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道台一听,还以为自己耳朵出了毛病听错了,怕王有龄是想拿一把,不愿帮忙,赶紧指天发誓地声明自己确是一片诚心。
两人推辞半天,周道台无奈只得应允了。于是王有龄先到巡抚衙门,对黄巡抚说自己的朋友胡雪岩愿借贷给浙江购船,事情可托付周道台去办。
那黄宗汉一听又有油水可捞,当即应允。周道台见王有龄做事如此厚道大方,自惭形秽。办完购船事宜后,便亲自到王府负荆请罪,两人遂成莫逆之交。王有龄的仕途呈现出一片光明。
化敌为友,这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因为绝大部分的人看到敌人,都会有灭之而后快的冲动。若环境不允许或者没有能力消灭对方,至少也会保持一种冷淡的态度,或者说让对方不舒服的讥讽语言,可见,化敌为友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然而就是因为难,所以,人的成就才有高有下、有大有小,也就是说,能化敌为友的人,他的成就往往比不能化敌为友的人更高、更大。
化敌为友的人是站在长远的利益上考虑的人,这样做除了能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对方对你的敌意外,同时也可以避免恶化你和对方的敌意。如果能够这样做,无论是经商还是为人处世方面,你都会收获很多。
做生意,既要有远大的眼光,又要有锐利的目光。有远大的眼光,才能从长远和大局考虑问题,而不是鼠目寸光,或步人后尘;有锐利的目光,才能审时度势,准确地把握市场方向,将天时、地利、人和汇于一身,生意无所不成。
——胡雪岩
市场变幻莫测,但总有其特定的规律。致富要有长远眼光。着眼于眼前的利益,就会被一些现象所迷惑或者捆住手脚,弄不好还会屡栽跟头;别人成功了,跟着效仿,结果步人后尘,即使有所收获,也只得些残羹剩饭;得了好的信息和项目,总是瞻前顾后,举棋不定,极好机遇便会与你拜拜……目光短浅,束缚了自己的思想,换来的是顾此失彼,一事无成。
世间百事,变化太快、太复杂。商场也是如此,变幻莫测。基于此种背景,要想立足于商场,大展宏图,则必须要有判断局势的远准眼光。在眼光的远准这一点上,胡雪岩做得很到位。
王有龄恰好调任湖州知府,而湖州又是蚕丝的主要产地。这一切好像安排好了一般,一环扣一环地发生了,使胡雪岩这个完全不懂蚕丝生意的人也顺利地涉足其中,进而又销起“洋庄”,做起了蚕丝“外贸”。这一个个“巧合”实在是胡雪岩的“运气”。可如果在这一个个“运气”面前,胡雪岩没有一眼就看出蚕丝生意大有可为的眼光,或者看到了却不懂得如何利用眼前的有利条件,结果又会怎样呢?再如,如果胡雪岩没有那种当机立断说干就干的胆识和气魄,或者虽然知道要干但却没有合理调配人力、资金的能力,不知道怎么去干,结果又会怎样呢?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有些人的实力要高于胡雪岩,比如,信和钱庄的张胖子,与胡雪岩同行于杭州、上海,甚至比胡雪岩更熟悉江浙一带的蚕丝经营。而且当时的信和还是杭州城里最大的钱庄之一,资本比胡雪岩要雄厚得多。但他就是没有想到去做这一个注定能发大财的生意。再如,胡雪岩经营蚕丝生意,无论是在历史的长短、经验的丰富,还是在实力的雄厚方面,都不如作为丝商巨头的庞二。但胡雪岩一上手就想到联合同业控制市场,操纵价格,在销“洋庄”的生意中迫使洋人就范,而庞二做了那么长时间的生丝“洋庄”却没有想到如此去做。
试看,张胖子、庞二都没有想到去做的事情,而胡雪岩却想到了,并且毫不犹豫地做了。这不得不归功于胡雪岩的眼光。如此看来,胡雪岩想不发财都不可能了。
商场如战场。一个没有独到眼光的人,是根本无法有所作为的。眼光绝非只是虚无飘渺的第六感觉,而是在长期积累的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中习得的,并伴以智慧和勇气。
眼光就是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用于做生意,就是能否看准企业发展方向和对经营落脚点的认识能力。眼光对生意发展的成败和快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仅如此,商场还是一个流通金钱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没有长远眼光、愚钝的人,金钱在他面前一晃就过去了;相反,拥有长远眼光、机智的人,金钱在他面前走也走不掉。
因此,对于商人来说,要赚大钱,需要的是眼光,是长远而敏锐的眼光。这样的商人,就好像戴上了望远镜,肯定比他人看得远、看得清。他们几乎随时随地都要运用自己的眼光,去找准公司发展的方向,寻觅经营的落脚点。商场有时像一场巨大而华丽的赌局,在这场赌局中,有人气定神闲,有人气急败坏。共同围坐一张铺着猩红毯子的赌桌边,押上自己的性命、押上自己的一切。但商场绝非毫无规律可言,有眼光、有智慧、有勇气之人才能在这场美丽而残忍的战争中胜出。
