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是朝野闻名的“红顶商人”,既官场显赫,也有“活财神”的名声,但他在营销上没有以势压人,胡庆余堂也没有旧时代店大欺客的陋习,而是把热情待客定为店规,作为考绩之一。在胡庆余堂,学徒刚进店,就要学习如何接待顾客;顾客到店后还未到柜,店员就要先站立主动招呼顾客,绝对不能背朝顾客;顾客上门,不能回绝,务使买卖成交;顾客配药,不好缺味,务使顾客满意而回。
胡庆余堂开张之初,胡雪岩本人还头戴花翎、胸挂朝珠、身穿官服,郑重其事地亲自接待顾客。
为了体现“顾客乃养命之源”的宗旨,胡庆余堂开业之初,胡雪岩就叮嘱员工,做药一定要“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就是说,进货要挑全国最地道的材料,制药务必要精益求精。
孙永康在胡庆余堂负责药材的采购工作,他发现风骨膏里的虎骨很难找到,他想到了其他药店在没有这种药的情况之下,以豹骨来代替,于是,他经过和上司余修初的商量,最终决定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下暂时的燃眉之急。
然而,很巧合的是,一天,一位老人来买药,当老人拿到药后,发现这种虎骨追风膏的气味有些不对,结果这件事恰巧被胡雪岩看到了,胡雪岩向老人表示一定会妥善处理这件事,并安排老人吃住,一切费用自己全权负责。
后来经过了解情况,胡雪岩得知,孙永康是奉余修初的命令,以豹骨代替虎骨做药,结果才导致这种药味道出现异样。胡雪岩听到这里,十分生气,立即让孙永康结账走人,并将所有的药工召集到耕心堂开会。胡雪岩对自己的药堂出了这样的情况,十分痛心疾首,为了警世众人,他写下了“戒欺”两个字及店规,命令余修初大声念给每位员工听,此时,余修初为自己犯下的错误后悔不已,感到对不起胡雪岩的赏识,于是请辞还乡。
当然,胡雪岩知道余修初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并没有想就此开除他,而是想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于是,胡雪岩对他说,衣食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我们决不能拿假药、次药来欺骗我们的生身养命的父母。他请余修初留下,并嘱托把店规立起来,代代相传。并把所有的假药、次药都付之一炬。
不仅如此,他令在远近香客赶来烧香、大批人涌入杭城的初一、十五两日,将药品降价出售;遇急诊病人,即使是隆冬寒夜也接待不误。如在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高发期的冬天,半夜三更常有病人敲门求药,值夜药工必定遵守胡庆余堂为急症病人现熬鲜竹沥的定规,劈开新鲜的淡竹,在炭炉上文火烘烤,待竹沥慢慢渗出,再用草纸滤过,当场让病人喝下。熬一剂竹沥一般要花两个钟点,病人一多,所需时间就更长了,但药工们总是急人所急、想人所想,耐心细致地做好服务工作。
当今商场竞争需要的是无处不在的服务,谁拥有了顾客,谁就赢得了市场,就是市场的胜利者。
观察市场,我们会发现,如今市场上的竞争如此激烈,以至于企业几乎不可能完全以过去的成功经验来使客户始终忠诚于自己,事实上竞争者虎视眈眈并时刻准备抢走你的客户,甚至是你最忠诚的客户。
这种顾客流转的情况是真真切切、时时刻刻地发生的。为了能够争取更多的顾客,企业除了必须持续为顾客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之外,还必须为顾客提供一流的服务。
成功的服务战略不会自动形成,它必须通过规划、执行、监控、调整才能日趋完美。为了创建成功的顾客服务战略和与之配套的高效组织体系,企业需要制定并反复完善相应的管理流程,如此,才能保证企业在国内和全球范围内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
可以说,在品牌竞争和服务竞争的时代,企业要想营造出自身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强化企业服务理念,以服务来营造竞争优势。所以,领导人应当将“销售导向型”企业转变为“服务导向性”企业,这对企业获得长期成功是非常必要的。
为此,必须在企业员工中形成下列共识:
①树立以顾客为尊的理念。
②琢磨顾客的需求。
③对顾客应视如亲戚,对之有无感情,决定企业的兴衰。
④销售前谄媚,不如销售后服务。
