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典故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的社会动**、政治分裂为中国最早的知识阶层——士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士人从贵族跌落为庶民,反而得到了思想意识自由发展的广大空间,他们以办“私学”的形式纷纷创立学派,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大发展。
在西周宗法分封制中,士是最下层贵族。士隶属于上一级贵族,行为不自由;经济上可以不劳而“食田”;文化上“士竞于教”,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他们身通“六艺”,怀有文韬武略。春秋以前的士“大抵皆有职之人”,既有武士又有文士。
春秋时期,社会动**、变革,作为政治结构的宗法制逐渐瓦解,首当其冲的贵族成员显然是处于贵族最低层的“士”,而其中社会地位最为动摇的又是文士。因为当时社会政治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所谓“礼崩乐坏”,“礼崩乐坏”的直接受害者则必然是那些蚁附于礼乐制度的文士。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在这次历史大动**中跌入庶民的世界。在失去封土、爵位、职官的窘况下,他们虽不如平民胼手胝足可维持生计,但是可以把出卖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于是,这些原本在宫廷中专掌典册、身通六艺之士纷然出走,流落民间;他们所掌握的文化也被传播、普及,把原来集中于周王室和宋、鲁的文化逐渐扩散。在他们的教育之中,庶民中又产生出新一代文士,与他们一同构成了一个新的士阶层,即中国最早的知识阶层。
西周时代,文化教育为贵族所垄断。无论中央国学还是地方乡学,均由官府开设,而且学校就设在官府中,教育的特点也是“政教合一”,因而叫作“学在官府”,亦称“官学”。
春秋时代,官学瓦解,文士从士贵族中分离而游散于民间。官学的衰落,学术文化的下移,使民间逐渐兴起私人教育,出现“私学”。孔子办私学,在他的学生面前既不是贵族,也不是教官,确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了。春秋战国时期在私学中,著名的教师几乎都是思想家,他们不拘泥于传统,根据自己的学识、意愿自由安排教育的内容、方式,自由发表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不同观点,从而形成了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各种学派。各学派为了探索客观世界的奥妙,相互竞争,自由论战,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把人们的认识推向新的高度,终于迎来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灿烂文化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的没落和私学的兴起推动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思想大解放。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思想和不同的社会理论,并且出现了朴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冲突论争。这时期有代表性的人物包括老子、孔子、孙子等,他们著书立说,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老子及其思想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末期楚国人。他曾做过周朝的史官,晚年回楚隐居。老子著有《老子》一书,亦称《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共五千言,系统阐述了老子的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
老子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德经》一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所以后人把老子尊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所说的“道”,与现在所说的客观规律有其相似之处。老子认为自然界有一个“道”,这个“道”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的特征是“惟恍惟惚,玄之又玄”,因为他不知道怎样给其命名,所以称之为“道”。老子的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他认为世界不是统一于物质,而统一于他所说的类似于“绝对精神”的道。
老子(柱下史)
老子的哲学思想中还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指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如祸与福、刚与柔、强与弱、多与少、上与下、先与后、美与丑、难与易、进与退、兴与废、阴与阳、有与无等等,而且矛盾着的两个对立面,互相依存,相反相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都是对立的统一。老子还看到对立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物壮则老”“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反者道之动”等等。老子正确地认识到了矛盾对立的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这一规律,这样的认识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事物如何向其对立面转化这一点上,老子却忽视了其必要条件,所以,老子有些时候甚至把辩证法运用到了荒谬的程度。
老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他认为社会上产生“有争”“有欲”等,都是统治者有为造成的,所以,只要“无为”“好静”,一切顺其自然,不干涉人民的生活,社会自然安静,人民生活自然会好。为达到无为而治,老子主张“常使人无知无欲”。他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无为而治”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这个社会“使民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阵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由此可见,老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和倒退的,是奴隶主贵族没落情绪的反映。
老子骑牛图
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先祖是宋国贵族,因避乱迁居鲁国,其父叔梁纥做过鲁国陬邑大夫。孔子幼年丧父,家道中落,为谋生而学会了许多技艺,所以他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不试,故艺”。“及长,尝为委吏”和“司职吏”,后升为“司空”,五十多岁时,任三个月的鲁国“司寇”,掌管司法。去职后,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晚年又回到鲁国,从事教育和讲学。孔子主张“述而不作”。他的言论,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共20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孔子圣迹图(焦秉贞)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正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他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十分不满,认为是“天下无道”,便提出了恢复“礼治”的政治主张。所谓“礼”,就是周礼,即西周奴隶制的礼乐制度。为实现礼治,孔子要求人们“克己复礼”,做到“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认为“礼治”必须从“正名”开始,“正名”就是要严格遵守周礼规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决不允许任何人有犯上作乱的行为。
