粮种给大家,让大家赶紧补种,百姓们都感动地痛哭流涕。有人称赞李士谦说:“你真是个活菩萨,你的这些善行,为你积了很多阴德。”李士谦却说:“阴德是什么?阴德就像自己的耳鸣一样,只有自己知道。别人都知道的,就不叫阴德了。如今我做的一切,家人都知道,百姓也都知道,还谈什么阴德不阴德?”66岁那年,李士谦病逝于家中,当地百姓听到后,无不痛哭流涕。参加送葬的,有一万多人,很多人都哭着说:“天啊,你为什么不让我们去死,而让李菩萨去死啊!”
最后要说的是,我们这一节的标题——死佛像,活菩萨——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处理,并不是绝对的说法,从哪方面都不是。这并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一些盲目卫道者的攻击,而是说,佛祖也好,观音也好,尽管不可能像佛经中宣称的那样,总是能在第一时间救度我们,但他们的精神是不死的。具体到现实生活中的佛像,也没必要像过去某些年代那样,胡乱打砸,只要人们有一丝向善之心,就值得钦敬。而佛像甚至包括一些有迷信色彩的佛教故事,在佛教向人群中广泛传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应像做文章一样,人为地区分佛与观音的境界高低,上面的小文,包括整本书,都只是笔者兴之所至,一家之言,说对了,那是彼此有缘,说不对,也希望不要对号入座,上纲上线。有那份精力,请把它放在我们的关注点上——尽量做个活菩萨,度己又度人。
2.好人必有好报
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他处处行善,严格要求自己,却没得到什么好报,穷困潦倒,无志难伸。而他的邻居,头顶流脓,脚底长疮,无恶不作,坏透了,却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在社会上也挺有“地位”。这个人很不理解,便跑到一间寺庙找那里的禅师解惑:为什么我这好人没得好报,恶人没得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