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农器图谱》是《农书》中最有创造性的部分。书中绘出各种农具,农业机械图和田制、农舍、灌溉工程、运输工具、纺织机具图共306幅,每幅图后面都有一段文字说明,描写这种工具的构造、来源、演变和用法。其中许多是当时最新式的农具和器具。如出现了用四牛拉的犁,节省施肥工序的下粪耧耘式耧车,割荞麦用的推镰和灌溉用的牛转翻车、高转筒车等。

王祯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农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机械设计师和印刷技术革新家。东汉杜诗制造的利用水力鼓风来炼铁的“水排”,到元朝时已经失传,王祯经多方搜访,加以研究、改进,把古人用皮囊鼓风改用木扇(简单的风箱)鼓风,对提高冶炼技术有重大意义。王祯还创制了木活字,并且成功地把它用来印刷。他在旌德县撰写《农书》时,估计到字数很多,雕版有困难,就亲自指导木工花了两年多时间,制造了三万多个木活字,并试印了他自己编写的《旌德县志》,全书有六万多字,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印了一百部,效果很好。王祯把这次造木活字的方法与排版、印刷经验,写成《造活字印书法》附在《农书》后面。他发明的“转轮排字盘”,工人只要坐着推动转盘,就可以拣字,大大节省了印刷工人的劳动强度。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王祯书中难免有一些迷信色彩。但是,王祯的《农书》是通过与劳动人民接触,通过自己的实践而写出来的。书中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说:“种田太艰难了!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们却不知道衣食从何处来的,只知道享受,不知道农夫农妇的苦,反而对他们拼命地剥削和压榨!”书中还多次强调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农书》始终是一部杰出的科学著作,王祯也不愧为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科学家。

●《农桑辑要》和《农桑衣食摄要》

元代虽是马上民族建立的,但是,他们入主中原后,吸收汉文化,十分重视农耕。元代农学方面颇有成就。除了王祯的《农书》外,还有两部比较重要的农学著作,这就是《农桑辑要》和《农桑衣食撮要》。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向全国颁行《农桑辑要》。该书是为了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由司农司组织农业专家于1273年编写的,它吸收了13世纪以前的农业耕作经验。全书共分七卷,包括典训、耕垦、播种、栽桑、养蚕、瓜菜、果实、竹木、药草、孽畜等十个部分。典训主要是介绍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传统习惯和重农言论;耕垦主要是介绍整地技术和丰产经验;播种、瓜菜和药草等部分讲各类农作物和果木的栽培技术;孽畜是介绍家畜的饲养技术。最后还有“岁用杂事”排列了农家十二个月的主要农业生产以外的行事历。

《农桑辑要》是继《齐民要术》之后我国的又一部重要的农书。书中有二十多种农作物是《齐民要术》没有记载的,加之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至顺元年(1330年),元代农学家鲁明善撰成农学专著《农桑衣食撮要》,共二卷。按月令记述我国各族人民的农事活动。该书对于耕种方法和饲养技术等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全书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应种应收什么农作物,栽种什么树木,家畜应注意什么,怎样贮藏蔬菜,如何腌制肉类等,都一一详细记载。其记录以中原地区农事为主,兼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经验,记述了牧羊种、造酥酒、晒干酪等方法,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也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在生产方面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吸收。

●纺织家黄道婆

黄道婆出生在一个穷苦农民的家庭里,家住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镇)。她的生卒年代和身世没有详细记载,大约生活在13世纪中叶的南宋末期和元朝初期。她的名字也没有留下来,后人称她为黄道婆或黄婆婆。

黄道婆从小受尽苦难生活的熬煎,被迫给人家做童养媳。在她18岁那年,再也不能忍受这牛马般的生活,决心逃跑。有一天夜里,黄婆在茅草屋上挖了个洞,逃到黄道浦江边,悄悄躲在一艘即将远航的海船中。这样,她一直漂流到远离故乡的海南岛崖州的黎族地区。

黄道婆生活的时代,正是植棉业传到江南的时候。棉花自印度传入我国,经过南、北两路;南路,经过南洋的国家,传入现在的云南,约在公元1至2世纪之间的东汉时代。云南的少数民族当时生产出一种名叫“白叠花布”的纺织品。这是我国植棉、织布的最早记录。北路,传入西域(现在的新疆),约在公元5至6世纪的南北朝朝代。

