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究竟是苦还是甜呢?如果仅仅站在佛家的立场上,那么人生毫无疑问是苦的。说到苦,佛家有很多相关说法。
首先,佛家认为,我们所在的大千世界叫做“婆娑世界”,“娑婆”是梵文音译,翻译成中文是“堪忍”的意思。“堪忍世界”,顾名思义就是说这个世界充满烦恼痛苦,但这些烦恼痛苦又都是我们可以忍受的,因此叫“堪忍”。而佛祖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即使人们一直都是这么堪忍的,他也不忍心让人们继续忍受下去,所以才降生人世,救度众生。
那么,我们这个世界又有多少苦呢?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离别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关于生老病死,无须解释;求不得,也很简单,想得而得不到;怨憎会,说简单点,就是你特别不喜欢某人,甚至相当讨厌他,但偏偏你又躲不开他,每天看到他就生气,这人生能不苦吗?而爱别离,恰恰与怨憎会相反。你喜欢一个人,特别想和他在一起,三生三世都不腻,可命运偏偏要让你们分离,天各一边,甚至生离死别,想想都痛苦。至于五阴炽盛苦,则是对前述七苦的总结,大意是说,前述“七苦”,都是由于“五阴”即目、耳、舌、鼻、身五种感觉器官滋生的五种欲望所致,具体说来是目好美色、耳好美音、舌好美食、鼻好美味、身好美物,由于这五种欲望永远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满足,因此要想摆脱这些苦,唯一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而消灭欲望,就意味着吃苦,佛家常说的“吃苦就是了苦”,就是这么来的。
关于这些教义性的东西,我们大可不必完全认同,不过,我们都知道一点,那就是,不管吃苦能不能了苦,人生都免不了吃苦。
然而众所周知,人类以及所有生物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避苦就甜。都说人生有五味,酸甜苦辣咸,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就是没有听说过哪里喜欢吃苦。非但不喜欢,人们还对吃苦特别反感。为这,还有人专门编了个脑筋急转弯——人们最不喜欢吃的东西是什么?——苦。
我们不是佛教徒,不承认人生只有苦、没有甜,可还是那句话,但凡清醒的人都得承认,苦这玩意,就如同人生的伴娘,与生俱来。但由于人类不喜欢它,就算再少、再小,也总是嫌多,显得“苦大仇深”。
不喜欢苦,却逃不开苦,这本身就是人生的苦之一。人类不是没有努力过,很多苦味浓烈的药物,外面都被包上了一层糖衣,然而,糖衣之中不还是苦吗?舌头或许不苦了,但心里不更苦吗?舌头逃避的苦,必然要由它的兄弟器官来承担。同理,世间那些怕吃苦的人,若许也能逃避一些苦,但却往往因此吃更多的苦,吃一辈子苦。
所以,逃避苦是很划不来的一件事情。而佛家则认为,“吃苦就是吃补”,所以,世上总有些明智之人,能勇敢地面对苦,甚至敢于自己找苦吃。
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会找苦吃的大明星。想当年,为雪洗战败之辱,他放着锦榻不睡睡柴禾堆,放着美味不吃吃糙米饭,还专门命人找了个猪苦胆,挂在居室中,每次吃饭、睡觉前都要舔上一舔,舔完后还大声问自己:“勾践,你忘记了战败的耻辱了吗?”然后又像模像样地回答:“没有,我没有忘记!”就这样,经过长期的发愤图强,吃苦受罪,他终于打败了吴国,但是之后,他就再也不睡柴草、吃糙米、尝苦胆了。因为在他看来,吃苦是为了享乐,如果吃苦换不回享乐,那还吃苦干什么?
这种理念一点儿也不高明,不过在群众中却很有市场。古语有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谓人上人,简单来说就是出人头地的成功人士,这类人士自然是不必再吃苦的。如果有人成功了还在受苦,那绝不是作贱自己,而是为了更大的成功。
那么,什么理念才称得上高明呢?
很简单,以苦为乐。能够从一般人认为的苦中品出甜来,那不仅需要努力,还需要境界。可以说,如果你能从苦中品出甜来,你便懂得了生活。
但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吗?还不是。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提及过,佛家不等于禅,两者最明显的差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往往只强调吃苦,甚至到了自我折磨、为吃苦而吃苦的程度。而后者虽然也强调吃苦,强调“吃苦就是吃补”,可同时也指出,补得太厉害了也不行。
说简单点,那就是说人既要学会吃苦头,也要学会尝甜头。有这样一个禅宗小故事:
有个青年总觉得自己不幸福,他辗转找到一位禅师,请禅师指点迷津。
禅师想了想,让身旁的小和尚端来一盘葡萄,故意用手掌压碎了一些,然后问他:“这盘葡萄有的好,有的不好,如果让你吃的话,你是先挑好的吃,还是先挑坏的吃?”
“当然先挑坏的吃。”那人毫不犹豫地回答。
“为什么?”
那人回答:“‘苦尽甘来’嘛!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会让人觉得更满足。而且每次都吃最坏的葡萄,剩下的葡萄只会越来越好。不是吗?”
禅师微微一笑,说道:“问题的关键恰恰在这里——就人生来说,‘先苦后甜’本没有错。但是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能太机械。就拿吃葡萄来说,如果先从坏的开始吃,那么你下次吃到的都比现在吃到的要好。反过来说,你每次吃到的葡萄却都是最坏的一个。也就是说,如果从最好的葡萄开始吃,你每次就能吃到最好的一个。人生也是如此,必须吃苦的时候,我们应该提倡吃苦。但当苦与乐都存在,可以供你选择的时候,你又何必舍乐而求苦,一味地规避甘甜呢?”
事实上,佛祖在顿悟前,也曾效仿苦行僧,为吃苦而吃苦,希望通过使自己的肉体受苦,找到人生的真谛,结果有一次,把自己给饿昏了,被救醒之后,他二话没说,就大吃大喝起来,让一些追随者非常失望。但我们知道,最终,不再坚持禁食苦修的佛祖在菩提树下坐了七天,领悟到了佛法。
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以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得不吃苦的历史影响,在中国,人们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普遍认为,吃苦乃正常现象,是美德,是补药;否则就是享乐主义,就会堕落,就是放纵,就不好,等等。其实,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吃苦,那种并非因为生活所迫却一味吃苦的生活,既没意思,也没意义。人生是苦乐交织的年华,既然有苦亦有甘,那我们就应该做一个既吃得了苦头、也尝得了甜头的人,千万不要偏执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