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时刻生活在恐惧中,这种对死的恐惧让他感到一种巨大的精神压力。集中营里,每天都有因此而发疯的人。内森堡知道,如果自己不控制好自己的精神,他也难以逃脱精神失常的厄运。
有一次,内森堡随着长长的队伍到集中营的工地上去劳动。一路上,他产生一种幻觉,晚上能不能活着回来?是否能吃上晚餐?他的鞋带断了,能不能找到一根新的?这些幻觉让他感到厌倦和不安。于是,他强迫自己不想那些倒霉的事,而是刻意幻想自己是在前去演讲的路上。他来到了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中,他精神饱满地在发表演讲。
他的脸上慢慢浮现出了笑容。内森堡知道,这是久违的笑容。当他知道自己也会笑的时候,他也就知道了,他不会死在集中营里,他会活着走出去。当从集中营中被释放出来时,内森堡显得精神很好。他的朋友不相信,一个人可以在魔窟里保持年轻。
微笑是一种心灵魔力的外在表现,这种魔力不仅能够给日渐枯萎的生命注入新的甘露,也会使你的人生开出幸福的花朵。
微笑永远胜于美貌,微笑是一种美德,它让人拥有不可多得的魅力。
在学校里,有一个长得很丑的女孩,学校的人常常讥笑她,甚至给她取了一个封号:“丑八怪”。
每当别人这样叫她时,她都气得要命,有时甚至气得大哭起来。
有一天当她又因为别人的取笑在那里痛哭时,有一位慈祥的老工友经过,问明她难过的原因后,老工友告诉她变漂亮的秘方:
第一,脸上常常挂着笑容,碰到同学就亲切地打招呼。
第二,绝不自怨自艾,不再去管自己的长相如何。
第三,乐于帮助人,用一颗善良的心去服务别人。
老工友告诉她只要切实遵守这些秘诀,三个月后她一定会变成全校最美丽的姑娘。
于是这女孩听了老工友的话,全心全力地去实践这些秘诀。没有多久,她果然成为全校同学最欢迎,最有人缘,最乐于相处的人了!
微笑是在逆境中通向快乐幸福的梯子。
我在大学期间认识一位旧书摊主。因自己生**书,除去书店买新书,更多地去买旧书,经济又实惠。摊主是位五十开外的中年男人,头发已有点白了,虽然他看上去满脸疲倦,但他脸上却始终挂着一种温暖而平和的微笑。他的生意也不都是很好,但他脸上的微笑从没因此收敛片刻,依然笑对着每一位从他书摊前经过的人,犹如一道令人心动的风景。
时间长了,我便与他混得很熟。后来从他口中得知,他原来在这座城市里一家有名的企业上班,不巧的是他下岗了,更不幸的是妻子又遭车祸,至今仍躺在**,本是小康的生活已跌入贫困的深渊。再加上一个读高三的女儿也正是花钱的时候。没办法,只好出来弄点旧书卖,成本不高,周期短,能赚多少算多少,只求能把这个家支撑下去。他还讲了自己生活中其他一些颇使人心忧的事。令我吃惊的是,当他讲述那些常人也许无法承受的不幸时,脸上仍带着淡淡的笑容。
一天在他摊位上翻阅旧书时,突然下起雨来。他对我说:“小伙子,能不能帮我把书收起来?”我爽快地答应了。随后,我心里一动,萌发了去他家看看的念头,便对他说了自己的想法,他微笑着说:“欢迎,欢迎。”
他家很狭窄。他说他本来有套宽敞的住房,但为了妻子的医药费而换给了别人。刚一进门,我就被他妻子的一张笑脸所感动。她坐在沙发上,从她身上可看出受伤的痕迹。他妻子的微笑正如他示人的微笑一样温暖而和平。从这张笑脸上根本找不到那种重伤在身、贫困交加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厌世、焦躁、淡漠与敌视的神情。那张脸虽清瘦苍白,但洋溢出的微笑却如花般灿烂、鲜丽,使整个房间弥漫着一种怡人的温馨。他们好像完全不顾忌我这个外人在旁,他坐在妻子身旁,微笑着问她好点没有,她妻子也微笑着抚摸着他的脸,问他累不累,那情景让人羡慕而感动。此时,她的女儿放学回来了,她身上散发着一种青春活力,脸上的微笑一如她的父母。我在那份温暖和美丽的微笑中还读出一种自强与希望。
我明白他们一家人为什么在接踵而至的不幸中,仍能示人以如花般的微笑,更深深感受到那种蕴含在微笑后面坚实的、无可比拟的力量——那是一种对生活巨大的热忱和信心,一种高格调的真诚与豁达,一种直面人生的成熟与智慧。我想,这才是支撑起一个幸福家庭的基石啊。只要具备了这种淡然如云微笑如花的人生态度,那么,任何困境、不幸和压力都能被锤炼成通向平安幸福的阶梯。
从另外的角度去看烦恼
很多事情,你站在不同的角度,便会有不同的看法。与其愁苦自怨,倒不如换个角度,转变一下心情。正面的思想带来积极的效果,负面的思想带来消极的效果,你选择哪一种呢?
