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问你,你刚才为什么不去摸它了?”
“我怕它扎到我。”孩子回答道。
“对呀,月季花为了不让别人摸就长出了很多小刺儿。”妈妈刻意放慢了语速,“那么你想一想,如果一定要摸它,怎么做才能保证不被扎到呢?”
“哎呀,那不是要长出一只铁手嘛。”孩子捂着嘴巴笑了起来。
“也对,长出一只铁手就不会害怕花刺了,除此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吗?”妈妈对孩子充满期待。
“没有了。”孩子想了一会儿说道。
“我们戴只厚厚的手套,花刺还会扎到我们的手吗?”妈妈反问道。
“不会了,可是手套会被扎破的。”孩子的回答尽管还很幼稚,但是已经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了。妈妈对此很欣慰。
现在,为了能够让孩子成才,家长着实非常尽心,非常注意教育的方式。上述事例让我们清楚地感受到了家长的用心,妈妈在一步一步地引导自己的孩子思考问题,她的这种行为非常正确。大自然是一个大课堂,应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带孩子出去转转,让孩子接触接触大自然。孩子的好奇心很重,当他们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之后会去思考、会问为什么。久而久之,孩子的思考能力就会得到不停地锻炼。下面提几个小建议,可以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
(1)让孩子帮助自己
送水工人送来了一大桶水,刚巧爸爸不在家,妈妈决定让孩子想办法把水运到厨房去。孩子听到妈妈说需要自己的帮助,感到很兴奋,他跑过去直接张开小手去抱,当然抱不动。妈妈在一边引导说:“你说我们要是把水桶放平滚到厨房可不可以呢?”“可以。”说完,孩子慢慢将水桶放平,推着滚到了厨房。
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家长一定要有智慧地引导孩子。只要家长肯用心,就一定能够成功引导好孩子。生活中的很多小事情,家长都可以同孩子商量,让孩子成为事情的参与者,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孩子动脑筋分析。
(2)多问一些孩子感兴趣的问题
很多孩子都喜欢玩具,家长可以问一些关于玩具的问题来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如“这个玩具是怎么变形的呢”“玩具为什么会发出声音来呢”“你喜欢这个玩具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孩子,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能够很好地与人进行沟通了。这些小问题能够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也会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3)多给孩子讲故事
孩子不识字,妈妈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孩子的大脑会飞速运转,思索着妈妈的每一句话。不要担心孩子听不懂,他的小脑袋瓜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发达。事实上,很多教育工作都可以与讲故事相结合,借着讲故事指出孩子身上的小毛病,从而引导孩子改正缺点,这样,孩子也不会有不愉快的情绪产生。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小事情都可以用来锻炼孩子,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面发展。经过这些小事的锻炼,孩子渐渐地会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家长的最终目的。
7.引导孩子自我激励,乐观面对挫折
学校组织了一场夏令营活动,主题是“让孩子体验逆境”。
夏令营的活动持续两周,活动期间,校方为孩子准备好足够的米、水、用具。唯一的要求就是: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活动刚开始,大部分孩子的状态都很不错,他们尝试着自己动手煮饭、亲自动手去菜园里摘菜、晚上独立入睡、脏衣服自己洗。然而,没过多长时间,有的孩子开始闹情绪了。
毛毛摘菜的时候把手划破了,看着手上渗出来的血迹,毛毛哭着吵着非要找妈妈;丽丽觉得她们自己做的菜太难吃了,一口也吃不下去,把从家里带来的零食吃完后也吵着要回家;阳阳说晚上睡觉没有空调太热了,睡不着也不想坚持了……
孩子想放弃的理由千奇百怪。最后,校方决定让每一个孩子都和自己的父母通一次电话。电话中,父母要鼓励孩子,这是事先和父母约定好的。
孩子打完电话后,情绪平复很多,又有了坚持下去的决心。毛毛不吵着说手破了,丽丽也肯吃难吃的菜了,阳阳也不抱怨天气热了……一旁的父母看着孩子的变化,不禁感叹鼓励对孩子的作用。这时,校方负责人王老师说道:“对于孩子而言,这次的夏令营活动就是为了让他们体验逆境,并学会坚强。对于父母而言,我们主要是让你们看到鼓励对于处于逆境中的孩子的作用。因为父母的鼓励不能时时刻刻伴随着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乐观面对挫折。”
生活中,不少孩子在挫折面前习惯了自我放弃,因为他们常常以一种消极的心态,低落的心情来面对挫折。要知道,一件事情能否成功,与人们自身的心态有着直接的关系。父母鼓励孩子,也是在调整孩子的心态。可是,父母的鼓励不能随时随地出现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那么想要孩子维持良好的心态,方法只有一个——自我激励,保持乐观的心态。
面对挫折,一个能在无人安慰和帮助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乐观心态的孩子,是任何父母都乐于看到的。人生的路并不平坦,在这不平坦的路途中,父母的陪伴不可能是永远的。因此,引导孩子自我激励,乐观面对挫折是亲子沟通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同样需要注意一些沟通技巧。
(1)被动式鼓励
孩子从幼儿园放学回到家里说:“今天老师让背诵古诗,其他同学都背了出来,我却没有背出来。”
家长一:“那你以后一定要更加努力,我们相信你一定可以背下来的。”
家长二:“那你是怎么想的?”
“我告诉自己,这一次没有背下来没有关系,下一次我认真听老师讲,努力背就行了。”孩子说道。
面对这两个家长的鼓励方式,建议家长选择第二个人的鼓励方式,我们称之为“被动式鼓励方式”。
(2)构建自我激励空间
很多家长非常善于鼓励孩子,经常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立即给孩子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的鼓励。久而久之,孩子对父母的鼓励形成了强烈的依赖,一旦遇到挫折,而父母的鼓励又没有及时跟进,就会显得惊慌失措。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最好采取“不加油、不鼓励”的沟通方式,以培养孩子自我激励的内在体制。很多时候,家长不鼓励、不加油,孩子自己就会鼓励自己。因此,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构建自我激励体制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