孔子又认为实现“礼治”必须提倡“仁”,“仁”的内容很广泛。孔子强调的是内心修养的功夫,是一种道德标准,用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标准和“礼”是一致的,所以说“克己复礼为仁”。这样就把“礼”和“仁”结合起来了。“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正名”以“复礼”,“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由此可见,孔子的政治态度是保守的。孔子的仁,还有另一方面的内容,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要人们互爱互助,不要彼此损害。为此,他反对残酷的人殉制度,反对苛政,主张举贤才,行德政。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进步因素,是应当肯定的。
在天道观方面,孔子是信神和畏天命的,表明他未能摆脱西周以来天命鬼神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对天命鬼神又持怀疑态度。他是“敬鬼神而远之”,并认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把探讨和解决社会问题放在优先地位,树立起儒家重视人事的一贯传统。
孔子在历史上第一个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创立私学,招收学生,以六科教之。办学中,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原则。据说他先后共有学生3000名,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其中著名的有72人,像我们所熟知的颜回、仲由、曾参、冉有、端木赐、子贡等都很有才干。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要求学生“博学于文”“博学而笃志”,将学与志相统一。在教育方法上,他“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循循然善诱人”,并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上提倡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又强调复习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还要求学生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些教育经验在今天仍然有借鉴作用。他本着“有教无类”的精神,使得许多出身并非高贵的人也可获得文化知识。战国时期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达,孔子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明代孔子像
孔子又是一位整理古籍的专家。他编订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文献典籍,后被儒家奉为经典,称为《六经》。这些经典不仅是儒家的经典,也是指导后来中国封建时代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经典。这些经典有的是孔子编订的,有的则是后人编订和补充的。《易》又称《周易》,后世称《易经》,是一部古代占卜用书,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孔子晚年喜欢读《易》,对《易》有钻研和解释,并用于教授门人。《诗》又称《诗经》,据说原有三千多篇,经孔子删削,后剩305篇。《书》后称《尚书》《书经》,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上起《尧典》,下迄《秦誓》,共29篇,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礼》是指周代宗法、政治典章制度及有关的各种仪式,流传下来的有《周礼》《仪礼》《礼记》。《乐》已失传。《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春秋》原是鲁史的名称,纪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远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全书仅18000字。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是要实现大一统和正名分。书中“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如晋文公召见周襄王,写成“天王狩于河阳”等等;还反对和抨击僭越、擅权、犯上作乱的,并使这些“乱臣贼子惧”。因此,孟子说:“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由此可见,孔子作《春秋》是与其“复礼”的政治主张相一致的。后人解释《春秋》的书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三传》,其中由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最为知名,流传也最广。孔子整理古籍,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孔子周游列国图
孔子还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学派——儒家学派。所谓儒,就是以教育和相礼为业的。孔子就是从事儒职业的,但他提出了以礼和仁为思想核心的理论,政治上主张恢复礼治等,这样使儒发展成为理论学派。孔子死后,儒家学派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许多派别,据韩非在《显学》中说:“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但各派都宗师孔子,崇尚礼义,以六艺为法。儒家学说对中国后世思想文化、政治、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孙子及《孙子兵法》
除孔子与老子外,孙子及其所著的《孙子兵法》也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孙子是齐国人,生卒年月已不可考,大致与孔子相同。
《孙子兵法》共13篇,6000余字,是春秋以前战争历史的高度概括,总结了战争进程中的一般规律,提出了诸多战略与战术原则,并指出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各种因素。《孙子兵法》对历代兵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尊为“兵学宝典”,它不仅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世界军事史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孙子兵法》论述了战争的普遍规律,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孙子兵法》分析军事形势常常从彼、己两方面着手,尤其注意总结双方对立关系,如治与乱,勇与怯,强与弱,众与寡,生与死等,而且认为双方形势会发生变化的,“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等。《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将永远闪耀着睿智的光辉。
墨子和墨家思想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是一个学派,又是一个有严密纪律的团体,其首领是墨子,墨子死后的首领则称“钜子”。墨者多半来自社会下层,不仅学文,而且习武,生活俭朴,崇尚吃苦耐劳。《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述墨子的言行集录。
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