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贼先擒王,此计原文:“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意思是说,摧毁敌人所依靠的力量,抓获敌人的将领,就能够使敌人彻底地瓦解。这个道理就像龙出大海,战于郊野,必然陷于穷途末路一样。杜甫《前出塞》中的诗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也确实透露了诗人对我国古代某种军事经验的概括和他个人的战术思维,因而成为后世脍炙人口的名言,常为众多军事家、政治家等人引用。胡雪岩深谙“擒贼擒王”的道理,他在处理任何问题中都能抓住主要矛盾,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王有龄被委任为海运局衙门的“坐办”。其实就是运送粮食的官,称不上局长,却是主持实际工作的人。那么,这个官职重不重要呢?如果粮米按时送去,那就无关紧要;但如果不能按时运到,那就重要得不得了。你想皇帝要是没有粮吃,那岂不是天大的责任?所以,海运局的工作说好办很好办,说难办也很难办。
王有龄新官上任,于公于私都很想做出些成绩来,但他做海运的事情毕竟不是内行,所以就去找胡雪岩商量看此时如何办才好。胡雪岩本来就机敏果断,洞察事态,再加上多年社会磨炼,大小事情讲起来都头头是道。他跟王有龄分析说,现在太平军闹得厉害,河道不畅,朝廷不得已改用海运,但以前河运(漕帮)的那些人不能得罪,必须尽量争取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现在兵荒马乱,市面上粮米紧张,一时很难收到大批的粮食,而漕帮与粮商关系很好,手中又有囤粮,如果能够出手相助,必将事半功倍,但若是他们从中捣乱,那样麻烦就大了。
王有龄一听,感到十分为难,因为他毕竟刚刚上任,对这个地方的所有事情都不是很了解,面对着这样一项新任务,自己根本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入手。以胡雪岩的聪明度,一眼就看透了王有龄的心思,于是,他笑了笑说:“没有关系,此事交给我好了,我代你去打通关节。”
胡雪岩自然懂得“擒贼先擒王”的道理,他打听得知漕帮的老大,人称魏老爷子,已经八十多岁了,虽然江湖之事已委派大徒弟尤五处理,但在帮中仍是威望很高,一旦遇到重大事情还需请示他才能最后拍板。
胡雪岩来到漕帮,见到魏老爷子,递上自己的门帖后说:“晚辈受王有龄王大人之托,前来向老前辈求教!特意设下酒宴,敬请老爷子赏脸光临。”魏老爷子见胡雪岩亲自前来,态度也很好,又代海运局王有龄设宴邀请,不好驳人面子,于是说:“老弟今日来访,必有见教,我个性爽快,有事请直说无妨。”
看到这个开场不错,胡雪岩接着说了下去:“胡某也是这种痛快性格,当前有一件为难的事情,想与您老人家相商。”他讲起自己开设钱庄,现在想为王有龄在上海、松江等地筹措粮米,以完成朝廷漕运改海运的事情。
“海运”!听到这两个字,魏老爷子心里十分不舒服,态度顿时发生了转变,他两眼直直盯住胡雪岩。
胡雪岩看出了魏老爷子的不满,因为把漕运改海运就等于是夺了漕帮的饭碗。这是胡雪岩在来之前就想到的,所以面对这种情况,他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于是他马上解释道:“魏老前辈请别误会,胡某也是受王大人之托,前来商量此事。江湖上有句话叫‘山不转水转’,改海运只是个权宜之计,朝廷还在试办,漕帮弟兄的生计问题总会有办法解决,我们要想出一个对大家都有好处的办法来……”
“嗯!你这样说倒也听得进去!”魏老爷子点头表示赞许。
接着胡雪岩给他分析当前形势:军务吃紧,运河常常堵塞而耽误运期,朝廷一旦怪罪下来,官府定要查办,这时,漕帮也脱不了干系,目前之计是寻找一个万全之策,有饭大家一起吃。
魏老头听了胡雪岩的分析,觉得有道理,便叫来了他的大弟子尤五,并介绍说:“胡老弟虽是‘门槛’外人物,对我们漕帮倒也是关心,这个朋友我们应该交,你们谈谈吧。”尤五见老爷子如此看重,同时又知海运局要买漕帮的囤米,两个人就此攀谈起来,协商起了运粮的事情,最终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试看,胡雪岩初次与漕帮打交道,如果没有先把魏老爷子打发妥当,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势必很难或者说根本没有开始的可能。而一旦他将魏老爷子这个最重要的通道打通了,那么接下来的一切事情,自然而然就会顺畅起来。
常言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在战争中,突然袭击敌人的指挥机关、捕杀敌方的最高统帅,可以使敌人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这样敌方自然会不攻自破,可以堪称是克敌制胜的良方。
同样,在求人办事的时候,要想办成事,或者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把事情办成,就要针对关键人物下工夫,突破关键人物这一关,谋求到关键人物的赞同,问题往往就会迎刃而解了。
