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迷惑对手,出奇制胜——犹太人厚黑竞争理念
厚黑学主张,在竞争之中必须练就一副铁石心肠。在与对手较量时,厚黑商人往往会毫不留情,抓住最佳时机,果断出击,痛下杀手,力求一击必中。商战最无情,如果不能坚决果断地战胜对手,就会沦为他人口中美食。同样,犹太商人尊奉的是残酷的丛林法则,在他们看来,竞争就意味着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他们只以成败论英雄,不受一切禁忌的缚累;他们能使出毒计,来战胜对手,关键时刻从不心慈手软;他们的吞并策略,布局完美,环环相扣,招招狠辣,毫不留情,最终把对手们全部引入圈套中,再关门打狗。正如犹太厚黑巨商洛克菲勒所说:“当红色的蔷薇含苞待放时,唯有剪去四周的枝叶,才能在日后一枝独秀,绽放成艳丽的花朵。”
1.不停奔跑,主动出击
厚黑学所尊奉的法则就是残酷的丛林法则,竞争意味着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和别人赛跑,和自己赛跑,能掌控的只有自己,时间永远不停地向前,因此,在时间的追赶下,你只能不停地向前奔跑。
挪威的渔民出海去捕沙丁鱼,他们将鱼放入鱼槽运回码头。抵达码头时,如果鱼仍然活着的话,就可卖很高的价钱。
但是,沙丁鱼却很容易在抵达港口前就死掉,于是,他们千方百计地要让鱼活着回海港。
但是,除了一艘渔船外,其他渔船不论如何努力想让沙丁鱼活着,都告失败。这艘成功让沙丁鱼活下来的渔船船长,一直不公开他的秘密,直到他死了以后,人们去参观他的鱼槽,这个秘诀才被揭开:原来,沙丁鱼槽里不过是多了一条鲑鱼而已。
为什么放入一条鲑鱼,就能让沙丁鱼活下去呢?
原来,鲑鱼放进鱼槽内,由于环境陌生,便会四处游动甚至到处挑起**,而大量的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异形”入侵,自然就紧张起来,于是便不停地游动奋战。这样一来,沙丁鱼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被运到了港口。
这就是“鲑鱼效应”。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只有不停地战斗,生命力才会源源不绝断出现。只有不停地奋斗,我们在最恶劣的环境中,才能处于不败之地。
施特劳斯是著名的梅西百货公司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全美首屈一指的富豪。然而,他最初不过是一个贫困家庭的苦孩子,他生于德国,后移居北美,由于贫困,他不得不在读完初一后就辍学,当了杂货店的童工。
他学历不高,但深受犹太人传统教育的影响,幼小的心灵已播下了为人生奋斗的种子。他想借着自己的努力与奋斗去开拓自己的事业,为了这个目标,他一刻也没有停息。
他14岁时,白天在杂货店干活,晚上刻苦学习。他勤奋聪明,做事也十分利落,老板很赏识他,慢慢地,他从打杂工人升为记账员,又升为营业员,再升到营业部经理,直至最后当上了公司的总经理。
这时,虽然有了可观的收入,但他毫不满足、松懈。接着,他利用自己的积蓄开设了自己的小百货店,取名为梅西百货公司。由于自己的努力和经验,加上成功的销售策略,梅西公司,快速发展,几年时光,便成为一个中等的百货公司,且很有名气。
但他仍不满足于目前的成绩,他决心将梅西办成全美乃至世界一流的百货公司。于是,他主动做市场调查,发现在北美这样的市场,应该运用以顾客为导向的行销策略。
另一方面,他要求公司的销售人员要对公司的商品有相当的了解,真诚为顾客着想,必定要让顾客感到满意。同时,他也推出了“免费送消费者赠品”、“摸彩送奖金”、“新品免费试用”、“新品现场示范”、“时装表演”各种打破传统的促销手法。
就这样,施特劳斯的用心和不断投入心力,终于为公司赢得了成功,打败了同行。
在当时,梅西公司的业绩和信誉远远领先于别的公司。正是在这种不断进步的30多年经营中,梅西公司由小变大,最终成了世界一流的百货公司。
施特劳斯的成功证明了一个道理:只有不停地奔跑,主动出击,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人才能赢得成功,才会在人生和事业当中,永远保持最佳状态;否则,沉溺于一时的成功或安于一时的快活而停下脚步,最后还是会成为别人的手下败将,从市场中消失。
人就是这样,只有在不断地努力中才不会失去斗志。有位著名的登山家接受记者的访问:“你已经是登山者中最成功的一位了,为何还要去登那座无人敢登的山?”