⑤对顾客的批评应视为神圣的语言,任何批评都要洗耳恭听。
⑥资金缺少不足考虑,信用不足是最令人担忧的。
⑦科学地倾听顾客的意见。
⑧诚实销售,为企业兴盛之道。
⑨不可强行买卖,不可卖给顾客不好的物品。
⑩销售优良的产品固然很好,但将优良的产品推广而扩大销售则更好。
7。危难之中,笃诚守信
为人最要紧的是守得结果,一生讲究信用。
——胡雪岩
记得一位伟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做点儿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另外,民间也有一句“善始善终”的老话,讲得无非都是做人贵在坚持到底的道理。同样的道理,对于生意人来说,一时一事讲信用并不难,难的是始终如一地讲信用,特别是在自己处于困境的情况下,就更是考验一个人是否讲信用的关口。
胡雪岩做人讲信用,可说是始终如一。在顺利的时候讲信用,在困难的时候仍然坚持讲信用。比如在已经开始出现危机的情况下,胡雪岩还大包大揽,答应为左宗棠办两件事情:一件是为他筹饷,一件是为他买枪。
不过,胡雪岩虽然答应下这两件事情,但实际做起来却非常棘手。棘手之处首先还是一个“钱”字。左宗棠此前为粤闽协赈已经要求胡雪岩拨给二十万现银,如今又加了二十五万两,同时,转运局存有的洋枪只有二千五百支,所缺之数要现买。按当时价格,每支枪价值纹银十八两,加上水脚,一千五百支需现银三千两。几笔加起来,已近五十万两之多。若在平时,这五十万两银子对于胡雪岩也许并不是特别的为难,但现在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
其一,由于中法纠纷,上海市面已经极其萧条,加之胡雪岩为控制生丝市场投入两千万两用于囤积生丝,致使阜康钱庄也是银根极紧,难于有能够调动的头寸。其二,李鸿章为了排挤左宗棠,不让他在东南插足,已经定计在上海搞掉胡雪岩,授意上海道台卡下各省解往上海的协饷。这一部分协饷,原是用来归还胡雪岩为左宗棠经手的最后一笔洋行贷款的。这一笔洋行贷款的第一期五十万两还款期限已经到了。
境况如此不好,本来胡雪岩可以向左宗棠坦白陈述这些难处,求得他的谅解,即使推脱不了这两件事,至少也可以获准暂缓办理。但他却不愿意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左宗棠虽然入了军机,但事实上已经老迈年高,且衰病侵寻,在朝廷理事的时日不会太多,自己为他办事也许这是最后一次。自结识左宗棠之后,他在左宗棠面前说话从来没有打过折扣,因而也深得左宗棠的信任。他不能让人觉得左宗棠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仰仗了,自己也就可以不为他办事了。更重要的是,为人最要紧的是守得结果,一生讲究信用,为自己创下牌子,最后为一件事就把牌子砸了,实在是不划算。
那么,胡雪岩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实主要就是因为在他看来,无论是做人,还是做生意,信用都非常重要,因而他特别注意坚持自己的信用。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窥测到胡雪岩十分值得我们钦佩的两点:
第一,绝不用完就扔,过河拆桥。胡雪岩结识左宗棠,从他作为一个生意人来说,是将左宗棠作为可以利用、依靠的官场靠山来“经营”的,他也确实从这座靠山上得利多多。但是,胡雪岩也决不仅仅只是将左宗棠作为能靠就靠、靠不住就弃之而投他的单纯靠山,因而即使自己已经处于极其艰难的境地,他也要全力完成左宗棠交办的事情。从个人品德上来说,这不能不让人感慨。
这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地方。
试看,在商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在竞争中求发展,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一个问题,然而信义却是一个企业取得长足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因素,只有讲信义,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同,才能获得高额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