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工作变得更有趣的最后一步是学习追求效率。追求效率不是空泛的原则,而是明确的态度,也是一个人在每天工作中具体的行动。
如果能做到这几点,那么你就能像比尔·盖茨那样,不是把工作当成一种负担,而是更多的享受工作的乐趣。
5.以退休打响帝国保卫战
2000年,盖茨决定退出微软首席执行官的位置。隐退幕后,盖茨就可以变成一个不太惹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也就减少诋毁者们一个大有可为目标的机会。盖茨不再是微软首席发言人,微软的形象自然就会变得不太那么令人不悦,更加高效率地运转。
前面已经提到,从微软成立之初,就一直官司不断,而盖茨本人也成了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对于同行、竞争对手来说,他简直就像是一个刽子手,而在美国司法部,他似乎也成了“奸商”的代名词。因此,当他宣布于2000年退出微软首席执行官位置的时候,引得舆论一片哗然。有观点认为,考虑到对微软的审判案件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负担,世界首富也许想摆脱日常的埋头苦干,这似乎是一种理由。盖茨一定被审判所导致的日益增加的负面结果弄得灰心丧气和极度疲惫:高层主管大量流失,员工陷入茫然和困境之中,头版头条的大肆报道。
还有些人推测,美国联邦法院正在秘密策划试图逼迫这家帝国公司拆分,因此微软除了寻求快速和解以外别无选择。在这个至关重要的时刻,最好由一个像鲍尔默那样机敏和不太情绪化的经营者负责,而非某个盲目认为其公司没有任何过错的人掌握。
当然,事情的真相令人难以猜测,但如果盖茨让出首席执行官的职位,隐退幕后,就可以变成一个不太惹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也就减少诋毁者们一个大有可为目标的机会,这却是可以肯定的。
放弃核心权力对于比尔·盖茨而言并不容易。首相和美国总统们由于清楚自己受制于宪法制度的约束,所以他们虽然不情愿离开,但至少也是非常体面的。然而,国王们则鲜有放弃其君主权利的,他们可以终生享有自己的职位,根本不受任何法律规定的约束。截止到2000年,比尔·盖茨就是一个国王——一个过度年轻而不会退位,但又过度惹人争议的国王。
可是,权力转换并不妨碍他继续成为微软公司的“国王”。只不过是从台前转移到台后,让众人看不到他。并且他可以由此全力投入到技术层面的工作中。他可以让史蒂文-鲍尔默去统筹安排司法部诉讼案的和解方案,甚至在他看来当时那也是微软的最佳出路。他认为鲍尔默有能力承担起这个重任。后面事实也证明了这点,鲍尔默确实有能力带领微软冲过重重险阻,继续向前发展。
到2003年,比尔·盖茨把在微软的大部分时间几乎完全花费到了技术方面——“之所以几乎而非全部”,是因为他尚未完全放弃对微软商业层面的关注。盖茨将自己引退之后的新角色定义为微软首席软件架构师。虽然史蒂文·鲍尔默拥有商业事务的最终决策权,但针对其中的许多决策盖茨仍旧要提供自己的意见。他还在参加某些关键主管人员的招聘流程。
但到了2006年5月,微软又抛出一条重磅型“消息”,盖茨将在2008年7月前完成微软现任主席、首席软件架构师的职务“转型”过程,逐步从微软日常工作中“离开”。盖茨本人则表示将更多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比尔及梅琳达·盖茨慈善基金会上,致力于全球健康以及教育工作。2008年7月以后,比尔·盖茨正式退出微软集团,只保持集团主席的地位,而他在将来则主要投身慈善捐助活动。
盖茨正式引退的消息立即引起了全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联社、法新社、英国广播公司等西方主流媒体纷纷对此事进行了大篇幅报道。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都不约而同地认为,盖茨的引退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是,对世界慈善事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盖茨曾许诺,将把自己大部分的个人财富捐给世界慈善基金会,用于资助贫困国家的卫生与教育事业,而他的3个孩子只能从父亲价值500亿美元的身价中,得到“仅”几百万美元的遗产。拥有近300亿美元资金的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慈善机构,截至2005年年底,这家机构已向第三世界国家捐助了110亿美元,挽救了至少70万人的生命,捐款数额甚至超过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洛杉矶时报》在社论中称,盖茨要当全职慈善家的决定,将是慈善世界的一个福音。也许几十年后,当提起比尔·盖茨的名字时,人们想到的不再是微软和视窗,而是一个慈善家的博爱,一种在个人成功实现之后的精神追求。《华盛顿邮报》则称,盖茨为数字时代造就的成功企业家们树立了社会责任的新标尺。
