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立即派秘书到外面叫了一辆车,然后和秘书一起扶着那位顾客来到车前,然后又拿出一双拖鞋让顾客换上。
“请您换上这双拖鞋,我已经和医院联系好了,现在就送您去。”
当那位顾客离开办公室时,老板把他换下来的鞋交给秘书并悄悄地说:“顾客穿的鞋,鞋底都磨光了,你马上把它送到外面的修鞋处钉上橡胶后跟,快去快回。”
医院就诊检查后的结果是,腿部无异常发现,一切正常。
老板拿着医院的检查报告单对那位顾客说:“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情况,真是万幸。走,回饭店休息休息,喝杯冷饮解解暑。”
此刻,那位顾客才对自己的做法感到有点内疚,并解释说:“地板刚冲过水、很滑,实在危险,我只是想提醒你注意一下,别无他意。”又为自己找台阶下说:“这次摔倒的是我,要是摔倒了上年纪的人怕就麻烦大了。”
老板拿来已修好的鞋子说:“请不要见怪,我们冒昧地请人修了你的鞋子。据鞋匠说,鞋底都磨平了,若是穿着它在楼梯上滑倒,那可就太危险了!饭店门口天天有人进进出出,说实在的,您是第一位滑倒的人。”
那位顾客面带愧色,接过修好的鞋子,不好意思地说:“给你们添麻烦了,实在感谢,多少修理费?我按数付钱,不能让你掏腰包。”
“哪里的话,这是对您表示的歉意,您要付钱,就见外了。”
那位顾客被老板的宽容所感动。上前紧紧握住老板的手说:“请原谅我的无礼和粗鲁,真是太不好意思了!”
这位老板用宽容的胸怀和以德报怨的方法,用理性的清泉浇灭了顾客发怒的情绪,让这位顾客深受感动,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成为莫逆之交,一次小的人情投资便带来了如此之大的收益。
9.嫉妒的情绪要不得
在人际沟通中,嫉妒的情绪不仅会让你失去很多朋友,而且它还会是一种对内心的折磨。
你的一位女同事嫁了一位美国人,就要随夫到国外定居。你是衷心祝福她,还是在背后撇嘴:“就她那长相,也就老外能看上……”
某天,你听人谈起某位过去在单位不得志的同事下海几年发了,现在有自己的公司,你的第一反应是高兴,还是来一句:“没准儿是发的不义之财吧,小心被抓起来…”
和你同时参加工作的某君,现在已升为处长了。每次他见了你,都会热情地打招呼。你是同样大方自然呢,还是在心里暗自说道:“不就是当了个破官儿嘛,看那得意的样子……”
如果你的心理活动是后者,那你就是嫉妒了,不要不承认。
日本学者诧摩武俊在《嫉妒心理学》一书中说:“所谓嫉妒,就是别人占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者是自己宝贵的东西被别人夺取或将被夺取的时候所产生的感情。”而嫉妒,用著名诗人艾青的话说就是“心灵上的肿瘤”。
嫉妒是人的天性,作为做人的弱点,几乎谁都会有那么一点。但它很可能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变成一种邪恶,并导致不幸和痛苦。许多动物都有嫉妒的本性,比如一只狼会把比它多抢了猎物的同类咬死。
虽然妒忌是人普遍的也可以说是天生的缺点,但我们绝不可因此而忽视它对于人际沟通的危害性。趁着它还只是我们心灵里的小小“毒瘤”时,就要赶快诊治它,以免它发展下去,成恶性“癌变”。嫉妒这种不良情绪积压得多了,往往会因一个偶然因素或特定场合“以歪曲的形态炸开来”。
塞涅卡说:“拿自己的命运与别人的幸运相比,是一种自我折磨。”的确,妒忌这种消极的、不良的病态心理平时深藏在我们的心中,使我们备受精神折磨,生理上也会造成内分泌紊乱,肠胃功能失调,神经衰弱,腰痛,背痛等。事实上,当真正的灾难降临于我们时,最见效的安慰恰恰是想到了还有比我们的遭遇更不幸的人;其次,是想到了那些与我们处于相同命运的人——这些人分担了我们的不幸和灾难。
但丁说过,“嫉妒只会拉动风箱,扇起你的叹息。”美国剧作家佩恩同样说过,“嫉妒者对别人是烦恼,对他们自己却是折磨。”
嫉妒的人并不是对所有比他强的人都嫉妒,他所嫉妒的对象,大多是同学、同事、同龄人,因为他认为他们之间应该平起平坐。如果不是这样,他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刺激,痛苦、愤怒的情绪就会随之而来。正如培根说的,“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原谅一个身边人的上升。”日本学者诧摩武俊也说过,“嫉妒能使亲密的好友翻脸,双方都会受到伤害,可以说,它是一种令人无可奈何的感情,象征着人性的弱点与丑恶的一面。”