上海地区的植棉业,是由南路传进的。首先传入乌泥泾,种植在一块名叫“八千亩”的地方。随着棉织技术逐渐被人掌握,棉织品很受群众欢迎。因此,黄道婆很小就学会纺织技术。不过当时乌泥泾的棉纺织技术,是非常落后的。

黎族地区自11世纪(北宋中期)以后,就已大量种植棉花,棉纺织业也有所发展。在南宋周去非所著《岭外代答》一书中,介绍纺织情况:“取其茸絮,以铁筋碾去其子,即以手握茸就纺,不烦缉绩,以之为布最为坚善。”当时生产的棉织品种类很多。赵汝适在《诸蕃志》中记载黎族:“妇人不事蚕桑,惟织吉贝(棉花)花被、缦布、黎幕。”光是往南宋都城临安(杭州)“进贡”的,就不下二十多种,还能织出坚厚的兜罗棉、番布、吉布等多种棉纺织品,其中被染成各种彩色的“黎单”(宽幅床单)、“黎饰”(幕布)等,更为精美,远销内地。在这样的环境中,黄道婆虚心向黎族姐妹学习,很快就掌握了全套操作技术,成为技术高超的纺织能手。

元朝建立后,江南地区的生产逐渐恢复,经济有了好转。但是,乌泥泾的棉纺品技术仍处于落后状态,随着人们对棉布的需求日益增加,急待解决的问题就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正在这时,黄道婆从崖州回来了。

黄道婆在黎人织布技术基础上,发明创造了从轧籽、弹花到纺纱织布全过程的新生产工具,确立了一套较完整的生产工序。

第一道工序:轧棉去籽。原来人们一直用手剖去籽的方法,手指极易疲乏,工作效率很低。黄道婆创造了轧棉搅车,用四块木板装成大框,上面树立两根木柱,高度在一尺五寸左右,柱头镶在一根方木下面,柱的中央装着两个曲柄转轴,利用两轴间相互碾轧,将棉籽从棉絮内排挤出来。

第二道工序:弹花。用四尺多长,强而有力的绳弦竹弓替换了原来一尺四寸长、弹力轻微的线弦小竹弓。用弹椎敲击弓弦开棉,代替指拨弦弹花,保证了成纱质量。

第三道工序:纺纱。她创造了一种三个纺锭的脚踏纺车,比原来手摇一个纺锭的纺车劳动强度减轻了,生产效率提高数倍。

第四道工序:整经和织布。她改进了原先所使用的投梭织布机,能织出各种美丽的棉布。

黄道婆的纺织技术普遍地传播。乌泥泾靠棉织为生的增到千余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各地。我国人民就是从那时开始普遍穿棉布衣服的。

黄道婆热心地教当地妇女“错纱配色”“综线挈花”,深受尊敬。她在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她去世后,当地人民怀着悲痛的心情埋葬了她。后人为了纪念她,又给她立过祠。直到现在,当地人还用歌谣歌颂着她。黄道婆对纺织技术的革新和推广,反映了我国古代各族人民生产经验的交流,具体地说明了劳动群众创造了古代社会的文明。

黄道婆对纺织技术的革新和推广,为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书友推荐:重生之娱乐圈大导演熟女记四方极爱书记妈妈倪楠众香国,家族后宫回归之美母俏姐后宫催眠日记娱乐圈的不正常系统(修正版)被我催眠的一家人(无绿修改版)签到十年,我成圣了我的道家仙子美母只想当侯爷,奈何妻妾想打天下斗罗大陆之催眠武魂美母的诱惑债务偿还系统韵母攻略房客(糙汉H)影视大世界之美女如云女神攻略调教手册人生如局
书友收藏:娱乐圈的无耻统治者我的教授母亲(高冷女教授)父债子偿斗破之淫荡任务我的冷傲岳母和知性美母因为我的一泡精液成为了熟女便器 (无绿版)娱乐圈的不正常系统(修正版)我的道家仙子美母我的冷艳教师美母和明星校花女友变成同学们的性奴竟是一个熊孩子的策划影视大世界之美女如云影综:人生重开模拟器妈妈陪读又陪睡叶辰风流(幻辰风流)智娶美母众香国,家族后宫我的美母教师我丰乳肥臀的瑜伽教练母亲和保守的翘臀长腿女友被得到催眠APP的猥琐大叔调教成了专属肉便器美母的信念豪乳老师刘艳妈妈又生气了我的人渣指导系统(加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