“我们在业内的技术领先地位从未如此强劲,微软已经做好准备在未来几年内继续获得成功。我很高兴微软能够拥有Ray以及Craig这样的技术领袖,”盖茨说道,“我将在2008年6月前继续全身心投入微软事业,与Ray和Craig并肩努力,争取让此次过渡顺利完成。”
“离开微软对我来说是个艰难的决定,”盖茨补充道,“我为人生拥有微软和慈善事业两个追求而感到幸运,我已经做好改变的准备,微软的前景亦会更加光明。”
由于帝国微软在行业内的绝对垄断地位,盖茨在被称为“IT英雄”的同时,还被冠以“黑暗王子”等灰色绰号。在整个20世纪80、90年代,他成功挤垮了诸多竞争对手,盖茨成了一个让人又敬又恨的名字。人们对他的智慧充满钦佩,对他的行为却充满非议。
对盖茨的崇拜者来说,盖茨从一个精明、残忍的企业家到一个善良的慈善家地转型无疑强化了他作为资本英雄的个人魅力。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三年级学生文卡特在他的博客网站上说,他一直对盖茨的所作所为抱着一份羡慕和崇敬,而盖茨此次的举动“会让那些一夜暴富后忘乎所以,醉心于购买飞机、游艇、豪宅供个人享乐的精英们汗颜”。即便是那些一直憎恨儆软垄断者形象的批评人士,这一次也似乎找不到指责的理由了。在硅谷一家软件公司上班的程序员马克自称是微软公司的一贯反对者。他在自己的博客网站上写道:“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赚钱已经不是盖茨考虑的事情。他的财富可以让他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很显然,他的兴趣已经发生了转移。”
6.垄断软件行业,遭遇前所未有变革
微软被美国司法部盯上了。就在比尔·盖茨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因为违反了反垄断法,微软不得不花精力来与司法部周旋。正如很多事有所失必有所得一样。一方面,微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另一方面,则表明微软在软件行业霸主地位的奠定。
1999年11月1日,美联邦地区法官托马斯杰克逊宣布,美联邦政府联合19个州共同控告微软违反托拉斯法一案经过长达一年的调查取证后,认定了微软垄断的事实,并通过垄断打击竞争对手,损害消费者利益。裁定书中罗列的牺牲品包括原网景、San、Apple、BC、IBM等公司。这一裁定如同龙卷风一般席卷全球,成为各大媒体的头版要闻。
美国联邦政府控告微软公司所援引的反垄断法,旨在保障消费者的利益,避免因为某公司的垄断而受损,从而可以享用价廉和创新的商品。依据反垄断法,公司可以借运气和技能合法垄断市场,但如果利用垄断权力将潜在对手挤出市场,又或者是将它的垄断优势伸展到其他领域,那么法官可以对它进行罚款,或要求它分拆成多家公司。
20世纪初,标准石油公司被控透过收购对手公司,迫使铁路公司拒绝用其他公司石油等手段,垄断石油业90%的市场。1911年,标准石油公司被判罪名成立,最终被分拆成34家公司,包括现在是全球最大石油公司之一的埃克森和美孚。
美国烟草公司也曾被控以超低价及其他手段,垄断美国95%的烟草市场。它同样在1911年被裁定罪名成立,最后分拆成16家公司。
国际商业机器(IBM)也曾被控对电脑行业进行垄断,诉讼持续13年之久,是美国政府首次挑战电脑行业。不过,司法部在1982年放弃起诉。
早在1990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就开始调查微软的市场行为,主要是针对其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一起捆绑销售的方式,这种搭售方法正是反垄断法“专政”的对象之一。1995年,法院做出裁决,禁止微软将不同软件产品强行捆绑。这与其说是司法部的胜利,不如说是双方体面地言和。因为微软亳发未损,而且这项裁决也被束之高阁。
但这一次,美国司法部来势汹汹,光是杰克逊宣读的起诉书就长达207页。由美国司法部和19个州联合控告全球首富盖茨的微软公司,并初步裁定微软的确垄断市场,该消息在1分钟内使微软股价下跌,盖茨身价暴跌50多亿美元。
