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江州刺史李渤,爱好佛法,非常虔诚,但有好多地方弄不懂。有一天,他专程找到一位法名“智常”的禅师,请教:“佛经上说,‘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笑着反问道:“别人都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
李渤一听,马上得意洋洋地说:“那是当然!我岂止读书万卷?是比万卷还要多得多……”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智常禅师截住他的话头,又问。
李渤抬手指指脑袋,说:“都在这里头了!”
智常禅师故作不解,说:“真奇怪,我看你的脑袋也不过一个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在骗人吗?”
李渤听后,当下无语,心中霍然。
其二:
有人问龙济禅师:“古人说,须弥山容纳芥菜子,又说芥菜子也容纳须弥山,请问什么是须弥山?”
龙济禅师答:“穿破你的心。”
那人又问:“那什么是芥菜子?”
龙济禅师又答:“塞住你的眼。”
那人再问:“它们究竟如何相互容纳呢?”
龙济禅师见他这么不开窍,只好说:“你把芥菜子和须弥山拿来吧,我演示给你看!”
第一个故事中的智常禅师,看起来,并没有真正的解决李渤的问题,因为李渤问的是芥菜子和须弥山,而他说的则是脑袋和书籍,是打了个马虎眼。然而这也怪不得智常禅师,因为正如第二个故事中的龙济禅师所说——你把芥菜子和须弥山拿来吧——芥菜子倒还能拿来,须弥山怎么拿来?它根本就是一种传说。所以,智常禅师只能从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熟悉的事物入手,解释其中的道理:须弥山与芥菜子相互容纳,正如书籍与大脑相互容纳。关于大脑容纳书籍,这无须解释,博闻强记的头脑,何止藏万卷书呢?整个宇宙间的知识都装得下。书籍容纳大脑,也不难理解:哪本书最初还不都是作者大脑中的知识呢?
人称“美国孔子”的大学者爱默生曾经打过一个更容易理解的比方,他说:“一千座森林的最初形态,不过一颗橡树种子。”换言之,一颗橡树种子里面包含了一千座森林。当然这是一种文学上的说法,但我们都知道,春天种下一粒种子,秋天收获的果实往往超出其本身数十倍,上百倍。很多树木的幼苗都不过尺把高,但几十年时间,它却能拔地参天,体积增加何止千万倍?
然而上述内容,都还没点出问题的内核。第二个故事中龙济禅师的话,才是问题的终极答案,即“穿破你的心”、“塞住你的眼”,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不妨把它说成现代话,那就是“打开你的心”、“闭上你的眼”,不要执着于事物外在的表象,如体积、形状、颜色等,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透过本质悟本真,要透过本真思本源……说简单点,就是要有开放性的思想,能够在大至须弥山小至芥菜子的万事万物中自由往来,毫无挂碍。
说白了,这解决的还是心的问题。其实,农村人形容一个人心眼小的时候,往往就会说他“心眼比芥菜子还小”,但“芥子纳须弥”的内涵并不仅限于此,它真正的用意是为说明佛家“大小不二,大小无碍”的观念,旨在让人超越现象乃至现实,关注事物的内在规律及自己的内心。心若能容,须弥山不算大;心不能通,一粒小小的芥子,也会成为人生的拦路虎。
说到底,“芥子纳须弥”不过是种比方。芥子,其实就是我们的心。不过有人若许会问,佛祖他为什么非得要用芥子做比喻呢?他为什么不用油菜子、白菜子或者其他的什么种子?它们也很小啊?有人会说,这可能是妙手偶得吧,其实不然,在佛学中,芥子绝不是一种普通的蔬菜种子,而是一种“瑞物”。所谓瑞物,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神圣之物”。事实上,藏传佛教到现在还经常用焚烧芥子的方法来驱魔、辟邪,一些迷信人士也往往认为芥子是驱邪圣物,用来打鬼驱邪,立竿见影。这些自然不必深信。不过我们要追问一句:佛教或者说大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呢?中医大概可以给出一些侧面解释,即很多中医药典籍都说,“芥子,性辛坚,去一切邪恶疰气,具降伏之德用”等,人们看中的、借用的,可能正是其“降伏之德用”吧。
另外,芥子之小,恰如世上的小小草民、草根,不是有句话叫“一芥草民”吗?尤其是在古代,古中国也好,古印度也罢,尽管往往把“爱民如子”一类的话挂在嘴边,但实质上,在大多统治者眼中,老百姓别说连芥子都不如,甚至连尘土都不如。百姓,只为衬托他们而存在。小民的生死、草民的悲观,往往只用一句“杀人盈城”、“斩万人”、“人相食”等等来代替。但是,小民从来不可轻,恰如虽小却辛辣的芥子,谁若是忽略它,芥子一定让他泪流满面。反之,谁若是重视它,芥子也一定会给他一个超出他想象的巨大回报。小小的芥子,浓缩的是人生的至理,满是生活的味道。
最后,说说佛学中的“芥子劫”。前面讲过,“劫”是佛教的时间单位,但劫并不是一定的,而是有着很多种说法。如芥子劫,说的是有一座城,方圆四十里,里面什么都没有,只有堆得满满当当的芥子,而一个芥子劫的时间长度,就等于让一个人每一百年去城里一次,拿走一粒芥子,直到拿完城中所有的芥子。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拂石劫,即有一块磐石,方圆四十里,让一个人每五百年去一次,用衣袖往磐石上一甩,这样理论上会将磐石表面抹掉一丁点儿,如此坚持,直到把磐石被抹得不剩一尘,所须耗费的时间就是一拂石劫……你不得不佩服佛教的想象力,但我们更需注意其中的佛理,那就是佛家用这些时间单位来表示岁月无穷,而人生如朝露,近似于无,怎能不加倍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