经商也是如此,在与人打交道求得他人帮助的时候,找出真正的管理者,是求人成功的关键。在企业中,并不是人人都有决定权,能起到关键作用的人往往只有那么一两个。在找到终极的管理者之后,另一个关键就是找准那个能够拍板帮助你的人,即找到所谓的“关键人物”,以迫其帮助你,而不要与其下属或者不相干的人纠缠不清,空耗精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否则只能缘木求鱼,不得其法。当找到“关键人物”后,还要集中力量,进行彻底地游说,进而迫使其帮助自己,不要被其用拖延、敷衍的手段所迷惑,而贻误时机。
所以,经商在寻求他人的帮助时,找出真正的管理者是关键,这也就是擒贼先擒王智谋的运用。但商家在使用这一计策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弄清楚谁是关键人物,以确定目标。
第二,对对方背景、性格及其活动规律等进行分析,以制定相应的策略。
第三,要有穷追不舍的精神,直到事情圆满解决。
总之,在商场中,只要你善于灵活运用“擒贼先擒王”这一兵法,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么,一定能够顺利达成目标。
6。低调免遭妒
不招人妒是庸才,而本来不招人妒而自己做得招妒,那就太傻了。
——胡雪岩
据《史记》记载,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老子告诫孔子说:“一个聪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身上经常隐藏着危机,那是因为他喜欢批评别人。雄辩而学识渊博的人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那是因为他暴露了别人的缺点。因此,一个人还是懂得节制为好,即不可处处占上风,而应该采取谨慎的处事态度。”
同样的道理,在激烈的商战中,有时需要勇往直前,自造声势;有时则需要低调做人,免遭人妒忌。如果说前者是力的体现,那么后者则是智的张扬。
胡雪岩要筹办自己的钱庄,那时他实际上还身无分文,不过他已经筹划好了资金的来源,即以王有龄为官场靠山,凭他们的交情承办代理打点道库、县库的过往银两,而且公家银子不需付利息,这等于白借本钱。
当然这样做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王有龄必须得到一个署理州、县的实缺。当时王有龄在仕途刚刚起步,还只是浙江海运局“坐办”。依王有龄的想法,等他真正官场立足之后再着手帮胡雪岩的钱庄也不迟,反正他们的交情本来就不必隐瞒,由当时官场通例,到时他将官库银子给胡雪岩钱庄“代理”,也是极普通的事情,不怕别人说什么。
再如,黄马褂一事。
自满清入关以来,富商捐官带红顶者有很多,但既带红顶又穿黄马褂的人却仅有胡雪岩一个人。虽然得到了这样的殊荣,但胡雪岩却从不因此而向人炫耀,他很少穿黄马褂,因为他不想让别人因此而产生妒忌,导致生意不好做下去。所以,只有每年的正月初五他才穿上。那么胡雪岩为什么选这一天穿呢?因为在过去,正月初五是一年中最重要、最吉利的日子,店铺一般在春节之后会选择这一天开业。所以,在这一天,他才穿上这件黄马褂向全体店员敬酒,以此来表示他对店员的谢意:我依靠大家的帮助,为朝廷做贡献,得到了这件黄马褂。表示这个荣耀是因为大家的共同努力而得到的,“黄马褂穿在我身上,就等于穿在了大家身上”。以此来激励大家再接再厉。
胡雪岩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做事不露痕迹,不自招嫉妒。
以中国传统文化积累的经验和现实环境的考量,当下的商人,特别是民营企业家,还是低调一些为好,因为,低调虽“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
为什么这么说呢?
俗话说:“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低调做人,低调做事是做人成熟的标志,是为人处世的一种基本素质,也是一个人成就大业的基础。作为商人,在商场中要学会保持低调,不要总是想着独领**,这样很容易惹来同行的妒忌。得罪了同行,自然也就难以有人愿意与你合作,这样就会使自己被孤立起来。不仅如此,你如此高调做事,同行可能还会联合起来和你作对,使你面临四面楚歌的境地,如此一来,想要做生意也就难上加难了。
当然,一个成功的商人不可避免要遭人妒忌,但切勿糊涂到自招妒忌,否则你为之付出了多年的努力可能在瞬间就会灰飞烟灭。
所以,商人为人处世要低调,切忌张扬、目中无人、盲目自大,即使自己已经富甲一方,也要低调一些。
7。巧施计谋,以恶制恶
做生意就是做人,做人太老实容易被欺负,做生意太老实也容易被欺负。
——胡雪岩
古代军事家说:“用兵之道,以计为首。”经商之道也应该如此。无论你是身经百战的企业总裁,还是刚来商海中搏击的创业者,面对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尔虞我诈的经营环境,要想使自己生存下来,谋取利益、发展壮大,就必须首先考虑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对各种各样不利于自己的形式,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谋,以便保证每战必捷,战无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