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来帮你拎东西,我们要坚持。”儿子一本正经地说道。
就这样,母子二人你一言我一语,不知不觉竟然走到了家里。
“妈妈,我们成功了,是不是?”儿子兴奋地问道。
“是的,儿子,你是一个大英雄。”妈妈说道。
众所周知,孩子的自律力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在培养孩子自律力的过程中,父母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锻炼孩子,培养孩子坚持到底的意志力。孩子的自律力不够,原因就在于缺乏意志力。缺乏意志力的孩子,由于其自身意志力的薄弱,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从而错失了很多成才的机会。因此,培养孩子坚持到底的品质非常重要。只有拥有坚持到底的意志力,孩子才能在今后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飞得更高。
美国心理学家克莱尔·考普认为,自我控制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种个体通过自主地调节行为,从而使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协调的能力的反映,这种能力具体表现为:按照要求行事;在社会和教育的环境中,调整自己的言行;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能够主动采取被社会所接受的行为方式。培养孩子的强大意志力是教育孩子的重要任务之一。克莱尔·考普还表示,拥有自控能力是儿童早期成长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且对其今后健全人格的养成及健康成长还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坚持到底的自律力是一种影响孩子学习和社交的能力。有自律力的孩子更具有合作精神,不会轻言放弃,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容易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友谊。他们更喜欢上学,更能适应集体生活,更能理解别人,更能与他人友好相处,因而,他们更容易获得成功。
由此可见,坚持到底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品质,它能有效地控制孩子的言行。如果孩子缺乏这种品质,不但会导致早期的很多问题行为,如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爱吐脏字、爱打架、不听话、爱闹小脾气等等,还有可能会养成一系列错误的行为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如,暴力、易怒、自私、不守规则、不遵守法律等等。因此,家长必须重视,在实践中锻炼孩子的自律力,培养孩子坚持到底的品质。
3.“不”就是“不”——规矩没有商量
宁宁放学回到家里。“妈妈,我饿了,我需要吃点零食。”说着拿起一袋薯片吃了起来。
妈妈走了过来,拿回宁宁手中的薯片,说道:“再坚持一下,马上就吃饭了。”
“我饿了,先吃点薯片,不会吃饱的,吃饭的时候,我会好好吃的。”宁宁拉着妈妈的手,央求道。
“不行,晚上不许吃零食,这是我们早就商量好的规矩。”妈妈坚持不妥协。
宁宁生气了,抬高了音调:“为什么这么多规矩呀,饿了吃点东西你都管,我还有没有点自由呀。”
听到女儿这么说话,妈妈也有些不高兴:“你怎么这么和妈妈说话呀,这些规矩不是我们一起制定的嘛,那个时候已经给你参与制定的自由了,现在规则定好了,就不能随便违背。况且,这些规则也是为了你的身体健康而制定的呀。”
妈妈的话说得有道理,宁宁听完哑口无言。
妈妈接着说道:“如果这一次我答应了,你破坏了规矩,那么有一就有二,很快规矩就是一张废纸,一点约束力也没有了。宁宁,这条规则约束的不仅仅是你一个人,还有我和你爸爸,我们大家在规矩面前是平等的。这样好不好,你先坚持一下,从明天起,我尽量早一点做晚饭,这样你一放学就能吃上饭了。不过,如果妈妈有特殊情况,咱们互相体谅一下,好不好?”
宁宁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其实,在她的心里已经认可了妈妈的话,只是出于面子没有向妈妈道歉。
这时,一旁的奶奶走了过来,偷偷递给宁宁一块巧克力。宁宁接过奶奶递过来的巧克力,并没有放进嘴里。“奶奶,我留着明天早上吃吧。”宁宁小声地对奶奶说道。
现实生活中溺爱孩子的家长越来越多,无论孩子提出什么要求,父母总是点头答应,越来越多的家长不会对孩子说“不”,更准确地说是不愿意对孩子说“不”。其实,对于孩子提出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家长是有说“不”的权力的。孩子的自控力不够,需要家长的监督和管制。如果家长发现了孩子的一些不当要求,依旧放纵,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因此,该对孩子说“不”就必须拒绝孩子,父母爱孩子,但不要宠孩子。
(1)引导孩子提合理的要求
父母一定要有底线,不要轻易被孩子“征服”。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合理的满足,不合理的,要坚决拒绝。否则,日后孩子会提出更多的要求,而且他们的手段也会越来越高明,孩子会紧紧抓住父母的软肋,以哭闹、撒娇、不吃饭等形式逼迫父母答应自己的要求。因此,对孩子必须从一开始就坚守原则,让孩子明白父母是有底线的,说“不”就是“不”,绝对没有商量,无论孩子使出什么招数,从而引导孩子只提合理的要求。
(2)拒绝孩子的理由要充足,引导孩子体会父母的苦心
父母拒绝孩子时,一定要有充足的理由,并向孩子说明,引导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体谅父母的苦心。很多父母总是说,“拒绝你也是为了你好”,事实上,父母的确是为孩子着想,只是孩子根本不明白父母的用心,也根本听不懂这样的话。因此,父母一定要提出具体的、有说服力的、让孩子信服的理由,从而诚信地向孩子解释。
(3)说“不”要坚决,不要被孩子的“花招”动摇
很多父母不忍心看到孩子哭泣、失望、委屈的样子,因而无法真正坚持到底,最后被迫让步,答应了孩子的请求。这样的做法所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孩子会认为只要自己坚持,父母就一定会做出让步,于是越来越过分,提出更多的无理要求,养成索求无度的恶习。因此,父母一定要坚决,不能动摇。
4.跟上时间的步伐,别再拖延
每个孩子对时间的感知分为两个部分: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
客观时间就是钟表上表示的时间。主观时间则是指不同的孩子对时间流逝的内在感觉,如做喜欢做的事情时,会感觉时间过得真快,而做不喜欢的事情时,却觉得时间过得可真慢,太熬人了。这就是主观时间,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却带有感情色彩。
其特点是,对于喜欢的事情,孩子总会觉得时间太短,而对于不喜欢的事情,孩子总是觉得时间太长。事实上,这只是客观时间一样,主观时间不一样而已。
主观时间长了,自然就会产生休息一下的念头,其实客观时间可能才过了几分钟。反复重复几次,拖延的现象就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