他淡淡地说:“因为,山就在那儿。”
生命有限,时光荏苒,只有奋斗不已,方能生生不息。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停地前进,向更高的山挑战,不是为了别人,也不是为了掌声,而是为了拥有人生的意义。
2.心狠手辣,小鱼吃掉大鱼
经商厚黑学者说:“市场上不相信眼泪,市场竞争的胜利与懦夫无缘。”在强大的对手面前,必须拿出以命相拼的勇气,与对手竞争,才能抢占市场中的制高点。厚黑之士往往以以“小”搏“大”的惊人胆量,做出“小鱼吃掉大鱼”的非常规举动。
厚黑商人经商从来不畏强手。
萨奇广告公司虽然白手起家,但公司从一开始就放眼国际市场,人们顺着萨奇公司大肆兼并同行的轨迹可以看出萨奇公司“小鱼吃大鱼”的谋略厚黑竞争。
1972年,萨奇兄弟在兼并同行对手方面初战告捷。
1976年,他们更是一鸣惊人,居然买下康普顿广告股份公司英国分公司的绝大部分股票。这家公司在伦敦注册,论规模是萨奇公司的两倍。小鱼吃掉了大鱼。于是,萨奇兄弟得以在伦敦股市登记注册,进入股票市场,通过控制股权的形式掌握了较多的子公司,为公司日后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继兼并康普顿的英国分公司后,萨奇兄弟又毫不留情地一口吃掉了英国好几家广告公司。
1979年,公司以560万英镑的价格购买了加洛特控股公司,此举使公司在伦敦站稳了脚跟,成为英国最大的广告业集团。
1982年,在广告史上最大的一次合并中,萨奇公司出资5500万美元将纽约康普顿公司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取得了该公司在30多个国家的经营权。萨奇公司此举不仅首次打进了美国广告界,而且为在全球扩张业务奠定了基础。
对于这家已有75年历史、资金雄厚,但发展迟缓的康普顿广告公司,萨奇公司从伦敦派了一个新的总经理,期望恢复其在市场上的声誉。在两年内,这家公司的利润率从7%提高到了10%。
为了稳固在美国扎下的基础,萨奇公司又于次年以1750万美元买下了两家中等规模的广告公司,获得了一大批善于创新的广告专业人才及设备。
同年12月,萨奇公司出售了3100万美元新发行的美国储备股票。1986年,萨奇公司的股票上涨了18倍。
之后,萨奇公司又花了几个亿的投资兼并了几家各行业的公司,获得了大量的管理咨询调研人才、公关人才以及销售人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广告公司。
驱使萨奇兄弟建立大型公司的动因并不仅仅来自于他们对金钱和权力的渴求。虽然,在兄弟俩的一些观点、言论中也可以找到某些金钱和权力的影子。但是,他们之所以想建立一个世界规模的广告公司还有其商业上的理由。
因为他们相信,未来是属于一小批像他们那样的大人物的。他们认为,世界上大多数市场拓展得非常缓慢。与此同时,现代化使得人们要同样的东西和以同样的方式生活,这个世界在文化上变得越来越相似。一个多国公司可以由于这种相似性而在世界范围内,或者至少在若干大的市场上,以同样的方式销售同样的产品,从而在那些规模稍次一点的竞争对手无法取胜的经济范围内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