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一花一世界
1.滴水藏海
禅宗史上有一个“滴水成禅”的典故:
仪山禅师有个弟子,经常侍奉禅师的生活起居。有一天,仪山禅师洗澡时,觉得水太烫,就呼喊弟子提些冷水来,那个弟子奉命提了一桶冷水来,将热水调温后,顺手便把剩下的水倒在了地上。
仪山禅师立即不悦道:“桶里还有那么多水,你怎么能轻易把它倒掉?你知不知道,就算是一滴水,如果给一个饥渴的人,他也能解渴;给草木花卉,它们也能滋长。一滴水蕴含着天地无限的生机,你如此不懂爱惜福报,怎么能和诸佛接心,与祖师相应?”
一席话说得这个弟子汗流浃背,但也因此若有所悟,于是他将自己的法名改为“滴水”,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滴水和尚”。据说,滴水和尚上堂说法时,从不谈玄妙的佛理禅机,只是让人珍惜滴水,爱惜细微。有人请教他佛法,他的回答也总是“滴水”二字。
如果你以为这个故事只是教我们学会珍惜水,那就流于表面了,尽管它也确实提到了要珍惜水,尽管水也很重要,但这里不是节水课堂,而是顿悟课。
滴水禅师从滴水中悟到了什么呢?我们又能从中悟到些什么呢?
首先,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小中见大,大中见小。滴水虽小,但可以形成大江大海;大海虽广,但何尝不可视为一大滴水。滴水与大海,本质上是相通的。大与小,都是相对而言的。一碗水小不小?但对蚂蚁来说可能就是灭顶之灾;洞庭湖大不大?但蓝鲸生活在里面还嫌太窄。一滴水小不小?但人类往外太空发射了那么多探测仪器,却始终没能发现一滴水的踪迹。假使能够发现一滴水,对科学界来说也是最重大的发现,因为它后面直接联系着生命!
现代人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按照佛家的说法,则是一花一世界,一沙一乾坤。即佛家认为,我们的宇宙中含有三千个大千世界,同样,微尘中也含有三千大千世界。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只是一个比喻,用现代话说,那就是宇宙中有无数个太阳系。这在我们的想象之中,是多么的大啊,只能用无穷无尽来形容;可同时,一颗微尘也有无数个宇宙,它又是多么的小啊!换言之,宇宙就像一颗微尘,一颗微尘则包含整个宇宙——我们或许不必太认可这种理论,但是我们都知道,即使是一粒肉眼看不到的微尘,它也可以细分到无限小,分子、原子,现在都到夸克级别了。有没有比夸克更小的单位呢?其实理论上还是可以更小的。反过来想,宇宙有多大呢?宇宙之外还有没有宇宙呢?理论上也是有的。人,如果能时时想想宇宙,看看微尘,再结合自己有限的生命,多半都能悟到点什么。
其次,它告诉我们要注重细节。俗话说得好,“战略决定方向,细节决定成败。”西方人甚至说,“细节里面有魔鬼。”其实,细节里面不仅有魔鬼,还有佛祖呢!看完下面的小故事你就能明白:
佛经中说,有一天,玉皇大帝去参拜如来佛祖,佛祖一高兴,就把玉帝变成了自己的样子,结果菩萨、罗汉、金刚及众弟子来问礼时,见到大殿上坐着两个佛祖,由于不知哪个是真佛祖,当下不知如何是好。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连尊者,赶紧施展神通,他先是高飞至三十三层天上,然后又远飞至恒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佛的法身大于玉帝,理论上从高处、远处即可分清——然而他飞上飞下,依旧分不清哪个是真佛。等他急急忙忙飞回来,另一弟子舍利弗说:“何必飞来飞去?大家请看座上两位有没有细微的差别?我想眼晴不乱翻的那个就是佛祖。”是啊!佛祖宝相庄严,怎么可能没事乱眨眼睛呢?其他弟子这才分出了真假佛祖,齐向佛祖问礼。佛祖对他们说:“神通不如智慧,目连粗心,不如舍利佛细心。”
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的例子。明末清初,皇太极俘获了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如获至宝,百般劝降,洪承畴却决心以死殉国,誓死不降,骂不绝口。皇太极改派自己的王牌谋臣范文程出马,范文程只字不提劝降,只是顺着洪承畴天南海北、说古道今,从中察言观色。正说着话,房梁上落下一小撮灰尘,刚好落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见了,赶紧用手把灰尘拂去。换作是普通人,根本不会理会这个下意识动作,但范文程却瞧在眼里,记在心上。回到宫中,他很有把握地对皇太极说:“洪承畴绝不会死,刚才有一撮灰尘落在他的衣服上,他立即就用手拂去了,一个对衣服尚且如此爱惜的人,难道会不爱惜自己的生命?”皇太极欣喜万分,接着在范文程的授意下,亲自去看洪承畴,见洪承畴穿得不多,还当场脱下自己的貂裘披在洪承畴身上,洪承畴大为感动,当即伏地称臣。
再次,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古人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世人口中所谓的大事业,其实也是一件件小事构成的。所谓的大人物,一生中也并非总是惊天动地。只是由于他们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所做的事情才会显得重要些。若以平常心看待之,其本质也没什么不同。
大人物之为大人物,并不在于其干什么,而在于其能不能干好。常言道,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就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大事。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小,而只是大多数人缺乏把它做大的智慧而已。人们口中所谓的小事,不外乎那些所谓的“没出息的事”、“没前途的事”、“谁都能干的事”、“受苦受累的事”,等等,自己不愿意做不说,还动不动就说自己“怀才不遇”、世上“没有伯乐”,等等。其实真正的千里马未必需要大草原。对一些脚力并不强健的人来说,给他个大草原,他还可能迷失方向。只有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才有可能把小事做大,把大事做好,做圆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告诉我们,世上最高深的学问和道理,就蕴含在我们身边不起眼的小事中。世人之所以不能发现,视若无睹,一来在于缺少悟性,二来在于遇不到仪山那样的好师父,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受自身心理方面的影响。只有产生了这样的思想认同,才会有接下来的对身边小事的观察与领悟。导师总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有句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仙人指路,仙人指路不如一朝顿悟……”这个世界上没有救世主,你就是自己最好的导师。
2.芥子须弥
芥子须弥,也就是芥菜子和须弥山。在农村生活过的朋友大都见过芥菜子,非常小,比小米还小得多,可能是植物中最小的种子。而须弥山,是古印度传说中的巨大高山,又称“妙高山”、“万山之王”,高达八万四千由旬,而且还有八万四千由旬淹没于水下。由旬是什么呢?它是古印度长度单位,一由旬相当于一只公牛走一天的距离,大约今天的十几公里到二十公里的样子。如此计算下来,须弥山可比我们知道的珠穆朗玛峰高多了。在这里,我们不必计较世界上到底有没有这么高的一座须弥山,只须认同,须弥山非常高大就行。
那么,佛家为什么要把这这么微小的芥菜子和那么巨大的须弥山放在一起呢?先来看两个有关的公案:
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