所以,商人必须练就这样一种眼光:在观察、辨别一种客观存在的实际时,善于找到它有利于自己生意发展的方面,并且大体测出它有利的程度。还要头脑灵活、反应快速,“要做到吃着碗里的,看着盘里的,想着锅里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经商的至高境界。
9。见识卓远
凡事总要动脑筋,说到理财,到处都是财源。
——胡雪岩
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最重要的一个特质是要有远见卓识,能看出整个行业会朝哪个方向发展。在经商活动中,经商者的这种预见未来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唯有经商者具备展望远景和预见未来的能力,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出色的商界精英。
在丝茧生意还没开始时,胡雪岩就想到了和洋人做生意,组织生丝出口,即当时所谓的销“洋庄”。
胡雪岩要和洋人做蚕丝生意的念头,也是起于有关蚕丝生意的交谈。丝商告诉胡雪岩,把上万两的丝囤积起来,等价钱上涨时再卖给洋人,就能赚很多钱。只是销“洋庄”需要的本钱太大,并且洋人做生意非常狡猾,表面上与你讨价还价,私底下又去寻找其他的门路。有些商人因为资本有限,急于将货物脱手,便杀价出售手中的货。这样,生丝生意的风险就增大了,不但与洋人的生意没有做成,自己的货又砸在手里。因此,销“洋庄”既要有雄厚的资本,又要有敢于承担风险的意识。
然而,胡雪岩不这么想。他认为,做生意就怕心不齐,如果这些专与洋人做丝生意的“丝行”、“洋庄”能像茧行收茧一样,同行定一个价,无论如何不调价,洋人也就只能服帖了。
对于那些本钱不足,因周转不灵而急于脱货求现的商行,也有办法。第一,可以出价收购,同样的价格,你若卖给洋人,不如卖给我。第二,对方如果不接受收购,则可以约定不卖给洋人——我这里有钱庄做后盾,可以让你用货物做抵押,贷款救急,洋庄丝价卖得好,能多赚钱谁不乐意!假如在这样的条件下还有人要把自己的货杀价卖给外商,那就一定是暗地里收受了外商的好处,吃里爬外,自贬身价,可以联合同行和他断绝往来。
未来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这对今天的经商者而言,就要求他们必须要有洞察未来的睿智,要有长远目光,着眼于长远利益,而不是只顾眼前。
一些经商者们感到领导变革的风险太大,他们学会了通过对企业组织进行调整,使企业沿着他人开出的道路前进。这样,他们也能侥幸地避免可能会招致灭亡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但是,这些经商者们只是追随者。虽然他们好好地跟着,企业也许就会生存下去,但是,他们永远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具有长远目光的经商者们是决不甘于步人后尘的。他们所想的是创造自己的前途和预测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而毫不犹豫地开始在新的征途上披荆斩棘。这样的经商者经常鼓励他的员工对传统思想进行挑战,尽可能地改变本企业组织,以取得持续不断的创新和进步。这些领导考虑的不仅仅是生存,他们更多规划的是如何发展,并以未来为导向领导潮流。它们是规则的制定者,其他公司则是跟随者。
显然,多思考未来,并以长远利益为出发点,才能看清方向,把握商机。但是,经商者能否引领企业胜利地远航,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把握市场发展趋势,看清前进方向,超前对商场变化的走势、进程和结果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趋利避害,抢占商机,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而要做到这一点,经商者们就要不断经营未来,练就战略眼光,善于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市场之上”。
以未来为导向的经商者,才能着眼长远,树立品牌。事实证明,如果一个经商者目光短浅,急功近利,那么他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会“捞一把”,这样就必然缺少应有的信用意识和品牌观念,他所领导的组织也就不可能获得长远发展。现在很多企业组织为什么活不好、长不大、命不长,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领导者缺少着眼未来的长远经营意识,常常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影响企业的发展。
所以,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经商者必须经常地去思考未来、经营未来,以未来为导向把焦点对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市场竞争的绝对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