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错了。”
“错了!?”
“嘟—嘟—嘟—”(接电话的人已经挂断电话。)
可以说这是个令人郁闷的结果。
在电话沟通开始时,你所说的前三句话就注定了这次沟通谈话的基调。是亲近还是疏远?是积极是消极?是沉稳是轻浮?是吸引还是排斥等,前三句话的把握,是你留给对方的第一印象。
我们都知道,电话沟通最大的特点是通话的双方在电话线的两端,看不到对方的面貌举止,所以你的声音和语气将决定对方对你的印象。如果想让别人听下去,就要给对方一个良好的印象,进而为自己塑造一个良好的电话性格。第一个切入点是个关键,可以说,这三句话说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而许多人在进行电话沟通的初期,面对障碍时却没有绕过,原因就是没有掌握前三句的说话技巧。
在绕障碍阶段,你要对接电话的人很尊重。而尊重的语气,首先表现在礼貌的问候、适当的语调和对方的反应上。在上面这个例子中,销售人员话一出口就是冗长的句子,没有招呼,显得很唐突,术语又太多,不顾接电话的人的反应,令对方不愿继续听下去。这样不仅导致接电话的人对你的第一印象欠佳,还会给人一种骚扰电话的感觉。
其实,初次电话的关键在于试探,给双方都留有谈话的余地,并且礼貌地回避那些引人反感的啰唆话,这样对方会很容易接纳你。因为对方清楚了你的大概目的,并且认为顺情合理,你就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认可,从而可以顺利进行下一步的沟通。
9.说好自己的“电话缘由”
如果你在电话沟通时不顾对方的感觉和反应,只顾自己痛快,就会给人一种轻浮毛躁、不踏实的感觉,这就会降低对方对你的重视程度。
“喂?”
“您好,××县委吗?”
“对。”(一般职员接听电话)
“我是××日报社的,我们报社最近为了配合两会精神由报社牵头请地方领导到北京开一个经济研讨会。报社安排我跟咱们县委联系一下想请咱们县长到京开这个工作会议。主要精神现在不是正在开发西部嘛,我们西部哇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有待于开发。这次会议我们还请了沿海地区一些地方和企业领导一起到北京,对目前形势作总结工作提高开一个座谈会,我这儿有一份关于这次会议的资料准备给你们传过来。”
“啊……你到底什么事啊?”
不得不说上面的电话沟通是失败的,因为他说了那么多话,却没有什么重点,把接电话的人搞得云里雾里。
失败的原因就是这个人没有说清楚“电话缘由”,也就是向接电话的人解释为什么要打这个电话,这个电话将给他带来什么。说这些的目的是为了向“询问拍板人”过渡,只有这一环说好了,下面的沟通才好进行下去。
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地陈述电话缘由呢?在陈述电话缘由的时候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陈述“电话缘由”一定要留心自己的语速及语态。如果太快,像此例中只能听清句号,听不清逗号,即是电话业务的大忌。你以为自己说清楚了,但对方根本不知你在说什么。
注意下面这段说辞中逗号和句号的停顿位置,以及所反映出的不同语气。
“喂,您好。我是××日报社的。我姓王。最近,由我们报社牵头,配合两会精神,请咱们地方领导和企业领导,到北京参加一个工作会议。报社安排我跟咱们县委联系,请问县长的直拨电话是多少?”这样的阐述,相信接电话的人一定能够明白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语言中的停顿艺术,代表一个人的知识修养。如果你在与人进行电话沟通的时候不顾对方的感觉和反应,只顾一味说下去,就会给人一种轻浮毛躁、不踏实的浮浅感,这就会降低对方对你的重视程度。此例中,接电话的政府职员以此为根据,对业务员的重视也就会大打折扣,并且由此种怀疑而产生的不信任感,使其不可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帮助。
10.用声音塑造自己的个人形象
在电话沟通的时候应该应用中性的语气,不骄不馁,不卑不亢,从语气中显示你健康的个人形象。
打电话时,对方会通过聆听你的声音不自觉地描绘出你的形象、性格,甚至你的受教育水平和个人素质。老练圆滑、嗲声嗲气或者主动过分、殷勤过火的语气,都会让对方感觉出你是一个油嘴滑舌的人,从而不愿与你进行电话沟通。相反,生硬呆板的语气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对方会感到这种人是“干性”的,从而使其幻想出一张没有任何表情的脸。
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在电话里产生的印象,在见面后却发现与实际大相径庭。这就说明—个人要想通过电话塑造—个良好形象的余地是很大的。
无论是谁都不会想要“一张油性的脸”或是“一张干性的脸”。这就要求你在进行电话沟通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好自己的沟通语言,尽量塑造出一张中性的、让人喜欢的脸。
当进行电话沟通时,应用中性的语气,不骄不馁,不卑不亢,在语气中显示出你健康的品质,以使对方产生出一种踏实可信的感觉,从而使接下来的谈话就变得自然、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