事情的“好”与“坏”多数情况下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角度,背对阳光看到的只能是你的影子。
中国有一位著名的国画画家俞仲林擅长画牡丹。有一次某人慕名买了一幅他亲手所绘的牡丹,回去以后,很高兴地挂在客厅。
此人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大呼不吉利,因为这朵花没有画完全,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角,岂不是“富贵不全”吗?
此人一看也大为吃惊,认为牡丹缺了一边总是不妥,拿回去预备请俞仲林重画一幅。俞氏听了他的理由,灵机一动,告诉这个买主,牡丹代表富贵,所以缺了一边,不就是“富贵无边”吗?
那人听了俞氏的解释,高高兴兴地捧着画回去了。
同样一件事情,但因角度不同、看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让我们凡事多往好处想,以致少生烦恼、苦闷,而多有喜乐、平安。两人同时望向窗外:一人看到星星;一人看到污泥。
即使是在同样的境遇,同样的环境中成长的人,有人幸福,有人则不幸。为什么?
所谓幸与不幸,其实都是人的看法而已。你觉得他很可怜,可是他本人却觉得很幸福也说不一定。
总之,幸与不幸其实只是想法上的问题。一般说来,感到幸福的人,通常都以一种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事物。相对的,感到不幸的人通常都抱着悲观的态度。
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没办法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呢?只要你把想法稍微转换一下,人生就会是一片海阔天空。有些人是因为有心理障碍,譬如说,年轻就秃了头,所以不喜欢到人前去。结果他们就会变得毫无干劲,到头来凡事都往坏的方面想。
想要改善这种情况,首先你必须让自己知道,别人并没有像你所想像的一样在意。对于你的秃顶,也许刚开始他们会觉得有些惊讶,可是不久之后他们就不会再特别地去注意它了。如果你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这一点,那么想要改变自己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一位心理医生曾遇到这样一件事。他接待了一位患者,这是一名建筑工人,干这一行许多年,为曼哈顿的摩天大楼出了不少力。
但是,他却没有任何成就感,相反,他恨自己,有时甚至想从建筑工地的高楼上跳下去一死了之。
为了帮助他,医生询问他过去的生活。
他说,他这一生总有摆脱不了的烦恼。小时候上学,老师说他傻,说他就是块傻料。他忘不了那句话,从那以后,他一直恨自己。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好几门功课不及格,最后终于逃学了。从此,他认为自己就是失败者。
确切地说,这是矛盾的,因为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在建筑业萧条的时候当上了建筑工人,而且干了好长一段时间。他当过士兵,打过仗,后来结了婚,现在有五个孩子。他的长女在读大学,曾向他介绍过这位医生写的书。他因此来找这位医生,希望能得到帮助。
“你应该这样对待自己,”医生说,“你失败过,你为什么就不能有失败呢?每个人都会有失败,但你应该看到成功。摆脱过去,看一看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这些年来,你工作稳定。你已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也结了婚,有了五个孩子。五个孩子快长大成人了。女儿又上了大学,你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支持他们,看到他们成长,你想这不是成功又是什么?”
他脸上掠过一丝微笑,“我从来没那么想过。”他说。
“别再依依不舍这些失败了。”这位医生说,“你已经成功了,想想这些成功吧。这样,你就会知道什么叫享受,你就会笑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