在这个充满竞争、机会和变化的时代,在我们身边,几乎天天都有成功的人、幸运的人、发财的人、创造奇迹的人。他们也许就是你原本瞧不起的同事,或者是你曾领导过的下属,你能保持平和、宽阔、与人为善的心态而不妒忌吗?这的确是对我们每个人品格修养的考验。但是,只要我们真正认识到了它害人害己的危害性,并通过自我的心理调整和控制,是可以逐渐克服它的。
要克服嫉妒,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学会宽容。一般来说,“小心眼”的人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如果能善于容人,就不会在人际沟通中出现事事斤斤计较、唯恐委屈自己的嫉妒心理了。做人无私,胸怀宽广,坦诚处事,才能净化自己的心灵,才能真正感受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也才能避免沾染上嫉妒心理之病。
总之,昏头昏脑地嫉妒他人无济于事,明智勤奋地扬长避短才能挥洒属于自己的光彩。当然,能够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并能够找到自己生存乐趣和价值的人,是不会嫉妒别人的。
10.学会与人分享自己的快乐
独乐不如众乐,只有懂得分享的人,才是走底下最快乐的人。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共同分享。如果你拥有三个苹果,你会独自把它们吃掉还是愿意与他人分享呢?如果你独自享用,你也就只能吃这三个苹果而已;如果你与他人分享,看似你现在吃亏,但实际上你却能得到他人的友情。再当他们有吃的东西时,也自会与你分享,你就可能得到另外几种不同的水果,尝到几种不同的味道,这样还吃亏吗?
懂得与人分享是一种大智慧。早在几千年前,孟子问梁惠王说:“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梁惠王答:“不若与人。”孟子又问:“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梁惠王答:“不若与众。”古人早已懂得与人分享的道理。当然,学会分享并不意味着自己失去什么,相反却可以收获友情、知识,同时也收获了快乐。与人分享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放大自己快乐的过程。与人分享,不仅能丰富你的人生,还会让你向世界打开一道道门、一扇扇窗。当你主动把自己的东西与人分享时,就会让生活中的痛苦全部溜走,让阳光洒满每个人的心灵。
很多人在小时候,都会迫不及特地把自己的玩具和小人书拿出来,与周围的小朋友们共同分享,但长大后却忘了“独乐不如众乐”的道理。
一位年轻的广告策划主管,原本与同事间的关系很融洽的。后来广告部的一个广告文案在广告节里获了奖,这位主管因此受到了老板的表扬,还拿了公司的奖金,但是他的人缘却越来越差。原来这个获奖的文案是整个广告部集体人员的劳动结晶,而他拿了奖牌和奖金后,不仅没把奖金分给部员,就连声谢谢都没有说,他将所有的功劳归于自己,独享荣誉。人们可能都不会在乎分你多少奖金,他们在乎的是你不该贪天下之功为己有,不懂得与人分享。
真正聪明的人懂得借与他人分享好东西之机,拉近自己与他人间的关系,赢得尊重,从而为以后更广阔的交际打下基础;而愚蠢的人,往往在独享功劳、独享荣誉、独享快乐的时候,给自己带来想不到的麻烦。
人应该学会分享,把自己的快乐主动拿出来,与别人分享,分享能将温暖和快乐传递给他人。疾风骤雨中,与陌生人同享伞下的一片晴空,他的笑脸如雨后的彩虹;自家院中的一泓井水,让左邻右舍在停水时也能遍尝甘甜,你家的院子会盈满欢声笑语。与人分享快乐,你的快乐会加倍;与人分享幸福,幸福也会加倍;与人分享成功,你就会加倍成功。分享如同三月的阳光,冬月的炭火,能温暖人的心房,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