更深远的影响是,微软这个巨无霸将来若败诉,可能向竞争对手开放其windows系统,盖茨一向所向无敌的电脑王国将面临瓦解,届时其世界首富地位能否保持也成疑问,不过,对全球的消费者而言则会带来更多选择。不过,一些专家认为,法官应不会要求微软解体,毕竟微软是美国的经济火车头,打击该公司对经济并无好处。
微软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其好战的本性及一贯咄咄逼人的策略,用比尔·盖茨的话来说:“任何会动的东西,都是我们的猎物。”也正是非凡的野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成为微软不断成功的动力源泉。
20多年来,微软如同一头风度翩翩的大白鲨,游进了金鱼池中,令对手闻风丧胆。在比尔·盖茨的率领下,不但在原有的业务领域内巩固了垄断地位,也频频开拓可供占领的全新疆域。
但是,微软的垄断却是其他软件公司的噩梦。微软垄断所造成的产业畸形已经成为整个软件业发展最致命的障碍。虽然,微软整个公司的总收入并不高,但它的投资市场的价值和公司利率却占据了整个产业的很大比例。1999年1月3日,全美软件业市场价值达到6700亿美元左右,而微软一家公司竟占了将近4000亿美元,达60%之多。其垄断能力可想而知。
不但软件厂商在微软强大的商业攻势面前节节败退,更多的硬件厂商,也是各怀心事,面对微软的产品,不捆绑吧,市场肯定做不起来,捆绑吧,又有种被人宰割的感觉,绝对不甘心。他们时时刻刻都想摆脱微软对他们的控制。
但比尔-盖茨也并不是高枕无忧的。对微软的最大威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互联网、自由软件和美国司法部。而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互联网。直到今天,互联网革命仍在微软的驾驭和控制之外。
1995年,比尔·盖茨发布向互联网进军的总动员,人们以“珍珠港事件”作比喻。当时,几乎人人都认为称霸互联网市场的必将是微软无疑。尤其是网景节节败退之际。但今天,大家(包括比尔·盖茨)才猛然发现,互联网的地域远比预想的要博大辽阔,凶猛的微软并没有扑到正点,浏览器只是一个软件而已。如今不是网景,而是微软目标之外的AOL、Yahoo、Ama—zon等成了互联网领域的主角。虽然微软在互联网浪费的钱最多(也只有微软能浪费得起),犯的错误最多(也只有微软犯得起);虽然互联网带动了基础软件的销售,微软的利润还有看涨;虽然在互联网领域,微软凭着手中的“金弹”,近乎狂轰滥炸,而其他公司只有资格认真瞄准,开好一枪打好一炮;虽然微软已推出网络投资、金融保险、旅游预定、汽车销售、家庭购物、房地产买卖、MSN等16个网站。但至今,微软仍然不是互联网公司,仍无力在互联网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互联网必有瓦解原有操作系统的力量。
2000年以来,除首席技术官外,还有6名总裁级人物离开,低层的更不计其数。大多微软老兵怀揣着微软的钱,操着微软学到的食肉性竞争手段,一头扎进了互联网的大潮中,瓦解微软的力量,也寻找个人的新价值。
面对这些冲击,早在1999年伊始,盖茨就出台重组计划,重新划分部门,确立一切以服务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新策略。但显然,这是一场伤筋动骨的变革,必须改造微软的整个企业文化,使其与互联网的精神(多元化、开放性、多样性)相一致。
微软的成功与其说是技术和创新的成功,不如说是一种商业模式的成功。但是,互联网来了,由微软确立的软件业传统商业模式受到极大冲击。自由软件异军突起,微软的两个垄断性产品正面临着巨大挑战。
杰克逊的裁决并不是偶然,因为微软的问题在于它的整个企业文化和整套市场策略。因此,微软受到的挑战不仅仅在美国,而是全球性的。日本和许多欧盟国家也纷纷展开对微软的反垄断调整。2000年,比尔·盖茨在中国发动的维纳斯计划遭到全面质疑,中国公司总经理吴士宏辞职,并对微软产品、打击盗版策略、企业运作方式、windows密钥等提出严历指正。无独有偶,微软总裁巴尔默在韩国发动7700万美元软件捐赠的“校园行动”,也遭受韩国民众的广泛指责,最终也流产,微软韩国公司总经理被迫辞职。
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微软和盖茨的把握之外诞生了。在崇尚创新与自由的IT业,微软的商业模式必然受到“透明天花板”的制约,在崇尚共享与合作的互联网时代,微软侵略性的企业文化开始失效。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微软和盖茨不得不从神还原为凡人,去接受新时代的挑战。